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X,女,20岁。大二学生。 主诉:晨起水肿近3年。 诉近3年来,每日晨起总会颜面、四肢水肿,时轻时重,如果前一晚喝水较多或吃了炸鸡,第二天晨起水肿会更严重,但饮用咖啡之后,水肿就会很快消退,或出汗较多后水肿也会慢慢消散,不然水肿就会持续一整天。 其人微胖,肌白而肤润,头面、四肢形如水状,似肿非肿,按之有弹性而无凹陷,心下满但不痛,易出汗而无寒热,项部时感拘紧不适,头腰并无沉重、困乏及疼痛。 查:咽后壁两侧局部微红,无任何不适。腹软,肌力较紧。饮食、睡眠、便溺无特殊。生理期正常。 舌淡红,边微有齿痕,苔白。 脉稍沉,紧而有力。 ![]() 尿常规+尿沉渣: ![]() ![]() 辨病:水气病,里水 辨证:太阴里湿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方药:桂枝加苓、术、葛根汤 肉桂10g,赤芍10g,生姜10g 炙甘草5g,大枣3枚,葛根15g, 苍术20g,茯苓30g。 7剂(颗粒)。每日一剂,开水冲泡,分早晚温服。 嘱清淡饮食。 3 过了一周,刚看完一个患者,眼睛一抬,看到诊室门边站了一个人,她看我忙完,走过来说:“医生,我好了。” “是你呀,没再肿了吗?” “没有,你这药还挺灵。 “你评价还挺高。 “哈哈,我还要继续吃中药吗? “不用了,有问题就周四来这里找我。 “好嘞。 说完,蹦蹦跳跳地走了。 ![]() 4 【评按】 水肿,自汗,苔白,脉沉,自是水气病。除此别无它异。 八纲辨证,病位在里,病性属实,病机为水气泛溢,病势有从表外出之机,有从里而下之势。顺势而行,乃中医学明显特点。开鬼门,洁净府,亦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此乃原则,关键是如何才能体现这一“道、理”? 叶劲秋先生说:“中医学,包容着道家的色彩,佛家的意味,儒家的精神,尤其赵宋时理学的影响更大。”【中医是进步的,新体医药.1950:(1)(8)】董建华先生说:“搞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假如他不天天看病,研究中医理论的结果就是反对中医。”【仝小林《方药量效关系名医汇讲》】教员说:“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论》】董先生所言深得教员之旨。所以道无术不显,没有一方一药、方证药证长期反复的实践积累,又哪来的色彩、意味和精神。但凡学几年中医,泛哲学化的中医理论倒是谁都可以说的天花乱坠,什么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水,五行生克、经络气化,甚至易经八卦,什么都想跟仲景沾边、扯些有的没的,枝枝蔓蔓,芜杂纷繁,徒乱人意,妄开窦径.....辨证施治,到最后辨的就是方证,有效无效的关键也是方证。胡希恕老先生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八纲辨得清,但方证并不典型,并没有一首现成的方剂正好与之对应。既然“有”不典型,就要从“无”处着手。 无脉浮、恶风、汗出、身重、心悸、肉瞤,则非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证; 无脉沉小、精神萎靡、畏寒,则非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无大汗、恶风、身疼重、纳差,烦躁、小便不利,则非桂枝加黄芪汤证; 无心下坚满、身冷骨疼、肠鸣、手足逆冷,则非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无身体沉重疼痛,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心下悸、身瞤动、头眩晕,则非真武汤证。 ![]() 医者小悟 林泉成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