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68·不能逃于“龌龊”之讥:柴禹锡 柴禹锡(943-1004),字玄圭,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有传。 本传记,禹锡小时候,有客人见到他后说:“你资质不凡,若用经学相助,一定会致位将相。”禹锡由此留心问学。其时宋太宗很是晋王,禹锡投奔宋太宗,因为善于酬答,获得了侍奉宋太宗的机会。 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即宋太宗当上皇帝的第一年,禹锡被授为在宋太宗身边伺候的“供奉官”。三年,改任掌供应茶茗汤果等以备皇帝游幸、宴饮需要,兼掌翰林院执役者名籍,并安排其轮流服役的部门“翰林司”副长官“翰林副使”,升“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当禹锡值夜班,宋太宗因为他是“藩府”即王府旧僚,多数时候都召见他,询访朝堂以外的事情。 其后,禹锡升“宣徽北院使”,宋太宗并赐予他位于开封“宝积坊”一处府第。“宣徽院”是唐后期设置的“总领宫中诸司及三班内侍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的机构,有南、北二院,开始时以宦官充宣徽使与副使,无固定职掌,五代及北宋沿置,南、北院使改用“检校官”即皇帝下诏任命而非吏部正式授职、加给武臣、吏职及蕃官军员充任的官员担任,南、北院使也可兼领节度使及代理节度使“留后”,如出缺,也可以由枢密副使1人兼领二使,也有兼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者,其中南院资望优于北院。宣徽使是皇帝近臣,官阶正二品,禹锡升任宣徽使,已经是朝中极有地位的高官。 太平兴国七年(982),禹锡告发宋太宗的弟弟、秦王赵廷美阴谋杀害宋太宗,赵廷美被软禁西京洛阳,后被贬到房州(今湖北房县)监视居住,一年多后死于房州,禹锡则在告发赵廷美后被提拔为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一年后,禹锡转任宣徽南院使,而禹锡虽然服事、效劳宋太宗时间已经很久,却更加勤勉机敏。 但雍熙二年(985),朝廷计划拓展宫城,禹锡有别墅在拓展范围内,请求用别墅交换国家为官员建设的府邸,宋太宗因之很看不起他,而禹锡又与宰相宋琪交情深厚,其时恰逢广州知州徐休复密奏宋太宗,告发广南东路转运使王延范不法,且说王延范倚附大臣,无人敢动摇他。宋太宗因之文宋琪及禹锡:“延范何如人?”王延范是宋琪妻子的远门族亲,宋琪对宋太宗很是夸赞王延范忠诚勤恳,禹锡也附和宋琪,称赞王延范。宋太宗以为二人与王延范有勾结,很不高兴。 其后,禹锡又向宋太宗请求,将前任宰相卢多逊被抄没的府第赐予宋琪,宋太宗更加厌恶禹锡与宋琪结党。不久,宋太宗就以宋琪喜好戏谑为名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只是不想明显说他结党营私而已。同时,宋太宗下诏严厉斥责禹锡,将他赶出朝堂,以“骁卫大将军”官职出任沧州知州。 但禹锡虽然被贬,在任却勤于政务,沧州百姓向宋太宗写奏表赞扬了禹锡,宋太宗看后改任禹锡为涪州(治今重庆市涪陵区)观察使,实任澶州后改镇州驻军首领“驻泊部署”,不久又改潞州(治今山西上党)知州。禹锡在潞州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任满后潞州百姓向宋太宗上表,请求禹锡留任三载,宋太宗下诏褒奖了禹锡。后禹锡改任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知军,在任上被召会朝廷,复任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 至道初年(995),禹锡升官职为镇宁军(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实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知州。在得到任命,入宫拜谢宋太宗时,宋太宗对他说:“由宣徽使罢任改任他职,不过得任防御使,现在任命卿为节度使,兼任重镇,可谓优异了!”禹锡感激得流泪哽咽,说不出话。 至道三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咸平年间(998-1003),禹锡改任贝州(治今河北清河)知州,当年辽军侵犯宋朝,突然攻到贝州城下,禹锡严加防备,辽军很快退去。第二年,禹锡改任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 景德初年(1004),禹锡的孙子柴宗庆娶宋太宗四女“鲁国长公主”为妻,宋真宗下诏召禹锡回京,令公主到禹锡的府第谒见禹锡,对禹锡行拜见公公的礼节,禹锡坚决推辞不许。不久,禹锡回陕州还镇。但到陕州恨短时间,禹锡就去世,享年62岁。朝廷赠予他“太尉”荣誉职衔。 《宋史》传后之“论”说,禹锡因在晋王府中服侍宋太宗,攀附宋太宗而位致官位高﹑名声大,又素称勤劳、机敏,却涉于结党营私,不能逃于“龊龊”即鄙陋低劣之讥。 读了《宋史》撰者对禹锡的评论,我们不免扩而展之:中国人向来讲究“忠”,禹锡服侍宋太宗时间很久却更加勤勉、机敏,揭发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谋反,给宋太宗清除赵廷美制造了借口,对宋太宗看似很忠诚。但其实赵廷美并没有谋害宋太宗之事,他不过迎合宋太宗的心意而已,同时他又与宰相宋琪结党,以谋取私利,那么,他是忠,还是不忠呢? 人是多面、复杂的,包括皇帝、大臣、后妃、宦官、普通百姓,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能这样看人,就离所谓“看人准”、明事理不远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