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胳肢窝爱出汗,阳虚!一张方子,补阳气

 图书 馆员 2022-07-14 发布于内蒙古

胳肢窝爱出汗,阳虚!一张方子,补阳气、治腋汗,纠正错误认知>

昨天,我在头条的位置,给大家讲述了,关于吃饭头冒汗的事情。
有朋友立刻就问了,除了脑袋出汗外,胳肢窝出汗,也就是所谓的腋汗,是不是也和体热有关系呢?用清胃热的办法,行吗?
我觉得呀,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肝胆湿热,腋下汗多,而且发臭。这确实考虑是有内热。
有些人,腋下虽然汗多,但却有阳气虚弱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事情没那么简单。
给你说个例子吧。
有这么一个人,姓周,当时是38岁,是一个男医生。
按说,当大夫的,肯定身体很好了。出了问题,人家自己会弄。
但是,他有一个“顽症”,这就是,最近三年来,一直腋下爱出汗。尤其是精神紧张、情绪相对激动的时候,腋下挥汗如雨,而且发凉。每次出汗,怎么着也得出3到5毫升。
春夏季节,这个事儿倒还轻一点。到了秋冬季节,问题就愈发严重。
到后来,此人的问题越来越多,腋下多汗的同时,伴随头晕、不爱吃饭、饮食减少、多梦、容易感冒等现象。
怎么回事呢?当大夫的他,也有点不知所措,于是就去本院看。
同事们这么一瞅,说了,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亏你还当大夫!这眼看着是神经官能症啊,吃点药就好了。
可是,在服用口服药后,患者的问题未能有效改善。
咋办?他决定,看中医试试。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而缓,舌质淡,苔白润,身体消瘦,面色晄白。细问得知,现在他总是感觉四肢不温热,不爱吃饭,头晕目眩,夜里多梦。另外,大便还干燥,2到3天排那么一次。
医家说了,你总是腋下出汗,来,脱下上衣我看看。
患者把衣服这么一脱,医家发现,腋下位置不红不肿,不疼不痒,也没有狐臭。
了解到这些,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白术各20克,干姜、酸枣仁各15克,制附片、炙甘草各10克。开3剂。
这方子开出来,好家伙,患者吓了一大跳。人家也学过医呀,开口就问:“我大便干燥,为啥还给我开附片、干姜、党参?这些东西,又热又燥”。
医家说,虽然你有便秘,但便秘的原因各不相同。你先服药3剂,试一试再说。
就这样,患者答应服用。
结果怎么样?患者服用3剂以后,腋下出汗的事儿大大缓解。便秘没见加重。
患者大喜,接着再服用10剂。
这回,患者用药后诸症悉平,其它症状也大大减轻。
最后,医家嘱咐,用阿胶冲剂,每次服5克,送服理中丸来善后。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新中医》上。
好了,现在,我给你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在我们的印象中,腋下爱出汗,这样的人肯定是体热。对不对?
但是,你看这个患者,从上到下,看不到任何一点“热象”。相反,他很虚疲。
确切讲,他有一点脾肾阳虚的倾向。
形体消瘦、食欲差,这要考虑脾阳虚。
四肢不温,尿液清长,头晕目眩、面色晄白,这要考虑肾阳不足。
脾肾阳虚,脉道得不到鼓舞,所以脉象沉细而缓,舌质淡。
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所以患者舌苔白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脾肾阳虚,那应该大便溏薄,爱拉稀才对啊。他怎么会干燥呢?
这就是,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应。在他这里,阳气不足,导致了水液得不到温运和疏布,仿佛被冻住了一般,这就造成大肠的干涩。他的大便干燥,就是这么来的。
简言之,不是因为缺水,而是因为阳虚生寒,水被冻住了。
当然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由于阳气虚弱,体表阳卫之气无法很好地履行固护汗孔的职能,所以这个患者,胳肢窝总是出汗,容易感冒。秋冬季节阳气内敛,固摄愈加不足,所以出汗较多。
你看看,人家这个腋汗,实打实地源于阳气不足啊。这和我们想象的,因为体热、湿热所致,是截然相反的。
来,看看当时医家是怎么用药改善的——
党参、白术各20克,干姜、酸枣仁各15克,制附片、炙甘草各10克。
这个,显然是理中丸加味,或者说,是附子理中丸加减。其中,附子温补肾阳,党参、白术、干姜温固脾阳。酸枣仁,敛汗生津。你看,这多简单。
到后来,患者诸症大大缓解了,医家嘱咐,用阿胶冲剂送服理中丸。阿胶,养阴血的。为什么要养阴血啊?因为患者曾长期出汗,不但伤气伤阳,更容易伤及阴血。那你说,是不是得补一补?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由此可见,虽然胳肢窝出汗这个事儿,很普遍,但是你记住喽,它的成因可是多种多样的。内热、内寒,都可以导致。中医看问题,就是讲究辨证,讲究考虑全面,不能一刀切。昨天讲到的清胃热之法,放在这个人身上,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说,中医这东西,还真是怪麻烦的。

