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为何可以跻身宋四家?全因写字姿势与众不同

 悲愤的公牛 2022-07-13 发布于安徽
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

北宋时的黄伯思在其所著《东观余论》中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

自唐中期以后,到宋四家,之间无几位大家。

能称得上名的,不过杨凝式李西台而已。

欧阳修则谓:“余常与君漠(蔡襄)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

欧阳修与蔡襄是同时期的人,都要大上苏轼二三十岁。

故此论中不包含宋四家。

坐姿影响书法发展

为何书道下衰呢?

这个以前说过,是因为唐以前是席地而坐,然后传入日韩,跟现在日韩一样的坐姿。

这样写字的时候无论是纸平放还是斜放在架子上,都是悬肘作书。

悬肘时,悬空落笔,笔锋驻挺得力,都有中锋之力,提按灵活,力道巧妙,体势变化多姿。

这是妙处

到了唐中期以后,有了高椅配高桌。自然就多枕腕,故而人的肩肘肌肉松弛,所以很难有变化巧妙的字了。

图片

杨凝式李西台,皆是能枕腕,能悬肘的人。

坐姿跟书法水平高低并没关系,但是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书法水平,这是关键点。

包括现在,很多人五指执笔,枕腕。

不会三指,悬肘悬腕,肯定是写不好行草书的,即使是楷书,也少有写的灵动的。

从宋到明清,单靠枕腕写字出名的,好像一个手都能数的过来。

这无疑是在姿势上比宋更放松了一些,所以很多肌肉都需要重新练习才能使用,无疑又增加了时间成本。

晋唐的孩子,学字就是悬肘,所以从小打下了习惯。

有人常问,何为古法?

第一先学会悬肘,第二,学晋唐书法。

自然会看出悬肘与不悬肘的区别。

到宋时,出苏轼外,其余人都善悬腕,这是偏古法,又能舒其意的。

比较折中,这种方法今人高手多用。

图片

那跟黄庭坚有什么关系呢?

黄庭坚书法,小字行楷书,在朝野闻名,学其字者颇多,在他的手札中有过提及。

但是黄庭坚在草书的造诣,是宋朝靠前的。

大草宋朝第一,这个毋庸置疑。狂草徽宗第一。

苏米善行书,苏善行楷,米善行草,黄庭坚兼得。

为何呢?

黄庭坚就是悬腕,高执笔。

所以草书点画有灵动之处,有沉着之处。

苏轼枕腕,故“戈”多重,内秀外枯,为偏锋。

米芾虚贴纸面,不枕不悬,似枕似悬。

所以行书指力变化丰富,如不运指,细节不到,不运腕,力不到。

黄庭坚就针对这个实际,在执笔方法上,正确地提出了“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来补救。随着米芾继之。经过后来书家在共同的实践巾,证明并公认了悬腕 作书,是学好书法的必要途径。

图片

”深得捉笔回腕,法度甚严”

回腕,有向内,有向下。

向内是何绍基猪蹄法,向下是三指高执笔。自然垂落。

“于左右之体、点画之间,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劲两全”。

此句说的是指腕关系。

点画精神是手指

遒劲是手腕

这是运笔发力的的效果,有指力腕力。

因为黄庭坚用笔慢,所以楷书行书草书运笔速度差不多。

草书稍快一些。

但是比正经草书节奏要平滑。

所以笔画轻重变化不多,线条平滑。

也因此少有狂草,多是大草。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苏舜钦

这个人书文俱佳

图片

怀素贴前六行,就是苏舜钦所补。

所以其对草书功力肯定非同寻常,黄庭坚从其得古人笔意。

至于其行楷,早在曹叔之前,对笔法“意”的理解是来自出游划船。

见船夫摇桨,得其妙。

所谓“荡江笔法”

图片

当然,这些都只是其中的部分因素。

黄庭坚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对诗文的研究,均盛极一时。

是苏门四学士中的佼佼者

有喜参禅,所以书法中有禅意,在文人的意识里,自高一格

所以黄庭坚脱颖而出,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了。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