
小学生做论文答辩,离谱还是创新? 有人说,它是作秀表演;有人说是揠苗助长。假如你孩子的学校也搞这个活动,你怎么看? 我想:当一个新事物出现,不要着急去批评,我先观察和了解一下。 01 7月3日,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举办了一场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这引发不少“网友”争议。 
有人说:这就是做秀! 展示孩子才能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用论文答辩就是成人化,离谱。  还有人说:论文是孩子自己做的吗?假如是孩子自己做的,下了功夫,答辩是对孩子最好的褒扬。 而全程背稿,ppt成人化,论文复杂,是家长帮忙的吧,作假!那真是没有必要了。还有家长说,借着答辩,把“学生论文”变成“家长论文”,增加负担,不应该! 我看到,网上反对的声音一大片,支持的少之又少。 这一次,贤爸想说的是:小学办毕业论文答辩,有质疑可以,但别急着扣过于成人化的帽子。我们细究一下,所谓的“论文答辩”,只是学校借用的一个形式和概念,本质上是一场项目成果展示会。这种项目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拓展,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也是国家政策所鼓励的。02 小学生搞课题研究, 可圈点的还挺多! 我梳理了一下,网友们的反对观点,基本分为这几类: 1.猜想是父母代做(这只是猜想,而不是事实); 2.课题有些“超纲”(不是孩子能做的,都是背诵的)。 或许真有那样的问题,但贤爸看来,我非常愿意孩子做课题研究,至少小学能有一次尝试。要是这些是可以加分或有证书的项目,很多人会趋之若鹜,老师会钦点少量孩子参加。我想:这一项目能保证所有孩子都参加,其实是最大的教育公平,真正的素质教育。 而且孩子的选题很广泛,大多数是孩子选的,并非之前“科创赛造假”中有人代笔。 例如,2021年6月,该校举办首届小学生毕业生论文答辩会。 其中有“小学生使用手机在性别上自控力的差异研究”,还有“篮球鞋的价值”、“微信红包背后的秘密”等,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该校首届小学生毕业生论文题目(图片来源 学校官方微信)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训练孩子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做到了。
这个项目不是为了一次性表演秀,短平快活动,而是长达一年的精心设计的毕业活动。据该校老师介绍,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筹备,约5到6人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在六年级上学期开学,老师会将学生分组后找来的题目审阅,按生活、食品、传统文化等进行分类,之后给学生予以指导建议。 这里,贤爸想说一句,指导孩子做这样的活动,吃力不讨好。这比讲几堂课,出几套试卷,更加耗费老师的工作量。 昆明这所学校,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让孩子全程参加,老师和家长配合,就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第三,定位于素质拓展,重在参与,不计入考试。 你要知道,当一个项目计入考试之后,家长,学生,包括老师会更加紧张,会竭尽全力得高分,于是它就成为另一种“应试项目”。 这个毕业论文答辩,不计入考试成绩,重在过程,这个项目设计很高明。 论文答辩目的,不是要写出多么有深度且专业性的文章,而是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慢慢学习、成长——关心社会生活,聚焦现在和未来。学校邀请的专家,在答辩时也不会问高深的问题,而是询问学生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它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以及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就这一点来说,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而不应一上来质疑和直接反对。
03 贤爸有话说 这年头,学校想做点事也不容易:训练孩子刷题挨骂,搞一点素质教育也挨骂,太麻烦家长也遭骂?当然,网友质疑的那几点,贤爸也理解,或许会有这些问题。有人说:如果能将背诵式的展示,改成专家引导式的询问,例如:提问“为什么选这个题”、“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让小学生一步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之旅和思考方式,或许更能体现项目启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初衷。10多年前,我在科学教育研究所在导师指导下,做中小学生科学探究案例研究,有个案例至今印象深刻。当几个孩子看到校园里,有几棵树不同程度地枯萎了,他们一起去研究:他们发现:这是地下管道的水管漏水,得出结论之后,给市政部门写信,解决了一个大的实际问题。国内学校引导孩子做这样的项目研究,真心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孩子成天的刷题训练,做重复的作业,这是社会需要的高分低能的人才吗?不是!!学校应该从小训练孩子的科学思维,如何科学探索获取新知,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老外总来“卡脖子”,是因为我们原创研究不行!而培养具有研究意识的未来人才,要从基础教育开始,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总的说来,昆明这所小学的“论文答辩”尝试,是应试教育之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是值得赞扬的。我们不要被其“高大上”的形式吓倒,也不必过分紧张,上来就扣一个“超前学习”、“太卷了”的帽子。关键是要了解孩子们的看法,看他们在其中收获了什么,是不是扎实地投入了项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