但是,正因为它说道多,所以才有意思。对不对?

胳肢窝爱出汗,肝郁!一张传奇医案,仔细剖析方子,请用心看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有些人胳肢窝爱出汗。

为什么呀?有人说了,因为天热呗。
对中医懂得一些的朋友则会说,可能因为湿热。胳肢窝冒汗,臭秽难当,当然是湿热所致了。
今天我给你讲的,是另外一种可能。这就是,源于肝郁。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近些年从某些中医专著里看到的。我想和你分享一下。
说的是,有一个男子,姓周,当时是50多岁了。
平时,他偶尔眩晕迷糊,睡觉多梦。但总体上,还算可以。
但是最近,他就发现,自己的两侧腋下,特别爱出汗。汗水滴滴答答的,好像雨点一般,摸上去还比较粘滞。衣服逐层被浸透,很让他苦恼。
面对这个现象,此患心里犯嘀咕。当时,正值初春多雨时节,天气并不炎热,自己吃得也比较清淡,怎么会胳肢窝冒汗不已呢?我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一辈子好不了了?
患者越想越担心,越担心,这汗越多。最后,她慕名求治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舌苔薄白。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开了一张方子。咱们来看一下:
柴胡9克,青皮9克,沙参15克,茯苓12克,大枣3枚,甘草4.5克,薏苡仁15克,苍术9克,金樱子15克,桑皮15克。所有这些,开4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之后,果然腋汗消失,而且再无复发。
这张验案,在业内很有名气。文老师我曾经在不同的临床专著中,几次看到过它。足见,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示范性。
这里是什么道理呢?我给你简单说说。
你看,这个人的问题,在于多汗。虽然他属于胳肢窝多汗。但无论怎么说,它离不开多汗的范畴。
多汗,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去寻找病因。
从哪里入手找呢?从舌脉。
你看,此人脉象偏弦细,舌淡苔白。平时,此人容易眩晕、失眠多梦。
这一下,你能想到什么?是不是一个“虚”字?脉细,说明气血不足,脉道不充盛。舌淡苔白,体现为舌体失养。气血不足,头面得不到很好濡养,故而头晕目眩。心神得不到气血滋养,故而睡眠较差。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患者爱出汗是因为卫气不足。卫气,源于脾胃。脾胃生化气血之力不强,卫气随之减弱。于是,在初春多雨之际,水湿之邪伤及卫气,导致卫气无法固摄汗孔,形成了多汗。
这么说,你明白了吧?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患者偏偏是腋下多汗,别的地方不明显呢?
答案,还是藏在脉象里。你看,此人脉弦。
脉弦说明什么?是不是肝郁,肝气失和啊?你看此人,出现腋汗现象后,表现出强烈的担心,总觉得自己有病,有怪病,可能治不好了。你说,你总这么想,能不肝郁啊?
肝气失和,胳肢窝就容易出毛病。为啥?《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腋下部位,是一面镜子,会反映出肝气的异常。
故而,当这个患者肝郁气滞、肝气失和的时候,他腋窝部位卫气输布尤为薄弱,故而出现腋窝部位的多汗。
所以说,这个患者要想改善,最好的办法,是健脾,促进气血生化,同时疏肝解郁。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9克,青皮9克,沙参15克,茯苓12克,大枣3枚,甘草4.5克,薏苡仁15克,苍术9克,金樱子15克,桑皮15克。所有这些,开4剂,水煎服。
这里头,柴胡和青皮,是用于疏肝解郁的。
茯苓、薏苡仁、苍术,这些用于健脾,促进气血生化,同时除湿利水,排解初春外来的水湿之邪。
大枣、甘草,用于健脾养血。
金樱子收摄止汗,用于治标。桑皮入肺经,能利水湿,同时可促进肺作为水之上源,对一身水液代谢的“治节”之效,从而减少汗水的异常排出。
另外,来一个沙参养阴。为啥?你总这么出汗,是容易伤阴的。故而,现在给你补一补。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他还是很好理解的。
从这个小小医案里,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呢?除了卫气不足对多汗的影响外,就是肝郁气滞,对腋汗的诱发作用。
不知道你体会过没有,胳肢窝爱出汗,发生在什么时候?多是精神紧张的时候。平时腋汗严重的人,你看他,常常有焦虑、急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有些人,上台讲话,十分紧张,等下来以后,好家伙,胳肢窝下头全是汗。文老师还记得,好多年前,曾有一位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这里就不说是谁了),录制电视节目。大厅里空调使劲儿吹,等他下来的时候发现,腋下全是汗。
可想而知,腋下多汗,确实和肝郁气滞有关系。现代医学管这个,叫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所以说,平时腋汗特别严重的人,我们除了考虑常规的清热利湿等思路外,更要想到肝郁气滞、精神紧张忧虑等因素。文中验案里的配伍,只能作为参考,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感兴趣的朋友,你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的读者朋友,我们可以细细揣摩。
睡觉爱出汗,阳虚!这张“补阳止汗”的方子

