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暑伏,喜知滋第一个客人八十二岁了

 木兰良朝 2022-07-16 发布于吉林

 

今日暑伏。每到节气,中国人在饮食上都有传统习俗。暑伏吃点啥呢?别急,古谚语里早就为大家准备好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为啥要吃饺子呢?有民间智慧在其中呀。到了伏天,暑热当头,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还有人“苦夏”,而饺子可以开胃解馋,又不腻人。饺子形似元宝,“伏”与“ 福”谐音,头伏吃饺子还有“元宝藏福”的美好寓意。



上午十点钟刚过,喜知滋开门没多久,煮饺子的水才烧,就迎来了第一拨顾客。

二十一岁的服务员新樱扎着红围裙,戴着  三角巾和口罩,全副武装站在入口处。隔  着蓝色琉璃珠子门帘,她看到一辆白色的  车开过来,车门紧紧对着店门。要不是店前有三级台阶,好家伙,估计这个司机都能把车开进店里来。车停好,副驾驶上先下来一个身材苗条的女的。她打开后面车门,微微俯身等着。只见先出来一个拐杖,然后慢慢下来一位老爷子。

老爷子穿件花衬衫,带着一顶白色运动帽,后背驼得像背着一口小锅。他不让人搀扶,一看就是那种不服老(不听话)的老人家。陪着他的人,赶紧跑前几步撩起门帘。

一共四个人,两个老人和他们的儿女。他们一进来,就东张西望选座位。

新樱推荐他们坐在有沙发椅的西墙边,这样老人家能舒服些。老人把拐杖放到一边,摘下帽子,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那头发和新樱姥爷一模一样。

老人的女儿穿一件浅蓝宽松衬衫,黑色阔腿裤,一看就是在什么单位上班的人。她拿过菜单点菜:“鲜虾饺子一份,虾仁素三鲜一份,猪肉芹菜一份,牛肉萝卜一份。果仁蔬菜一份,肉皮肠一份。”

新樱一一记下,报给后厨。再拿四只小红碗,提起大不锈钢壶,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饺子汤。她心里想,一份是十六个大饺子,这大早晨的,他们可真能吃。

老太太爱干净,找水池洗手。女儿过来添饺子汤,抱歉地笑笑:“老人八十二了,咱们店里一般都七十多岁的客人,八十多岁的不多吧?”新樱听了,笑了起来。

她见的顾客多了,但来店里的这么老的老人的确不多。上周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声音洪亮的老人,由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子陪着,走的时候在门口一边推自行车一边说:“我岁数不大,才九十二。”吓得她直吐舌头。

这几天天气还好,常常下雨,不热,但潮气很大。不然草原城市,到了夏天暴晒,热死人。新樱姥爷住平房,家里好多东西都长了毛。新樱看到老人,就想到姥爷。姥爷七十八岁了,不可能有人请他进饭店吃饺子。唉,老妈有病只能躺着,走不动。两个舅舅都在工地搬砖,喝凉水要是管饱,估计他们都不能买大米。

新樱告诉他们自己取蘸料,然后就远远地站着。女儿跑了两趟,司机跑了两趟,把蘸料取齐了。

店里只有他们一桌客人。要到十一点半点,才迎来高峰呢。不过今年春天有疫情以后,叫外卖的多了,来店里的客人明显没有以前多了。新樱听他们一边吃饺子一边说说闲话。

她听见老太太说:“你爸一颗牙没掉,看这花生米吃的。”

女儿指指旁边的司机——那个高大的男子原来是他们的女婿:“他做四颗牙,六千八!”

新樱听了,摸了摸右腮。那里刚刚拔除了一颗智齿,花费两百多,整整疼了三天。

店老板是个雅人,为了应景,一大早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诗李峤的《五月奉教作》在卡纸上:绿树炎氛满,朱楼夏景长。池含冻雨气,山映火云光。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

老板写完还说:“哎呦喂,新樱,你名字在这首诗里嘛!”

新樱不懂诗,她知道父母也不懂。姥姥说,她出生时,家中园子里樱桃树刚刚开花。她的名字和古诗毫无关联。

司机走过去看了那幅字,连连点头说:“好字,难得哦。”

那女儿听了,也起身走过去看。她站在他身边,头几乎靠在他宽大的肩膀上。那种亲密,令新樱好一阵羡慕。

只有生活富足不操心的人才会有那样的心情吧。自己家里,老妈老爸整天为了钱吵吵吵,即使他们认识字又怎么有心情欣赏一首诗?毕竟读诗不能填饱肚皮的呀。

他们吃好了,几个人帮老爷子戴好帽子,拿好拐杖,护着老爷子往外走。司机又先跑出去开车。哎,他看上去虽然是中年人了,但是真的还很帅。比照老爷子年纪,他可能岁数不比老爸小,但就是比老爸年轻。

新樱在他们后面说:“爷爷您慢点呀。再见!”

眼看着他们都走出去了,不知为什么,她心里疼了一下,两只眼睛刹那间酸酸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