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是对前一句的回答。“绝学无忧”到底应放在哪一章呢?刘笑敢说:“'绝学无忧’,论者多谓此句当属第十九章末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后。然竹简本'绝学无忧’接在相当于传世本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之后”(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45页。)通行本以及多数版本包括帛书本在内,“绝学无忧”放在第二十章开头。但是“绝学无忧”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毫无关联,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还说得过去。所以,我赞成放在第十九章结尾。看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令有所属’,当如下句。'见素抱朴’,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寡欲’,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说的是做人要质朴少欲,没有“绝学无忧”。 王弼注:“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也没有“绝学无忧”。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所以,要让人另有归属。那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抛弃学问,无忧无虑。”(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63-64页。)他引用的原文是有 “绝学无忧”的,但解释为“抛弃学问,无忧无虑”理解错误,文意不通,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没有关联。 陈鼓应今译:“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质朴,减少私欲。”(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8页。)他不主张本章结尾有 “绝学无忧”。但他在第二十章翻译 “绝学无忧”为:“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是对的。 我的翻译是:所以,要让人民内心有所归属感。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来约束,要让人民在思想上有一种坚定的自觉的行为理念,那就是:保持朴素,少些私心杂念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别学那些(圣智、仁义、巧利)投机取巧的学问,老实本分才能无忧无虑。 “见素抱朴”就是保持内心和外表都朴素。“少私寡欲”就是少些私心,少些胡思乱想和不切实际的欲望。这两句好懂,同类成语还有,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等。“绝学无忧”能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放在一起吗?那就要看怎么理解“绝学无忧”了。 “绝学”是绝什么学?大约有四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意见认为,“绝学”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说:“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8页。)余秋雨也是这种观点。弃绝一切学问不是老子的主张,老子知识渊博也是学习来的,而且老子极力主张学习圣人之道。河上公认为:“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第二种意见认为,“绝学”,指抛弃那些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虑。我认为这是对的。“绝学”就是不学那些歪门邪道的道法,不学投机取巧的巧法,不学招摇撞骗的骗术,老实本分一生无忧。 第三种意见认为,“绝学”就是绝招,是指至深、独到、玄奥的学问。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这种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欲望太强,不符合“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思想。 第四种意见认为,“绝学”就是读完天下书。把天下书读完了,知识渊博了,什么就不怕了。想想可能吗?庄子说了,人的生命有涯而知识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是行不通的。 所以,“绝学”是杜绝学习那些(圣智、仁义、巧利)投机取巧的学问,老实本分才能无忧无虑。这就符合“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思想了。 这一章针对现实社会也是有意义的。林则徐有一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常做成字画,挂堂勉励。下联是明说悬崖绝壁,高耸入云没有任何欲望,所以千万年来刚强无比,屹立不倒;以峭壁喻人,要有肚量,少欲望。过分的欲望就是祸害。如果“壁”有欲望就不会屹立在那里。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粗看不可思议,仔细品味还是很有道理的。何谓天理?何谓人欲?通俗地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是天理,若餐餐要吃山珍海味那就是人欲。所以,要控制人欲,过平淡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