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容易出汗?被窝太热?卧室里室温太高?还是你这个人很容易上火?

所有这些,都有可能。
现在我要跟你说的,却是另外一层原因,这就是阳虚,即肾阳虚弱。
给你讲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7岁。啥毛病啊?就是每一年的冬天,睡觉的时候,下半身出汗。
而且,仅仅是下半身出汗,上半身是无汗的。
冬天一过,春暖花开,这毛病自己就消失了。你说怪不怪?
看病的时候啊,他就跟中医师说,我这可能是有火。
怎么说有火呢?因为患者的脸色啊,红扑扑的。舌尖呢,也比较红。你说是不是有火?
医师仔细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但是,仔细辨别,发现在这背后,还有别的信息。这就是,虽然舌尖发红,但是舌边显青紫。舌苔薄而腻,并不干,也不黄燥。另外,脉象偏于细软。更主要的是,患者自述平时畏寒,冬季尤其怕冷,而且腰背酸痛日久。
所有这些细节,被医师抓到了。于是,一张方子开了出来。我们看一下吧——
黄芪15克,桂枝、赤芍、白芍、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麻黄根、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5克。这些是内服的。
另外,准备中药五倍子粉10克,每天晚上用温开水调匀,外敷在肚脐上。
结果如何?内服汤药用了10剂之后,患者下半身盗汗的现象大大缓解了,同时,腰背酸痛、畏寒的感觉,也有所减轻。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跟你讲啊,这个人的问题,很显然,就是阳气不足,他阳虚啊。
阳气,有固摄的作用。阳气少的人,体表固摄之力不强,所以容易出汗。到了夜晚熟睡以后,卫气潜藏于内,体表就更没有力量来固摄了。于是,体内津液就源源不断地渗出来,形成出汗。
肾,为阳气之根,居下元。肾阳不足,所以患者体现为下半身出汗。当然,不能说,肾阳虚只体现为下半身多汗。只能说,下半身爱出汗这个事儿,用肾阳虚的角度,可以解释。
也正因为肾阳不足,寒气凝于内,所以患者舌边青紫,畏寒怕冷,腰膝酸软。
也许你会问,那不对啊——既然是肾阳虚,那患者的舌尖,为啥是红的?他的脸色,就诊的时候,是红扑扑的呢?
我跟你说,这就是最能迷惑人的地方。下元阳气亏少,虚阳上浮,所以体现出一定的热象来。当然,这是虚的,是假的,是唬人的。谁要是信这个,就坏了。
那该怎么办啊?自然要温补下元了。我们再看一下上头的方子——
黄芪15克,桂枝、赤芍、白芍、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麻黄根、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5克。
这里头,桂枝、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都有温阳补阳、温阳化气、补益肝肾之能。这是治本的。黄芪这味药,可以健脾益气,敛汗固表。它配合麻黄根、龙骨、牡蛎,有很好的固摄肌表、防止汗出的功效。这就是基本意图。我们可以分这两个大体层次来理解。
就这样,我们把下焦阳气补起来了,肌表到了夜里有“守门员”,汗水就不至于偷偷溜出来了。
我这么说,你懂了吗?
嗯,我猜,应该懂了。

也许你会问——文老师啊,你说的这个,太奇葩了吧?有几个人晚上专门下半身出汗啊?

我跟你说,这个病例所体现出来的状态,确实比较特殊。但是仔细想想,夜间盗汗患者里头,证属阳虚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当前这个季节,人体内阳气内敛,更加虚弱,所以问题可能明显。等开春儿了,天气暖和了,阳气虚弱的状态有所改善,那就缓解了。上文所述患者,就是这样。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啊?答案是温补阳气,用温阳益气,兼固表敛汗的办法应对。文中配伍,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可以供参考。但是非专业读者,不要照搬套用。你还是应该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尤其是像附子这样的有毒中药,更要谨慎对待,一般都需要先煎。

总而言之吧,体内阳气少,夜里汗就多。我用这篇文字,通过医案,给你讲这番道理,希望能对您产生帮助。
血不通,所以汗不止!用活血的方子,治好顽固盗汗,医案深刻隽永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出汗。

