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我们结合一个典型案例来深入感受一下冰山理论。 马上就要考试了,小A看起来一点都不着急。他每天上课不专心,作业拖延,效率低下,不想上学....父母看在眼里,非常焦虑。每次督促小A抓紧时间学习的时候,小A就躲进自己的房间,或者与父母发生冲突。 思考: (1)小A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行为:上课不专心,作业拖拉,效率低下,回避父母 应对:打岔 感受:无力感,无聊,烦躁,焦虑,愤怒 观点:我什么也做不好,爸妈根本不在乎我这个人,只在乎我的成绩 期待: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哪怕是很小的一方面 渴望:价值感和成就感 自我:我没有能力,自我价值感低 冰山最上面的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所有令家长烦恼的那些表象问题; 应对是孩子表现出来的态度。孩子的感受有开心、兴奋、着迷、愤怒等,感受有强有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 观点,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孩子是如何去看待世界万物和他周围的人以及关系的。 期待是孩子想要的东西,是他的诉求,孩子也需要认同、尊重和自由。 渴望是期待背后最深层的呼唤。 最底层是自我,是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 很多家长只看得到前面两点,也就是自己无法理解的孩子的行为和应对,然而家长们经常不知道孩子的感受。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认可和接纳,但是一般家长给予的都是不认同和不接纳,因为他们只看得到最上面两个层次。 因此,父母和周围环境对孩子的不认同和不接纳便造成孩子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丧失。 其实青春期孩子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都跟孩子的成就感、价值感缺失有关系。 以玩电子游戏来说,当孩子在学习方面得不到成就感的时候,就需要找另一个切口去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比如虚拟的网络世界和游戏。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进了初中成绩下降,越来越没信心,同时由于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慢慢迷上了游戏。他玩得特别厉害,觉得自己有天赋,特别有成就感,甚至立誓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他喜欢电竞,因为只有在那样的虚拟世界中,他才真正得到了认同感和成就感,而这样的价值感是他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无法获得的。 再以网恋为例,一些网恋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在家庭和班级里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认同感,而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却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可。如果家长能看到冰山下面隐藏的这些原因,可能就是达成健康沟通的一个良好开端。 成人的“伪”沟通以及孩子的沟通期待 成人的“伪”沟通 让我们共同来反思一下,您对您的孩子说过以下这些话吗? ●不好好学习,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没办法过好生活。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一开始是你要学的,怎么反悔了呢? ●你今天晚上只能写作业,除了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干。 ●你就负责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管。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你别胡思乱想,只管学习就好。 ●考好了有奖励,考不好了什么都没有。 ●都是因为你,妈妈才这么苦这么累。 ●接下来你就好自为之吧,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孩子的沟通期待 (1)不要长篇大论的说教(家长总以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逮着机会就想教育一番,尤其是家长做老师的)。 (2)说话要简短而亲切(一教育起来就又啰嗦又凶狠)。 (3)诚实地说出来(分明心里那么想,嘴上又说另一套,比如爱说:其实你考多少成绩我们是不怎么在乎的)。 (4)能够妥协(家长觉得妥协就是输了)。 (5)不要以高人一等的口气跟我们说话(家长总觉得自己是比我们高级的生物)。 (6)听我们说,不要总是试图说服我们(他们只管自己说完自己爽了)。 (7)同样的道理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说(好像多说一遍我们就会多明白一点,其实我们从第一遍起就没想听)。 (8)如果我们有勇气把自己做错的事情讲出来,请不要发脾气,不要反应过度(你们知道我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坦白了自己的错误吗)。 (9)别问个没完没了(如果我不想说就请不要追问)。 (10)不要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叫,并期待我们立刻跑过去(能否展示出作为家长的基本礼仪以及对我们的尊重)。 (11)不要通过“我帮你做这件事,是因为……”之类的话试图让我们内疚(我从来没要求过您帮我做什么)。 (12)不要给我们你无法兑现的承诺(你们总希望我们说话算话,殊不知你们自己首先犯规了)。 (13)不要把我们跟兄弟姐妹和朋友作比较(如果我也把你们跟其他父母作比较,你们一定马上爆炸)。 学会健康、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做好“一致性”准备 萨提亚女士提出了“一致性沟通”,就是自我、他人和情境的一致性。 