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一瞬 | 152年前的宁波天童寺

 楚地吾桐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天童寺位于浙江宁坡城东五十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南宋时位列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有“东南佛国”之美誉。

  本组图片先后拍摄于1870年和1880年,前后相差10年左右。前者为英国汉学家、植物学家爱德华·查尔斯·麦金托什·鲍拉(1841-1874)所收藏,后者则为爱德华·班斯·德鲁(杜德维)所收藏。

图片

  从小白村前往天童寺的山路(1870)

  从宁波城出发前往天童寺的道路,远处的山脊上是建于唐代的五佛镇蟒塔,它是出入天童寺的路标。因塔位于东吴镇少白岭上,故又称“少白塔”。图中的旧塔早已损毁,现在的塔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

图片

  古林荫道(1870)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天童寺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太白山六峰所环抱,只在南面有一条古林荫道通向寺庙。这是一条整齐的石板小路,道路一旁是人工垒砌的石头矮墙,一名外国游览者和几名僧人出现在画面中。

图片

  古松林立(1880)

  这张图片拍摄于10年后,图中高大而笔直的树木或为柳杉,或是古松,林荫蔽日,古意盎然,令人神往。

图片

  万工池边古樟树(1870)

  行走在古樟树前的西方游览者,手里拿着一顶盔式凉帽。在他旁边是一株枝干虬曲苍劲的古树,粗大的树干前站着一个中国人,可能是向导或仆人。

图片

  天童寺古山门(1870)

  行走在林荫道上,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建筑,四方门洞,造型简洁,这就是天童寺的古山门。

图片

  古山门近景(1870)

  另一侧看古山门,从门洞里站立的僧人可知山门的高大,同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路边这些古树的高度。

图片

  远望天王殿(1870)

  隔着寺前的池塘(万工池)远望天童寺,犹如身处仙境一般的感觉,环境优雅,美不胜收。

图片

  万工池东南角(1870)

  天童寺外有两口池塘,以内、外万工池命名。这两处池塘都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挖开的,从其名称便可知当年开挖时所用人员之多和工程之艰辛。

图片

  七塔苑(1880)

  七塔苑为七座并排而立的、六边形、仿木构小型石佛塔组成。在过去浙江地区的一些寺院山门前,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排列,而在其他省份则较为罕见。

图片

  七佛塔近景(1870)

  在近处观察墙边的七佛塔,除中间一座外,其他六座形状接近:塔自下而上由须弥座的塔基,卵形塔身,仿木构塔顶及塔刹四部分组成,造型独特且非常精致。这些佛塔始建于宋代,后被毁坏,现在我们在天童寺所看到的七佛塔均为重建。

图片

  天王殿(1870)

  天王殿是天童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前面为万工池。现在的天王殿前新建了一个照壁,为民国时天王殿失火后,当时的住持圆瑛大师修建的。

图片

  天王殿(1880)

  十年之后看天王殿,基本上没有变化。历史上天童寺屡遭损毁,但十年光阴在千年的历史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和现在比起来差别很大,主体建筑经过修缮,变得金碧辉煌,殿前的石台阶安装了栏杆,台阶之下还多了两头狮子。

图片

  佛殿(1880)

  佛殿在天王殿之北,是天童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殿堂。一条宽阔的石板路通往台阶之下。台阶两旁对称种着两棵古柏树。

图片

  佛殿(1870)

  拍摄较早的佛殿近景。与其他寺院不同,当时的天童寺没有大雄宝殿,这座佛殿替代了它的位置,佛殿内同样供奉着释迦摩尼像。这座佛殿是密云圆悟禅师于崇祯八年(1635年)重建而成,门上的“佛殿”牌匾也是他亲笔题写,非常有特色。

图片

  寺庙内景(1880)

  天童寺内最雄伟的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殿堂——法堂,是方丈和尚演说佛法的场所。民国时期改建成两层楼,上层收藏经书,取名“藏经楼”。藏经楼前的地面全部由石板铺就,晒谷、六月六晒藏经,也是天童十景之一“平台铺月”。

图片

  钟楼(1870)

  钟楼位于天童寺一角,造型小巧,牌匾上的“钟楼”二字苍劲有力,同为密云祖师的手书。钟楼背后是一片树木葱茏的山坡之地。

图片

  僧人(1870)

  一位僧人依靠在佛殿前的宝鼎旁,脚下踩着一块大石头,他是谁?他想什么?已经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图片

来源 | 艺星影视剪辑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