出汗是人体正常的调节方式。让人不出汗的方子,不是助人的方子,而是害人的方子。
有些人出汗的确属于不正常现象,是病态反应。这个时候得想办法干预。
今天讲一个近些年在研读百家医案的时候,学到的经验。图片
有一种人爱流汗,是因为在体内有淤血,是血行不畅引起的。
有一个55岁姓张的男性。爱出汗,而且半夜睡觉出汗。夜里睡觉多梦。有时夜半醒来,枕巾、衣服上都是汗。白天口干、心烦、健忘,舌体常有麻木感。
最后找到一位医家。
在诊察时,医家发现患者舌质有瘀点,脉象涩。询问过往用药史,得知患者用过六味地黄汤调治。六味地黄汤,是滋补肝肾之阴的方剂。这个方子和舌脉,是不太相符的。六味地黄汤,用错了。
医家当时开了一张方子—。
配伍:当归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酸枣仁10克、川芎10克,怀牛膝15克、生地15克,红花6克、枳壳6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15剂后,夜里出汗消失了,心烦、多梦、口干、舌麻之感也消失了。
这个案例刊载于1993年的《新中医》上。当时在医案的旁边,写了六个字作为批注:血不通、汗不止。图片
首先汗的形成,是源于“阳加于阴”。体内的阳热之性是汗水形成、流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有阳热之气相迫,才会流汗。
患者是有热象的。心烦口干,就是热象。
患者从前用过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是滋补肝肾之阴的。用这方子就默认为,热源于肝肾阴虚。阴虚,才生热。结果证明思路不对。药用了,滋阴了,人家还是流汗。
患者舌质有瘀点,脉涩,说明有淤血。淤血是可以生热的。血能载气。血在体内运行不畅,气也就总被憋在那里。气是能量。有淤血的人,容易生热。
这个热在夜间可能明显一些。夜里气血运行缓慢,淤血更甚,导致血瘀发热会明显一些。
同时,在夜里体表卫气想相对虚弱。里头一热,外头固摄不及,导致热迫汗出,形成夜里多汗。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化瘀血。淤血没了,热邪就没了,一切问题就都好办了。
医案里用了血府逐瘀汤的化裁。图片
这个方子基本是血府逐瘀汤的原方,不过去掉了桔梗,加入一个酸枣仁。其中,当归、桃仁、赤芍、川芎、怀牛膝、红花,可以活血化瘀。生地和当归,可以养阴血。活血化瘀的药,容易伤阴血,用当归和生地补阴血、扶正。柴胡和枳壳,可以行气。调畅气机,是活血化瘀的前提。再用酸枣仁,收敛止汗,用于治标,同时也可以辅助养血。
如果夜里睡觉爱出汗,同时出现心烦、易怒、心胸烦热、口干口渴等现象,如果舌面有瘀点,舌质暗淡,或舌下静脉怒张,要考虑是不是淤血引起的。应该去看看中医,在中医的辨证指导下运用活血化瘀方药。

爱冒汗不完全是因为周遭环境热、气温高。体内产生的热也可以形成多汗。这个热或源于阴虚,或源于淤血。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多地学习中医知识,争取能早日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大汗

金樱子配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加金樱子告诉大家,如虎添翼,对于那个气虚不固,精华外泄的汗症。

比如说你夏天出到外面去干活,汗出如雨,衣服一下子的一套一套。
我们在那上面,看到盖房子的建筑工,他跟我讲,医生医生你快下来,我问是怎么回事?
那你看我从头湿到脚。我说好啊,运动锻炼好啊,他说这湿得太厉害了,一换又湿,一换又湿,出汗像出水一样。
我说,买玉屏风散,这里还有金樱子,还有黄芪,另外拿来煎水泡水吃。
吃下去再到工地里干活,就没出那么猛,没出那么猛,体力也比较好。
因为,汗多伤阴,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大汗就是出血,大汗会亡阳的。

