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变迁之购物:从挑担赶集到送货上门

 李玉的文字 2022-07-12 发布于广东

     1

16岁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

小镇每逢农历二、五、七、十逢集,每到那天,方圆十里的乡亲们从四方来到小镇。

有的挑来家里攒下的鸡蛋,在路边随便蹲下就卖;有的挑来自己菜园里种的茄子、韭菜等,在路边铺上雨布或者蛇皮口袋就开始叫卖……

比小商小贩更多的是来赶集买东西的人。

2

因为家贫,家里的柴米油盐都来自田间或者鸡棚鸭圈。只有年尾杀猪,一年里才有那么一段肥美的日子。

在我的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坐在爷爷挑的筐子里去赶集。坐在担子另一头的,是比我小两岁的姑妈家表弟。

到了镇上,爷爷常常先在街头给我和表弟买些香花生。那时候,2毛钱可以买一小堆,足够装满我和表弟的两个口袋。

然后爷爷就把我们放在一个亲戚的小店里,自己到街上买东西,有时候是农具,有时候是种子,有时候是油盐,有时候也会给他自己买一些烟草。

待爷爷采购完,又将我和表弟一头一个挑回家。遇上熟人,爷爷总是很大声地回应,“是啊,带我乖孙赶集……”

岁月无情,记忆中身强体壮的爷爷已经离世24年。那个和我一起坐在爷爷担子里的表弟大学毕业后,去了哈尔滨工作,之后结婚生子。而我,背井离乡,远在深圳。曾经在一个扁担两头的兄弟俩,如今天隔一方,再见一面都不容易。

3

当我再大一点跟父母赶集的时候,最多的记忆是坐在平板车上,由父亲或者母亲拉着。

小镇到家里有5里路远,全是土路。北方天干,除了雨季之外,路也好走。但是如果遇上雨季,那一路的泥泞就像父母的叹息,沉重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再长大一点,家里就有了自行车,虽然是一辆旧的自行车,父母再到镇上赶集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母亲带我上街,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前杠上。结果母亲刚上车骑行不远,我就从前杠上了漏了下来……母亲一把抓住我的裤腰——那是我见过的,母亲反应最快的一次。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坐母亲的自行车。这下好了——这么一摔,不经意地治好了我的跟腿病,母亲去哪里,我再也不吵着闹着要跟随了。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是母亲故意用怪招来治我的。但从她惊慌失措地“海底捞月”抓住我的样子,又不像。

4

记忆很新,但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母亲虽然年迈,但小镇的逢集日还是从前的二、五、七、十。

父亲母亲在逢集日还是喜欢赶集,买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有时候也纯粹是到街上看看熟人——他们有了电瓶车,上街赶集毫不费力。

大概从2015年起,我开始通过网络给父母添置物品。大到冰箱、彩电、空调,小到燕麦粉、面包、内衣。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我总会在交流过程中问他们,家里需要什么,你们给我说,我在网上买,直接送货上门……

每逢此时,父母总是不约而同的感慨,现在生活太方便了,足不出户,想要什么都有。

“是啊,社会进步太快了,人们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你们啊,好好注意身体,就好好享受生活吧!”这是我时常给父母说的话,也从心里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安度晚年,长命百岁。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父亲打来电话,对我说,“你买的油烟机送到了,也帮忙安装好了,走的时候啊,还把那些垃圾全部帮我们带走了,服务太周到啦……”

父亲开心地大笑,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北方,那座铺了柏油路,亮了路灯的村庄里,父亲咧着嘴——那是我能想到的,他幸福的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