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玉器线条总述 之八

 睫毛上的风尘 2022-07-1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代的玉器很多都是精料精工,但是这个状态的汉玉非常少,更多的时候料子会选的非常好,但是工艺一般,和祭坑的区别不大,这种状态的占大多数。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这么精的料子为什么工艺这么粗,因为汉代的玉器相对周朝严苛的用玉制度宽松了,很多原来不能使用玉器的阶层也可以用玉了,但是汉是统一的强国,玉料之路通畅,玉料多了,用的人多了,玉器就出现了很多精料粗工的状况。虽然汉代加工玉器的工具更先进了,体现在玉器上,一些线条在初步加工后进行修饰,反复的砣磨,加深它,让视觉效果更好,但是始终没跳出工具锋利,阴线加工手艺还是以前的那个方法。

图片

图片

    祭坑的线,稍微多加工几下,然后再修一修,就成这个兽面的状态。

图片

三种阴线,不同的宽深

图片

   工具只有一个,就是这个痕迹,所有的痕迹都来自这里。

图片

图片

    这件也是这样子,边缘留下了加工这件东西的工具痕迹,从工具的锋利程度来说,即便不看造型和纹饰,年份也可以基本判断出来是战国后期或汉代。

图片

图片

    浮雕的工艺要比平面的要复杂的多,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再难的工艺,也要从阴线开始,往往表面也会饰有阴线,汉代的线条,阴线就是单纯的阴线,但是在浮雕的东西上,往往会用更多的修磨或者其他工具,工具叠加的状态特别的明显。这也是和现代电动砣具区别的地方,现在电动砣具加工一个这种复杂的浅浮雕或者圆雕,几乎是一个工具就能下来了,变化不是太大,而且往往在最不容易加工的地方留下锋利的电动砣具痕迹。

     同是汉代的玉器,祭坑--平面--浅浮雕--浮雕---圆雕。从难易程度还是价格体系,大致都是这个脉络。

图片

图片

    海昏侯这件佩的基础工具宽深,大致就在这里了

图片

    一件玉器的合理不合理,不在于型上,在于工具加工这件东西是不是高度的一致,无论宽深的线条加工的方式是不是一一致,这是线条的核心之一。

图片

    这条流畅的线,看似一下而过,但是从沟边的光气反应能看出来是逐渐的接续,这样的精品也是这么做的。

图片

底部这一条,会更明显

图片

    红箭头的标记位置和黑箭头的标记位置,是两种做法,但是在同颜色标记的位置的做法之间相比,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的,一致性是同类相比,这个要注意。

图片

    比如这剑饰,同类相比的是有两处,一是身上的短曲线相比,二是底部的封边线相比。

图片

    这三条线互相比就容易乱,但是同类相比,就简单的多了。但是无论如何,线条不会出现脱离历史限定的生产工具的加工方式,阴线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他得一下下得来,而且还是谨小慎微不能出错。

图片

    所谓战汉不分家,其实严格来说还是分的,对比线条就知道了,一次成型的线条痕迹宽深,就决定了他的年份,战国还是汉,战国要比汉略宽略平,而汉的锋利感更强烈,缺乏了笨拙的古朴感。

图片

    看实物的时候,结合皮壳去看,皮壳也很重要,不能偏废。皮壳简单提一下,皮壳的痕迹是相当复杂的,一是打磨痕迹,打磨痕迹又有位置的区别,不同的沟槽位置有的能打磨到,有的不好打磨到。二是使用痕迹,这个痕迹有深的有浅的,不固定,三是沁色钙化,但是这三种痕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皮壳不像阴线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相同年份都有很大区别,看线条的时候顺带看看皮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