但是我们微汗,匀匀的出汗就不怕了。匀匀的出汗微汗是排毒,这是收敛固汗。

一场“阳气保卫战”,治好阳虚发热,一波三折,请学习

我给你说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好多好多年前,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30岁。
这个人,本来身体就不太壮实,很虚弱,而且畏寒肢冷。不巧的是,后来,她的一个胎儿死于腹中,无奈引产了。
从那以后,这人畏寒肢冷加重,动不动就出汗,而且低烧,体温总是在37.4摄氏度左右徘徊。这个状况,已经持续40多天了。图片
怎么办?赶紧就医吧。
刻诊,见患者舌淡,脉沉弱,浑身无力,语音低微。细问得知,她的大便不成形。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乃桂枝汤加上附子和党参。
结果,患者连用10剂,感觉身体有好转,体温下降到37.1摄氏度左右。
哪承想,这患者治病心切。看到情况好转以后,就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快点好利索。这时候,有人就跟她说了,你这就是感冒没好利索,怎么这么费事啊?你吃我的药试试。
结果,这个患者就就吃了人家的药。这个药,基本就是发汗解表的。
可是,这么一吃,坏了。患者立刻大汗不止,畏寒肢冷加重,体温瞬间上升到37.8摄氏度。心悸,脑袋眩晕,手发颤,起床和转身都无法实现了,而且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口不渴。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过速。
这可咋办?赶紧把之前治疗有效的医家找回来。
医家一看,鼻子好悬没气歪了:“你说你,本来挺好的,自己乱吃什么药啊”!
于是,书方一首:制附片6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3片,生晒参(打)6克,黄芪12克,龙骨牡蛎各18克。
结果,患者服药以后,出汗的现象渐渐缓解。5剂以后,自己能起床了,手颤现象消失,而且体温降至正常。
就这样,原方加减,继续调治半个月,患者终于痊愈了。
这是一张在中医业界很有名气的老医案,曾记载于《医话议论荟要》一书里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呢?图片
说起来,也很简单。
我跟你讲,这就是一场阳气的保卫战。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一开始,这个女子就是素体阳虚之人。偏偏,她引产了。
引产这个事儿,对她身体的打击很大,加重了她阳虚的状态。所以,在那以后,她的畏寒肢冷现象加重了。
阳气虚,固摄失常,所以患者就爱出汗。阳气无法鼓动全身机能,所以语音低微、乏力、舌质淡,脉沉弱。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她大便就不成形。