当我们与孩子发生冲突矛盾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你有负面情绪,他很开心(比如孩子上网玩了一天)。第二种是,你很开心,他有负面情绪(比如你强烈控制孩子的娱乐活动)。第三种是双方都有负面情绪,这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比如你不允许孩子娱乐,他与你顶撞)。当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如何做到沟通前的“一致性”准备? 首先深呼吸,然后接纳,接纳这个状况。接着,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我自己的诉求是什么?最后是连接我和他,也就是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语言,比如“我观察到……”来表达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也可以向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选用这样的句子“我看重……我希望……”。最后家长要邀请孩子来表达想法和需求,比如说“你现在想要什么”或“你希望我做什么”等等。 二、做好“语意澄清” 有时候,父母也会觉得很冤枉,觉得自己其实没说什么,怎么孩子会产生那么激烈的负面反应。其实,我们把想说的话改变一下句型,多澄清一句,孩子可能就好理解了。 举一个例子,孩子要出门,爸爸问他去哪儿,孩子头都不回就说,你怎么什么都管?家长会觉得,孩子真不理解我,我关心他,他还这样对我。 我们再来细致分析一下,爸爸说的是“你去哪儿?”孩子的理解就是你在管他。如果我们再加一句:“我不是要管理你去哪儿,而是觉得你出去太晚回来的话,会不安全,我会不放心。”这样孩子可能就更容易接受。 三、做好“句式转换” 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否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语言? ●你怎么上课老睡觉? ●怎么你的成绩总是上不去? ●你怎么老写不完作业? 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呢? ●你计划什么时候完成作业? ●你觉得你做这些事情会不会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改变会不会提升成绩? 我们把这样的指令叫做启发式指令,这样的询问会让孩子更放松,更能接受。 有些父母是教练式的,有些父母是填鸭式的。 教练式的父母多用启发式的问句,比如经常会问孩子:“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别的看法吗?”填鸭式的父母喜欢用祈使句,总是在输出命令。这两种类型的父母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孩子学习自己判断、选择。 四、做好“恰当”鼓励 表扬关注的是结果,鼓励关注的是过程。 表扬的人高高在上,鼓励的人与对方是平等的。表扬如甜品,偶尔为之,无伤大雅。鼓励如主食,是每天要给予自己和家人的。 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只受到表扬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习惯于逃避挑战、逃避困难以获得表扬,还可能造成孩子受挫能力差,不能接受批评和失败等结果。 鼓励就是给人以信心和勇气,未必是在成功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在失败、失意的时候。鼓励就是努力了就会获得的认同感,这会带来自信。鼓励可以让孩子认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只专注于追求完美的结果和取悦他人。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鼓励的方式: ●启发式鼓励: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有没有什么其他想法? ●描述式鼓励:我注意到你主动收拾好了房间,这就是自觉。 ●感谢式鼓励:你按时完成作业了,很感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授权式鼓励:我对你有信心,我相信你的判断。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对孩子的肯定或鼓励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以下家长常用的三种语式: ●妈妈说对了吧,认真复习才能有好成绩。 ●努力就会有好收获,你现在知道你之前失败的原因了吧。 ●这个题做得很好,要是别的题也都这样就好了。 以上三句话的不当之处在于:第一句话,剥夺孩子的价值感;第二句话给鼓励打了折扣;第三句话画蛇添足地加上了一句让孩子感到气馁的话。 青春期是一个自然的阶段性过程,这个过程终究是会过去的,家长们没有必要过分焦虑。青春期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用适当的态度和方法,我们都能轻松愉悦地度过孩子的青春期。 首先,我们需要给青春期的孩子独立的空间,要允许他们去尝试,去经历,去成长。我们不能做那种永远想要控制孩子的父母。 其次,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理解青春期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我们需要从冰山的上面看到下面的底层,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情绪、态度等。 再次,我们也需要放开自己,去修正自己的一些观点,也去学习,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法,走进孩子的世界。 最后,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如果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共同参与,坚持陪伴,真诚地关爱孩子,相信青春期就不会有叛逆,沟通也不会有阻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