这个时候的患者,为什么低烧呢?因为你的阳气太少了。阳气亏少,肾中太寒,所以仅存的一点阳气被迫外浮,于是就低烧。从中医辨证角度看,有一点真寒假热的意思了。
请注意,这个时候,虽然患者也有畏寒怕冷的现象,但是,这和外感风寒完全不一样。治疗的基础,是温补阳气。
因此,医家最初用了桂枝汤加上附子和党参。附子党参,温补脾肾之阳。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改善畏寒肢冷,爱出汗的现象。
本来,这个事儿已经开始好转了。可是,患者求治心切,又听信别人的话,吃了发散解表的药。这一下,坏了。
为啥吃发散解表的药啊?原因,就是不了解病因病机,以为自己的症状是感冒所致。这就是医盲啊,医盲导致的悲剧。
发散解表,目的就是让人多出汗。通过出汗,把让人感受的风寒之邪带出来。但是我方才说了,患者不是源于外感。她的低热等症状,源于阳气不足。现在,你出大汗,就会把阳气带出来(津能载气)。阳气随着大汗而流失,阳虚现象就更严重,于是,患者本来平稳的病情一下子反弹,她又开始发烧了。至于说心律不齐、面晄白、气短懒言、畏寒肢冷更甚,手抖头晕,心悸心慌,这些都是阳气外失的结果啊。
咋办啊?还得补!无论如何,得把阳气守住,不然就真麻烦了。
怎么补?你看医家用到的方子:
制附片6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3片,生晒参(打)6克,黄芪12克,龙骨牡蛎各18克。
这里头,制附片、生晒参、生姜鼓舞阳气。白术、黄芪益气固表,配合龙骨和牡蛎来止汗。茯苓健脾宁心,芍药缓急敛阴止颤。芍药本身也有敛汗的功效。
如此一来,患者的根本问题就得到了改善,其一系列危象,就自然化解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
说白了,这就一场反复丢失阳气,又保卫阳气的“战斗”。幸运的是,医家和患者打赢了。
通过这个医案故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阳虚发热这个事儿,虽然在生活中不常见,于普通人的生活距离较大,但是它的确是存在的。尤其是术后、产后、身体虚弱的人,莫名低热,要考虑是不是阳气不足的问题。这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患者感冒了,于是使劲儿发汗。否则,容易让阳气外泄,后果就很可怕了。
其次,我跟你讲,有事儿没事儿,要多学中医知识。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就是因为不明白基本的病因病机,听信他言,导致病情反复的。如果我们能对中医的基本道理,多懂一些,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这也需要作为医家,要孜孜不倦地做科普,要有帮助更多人懂医、学医、了解中医的心愿。只有这样,才能利用一切机会,把中医道理认真讲给大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