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他题碑:“人民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称赞他是:“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 初次听到刘志丹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关于他的传奇经历却称得上是可歌可泣,不然我国的三位伟人也不会如此高度评价他了。 刘志丹将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年仅33岁。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年少时期弃笔从戎,满身的书生气却掩饰不了钢铁男儿的铁骨柔情。 85个春秋飞逝,昔日的英雄早已经是尘归尘土归土。可是将军的英雄气概依然历历在目,影响了无数的中国儿女。 1903年10月4日,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村的一户贫农家庭,一名男婴呱呱落地,他就是刘志丹,又叫刘景桂。 刘志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晚清时期的秀才,后来不满朝廷吏治,二人辞官回乡务农。刘志丹年幼的时候,晚清政府更加地腐败无能,逼得民不聊生,各地义军揭竿而起。 农民起义的战火很快就烧到了陕北边区,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横尸遍野、饿殍满地的凄惨景象。为了躲避战乱,刘志丹一家老小开始四处流浪,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5岁那年,步履蹒跚的刘志丹就开始为父亲捡拾柴火,做一些洗菜洗碗的事情。 个子稍微长高了一点,刘志丹就开始放牛、挖野菜,给家里的猪喂食。即使这个幼小的身躯使尽了所有的力气,家里依然常常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局面,童年对于刘志丹来说,只剩下艰难困苦和忍冻挨饿。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志丹十分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上学。看到刘志丹满眼的希冀,父亲狠心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猪,凑足了学费,将刘志丹送到了当地的保安小学就读,时常嘱咐他要好好学习。 战乱时期的学校开开停停,刘志丹好不容易才修完了小学学业,那年他已经17岁了。 ![]() 刘志丹 刘志丹看到有的同学去了榆林重镇读中学,他也希望能去。但是因为自己是家中的长子,而且到了结婚的年龄,家人并不同意他去榆林。 1921年,18岁的刘志丹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同桂荣,踏上了去榆林的求学道路。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是陕西著名的爱国人士,时常会和学生们谈革命救国。就这样,刘志丹接触到了他一生中矢志不渝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有了真理的指引,刘志丹深藏心底“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理想,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年少的刘志丹就和军阀展开了第一次斗争。当时有个军阀叫井岳秀,是陕北真正的土皇帝。他的儿子井文龙也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常会带着一帮手下欺压同学。 刘志丹和许多同学都向学校举报过井文龙的恶行,学校迫于其父井岳秀的压力,根本就不敢拿井文龙怎么样。 有一次,井文龙把一名同学打得头破血流,刘志丹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带头领着同学们罢课,上街游行。迫于“众怒难犯”,学校最后开会决定开除井文龙。 事后,刘志丹在同学中建立了很大的威信,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对他也是更加地喜爱。 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思想一直在榆林的青年们中间流传。刘志丹为此还写了一首《爱国歌》宣传爱国思想,在榆林青年中广为传唱。 1924年,全国上下弥漫着一股高涨的革命热情,刘志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 第2年的6月,陕西省委给了榆林中学两个黄埔军校的学生名额,任教的老师王复生、魏野畴推荐了刘志丹,很快他就成为了黄埔军校四期学员。 ![]() 在黄埔军校读书时期的刘志丹 黄埔军校是专门培养中国革命军事人才的学校,在黄埔军校学习的这段时间,彻底改变了刘志丹的一生。 要知道,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四期培养的国共两党将领最多。刘志丹和张灵甫、林彪、戴笠等人都是同学,遗憾的是,很多昔日的同学最后在战场上却成为了死敌。 1925年春,在黄埔军校读书的刘志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刘志丹大声说道:“加入党,就是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毕业后回到陕西,冯玉祥立刻提出希望他能留下来,给他一个少将头衔。刘志丹婉拒了冯玉祥的授衔,因为他的志向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长期以来,我们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土八路”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诚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八路军基本上都是没文化的老百姓,但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却有很多高学历。 比如彭德怀、林彪、徐向前、朱德、聂荣臻、叶剑英、陈赓、左权、萧克等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军校毕业生,比如广州黄埔、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军校等等。 但是,像刘志丹这样的从名校毕业,国民党一方立即就企图授予少将的学生却很少见。 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刘志丹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 1927年,革命失败后,刘志丹开始在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四处奔走,组织起义运动。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刘志丹就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武装军队和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只有笔杆子,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没有武装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谁和你一翻脸,叫你滚就得滚。” 其实这一点刘志丹和当时毛泽东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因为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毛泽东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商讨第二次国共合作 刘志丹回乡以后,他先是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带领当地的工农红军和当地的土匪豪绅进行武装斗争。 大家都知道,在北宋有一个包拯,被人称为“包青天”,明朝的刘伯温也被人称为“刘青天”,正是因为他们能为民作主,所以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然而在陕北人民的心中也有一个“刘青天”,这个人就是刘志丹。 刘志丹每到一地,就会深入群众之中,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申冤除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截至今日,陕北的很多人依然会唱一首民歌:“正月里来山道道蓝,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他是人民的大清官,带着队伍上横山。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救国为人民……” 在刘志丹带领队伍进入神木、府谷地区的时候,队伍被沿途赶到的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红二十六军政委宋任穷说:“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叫'老刘’”。 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挤到了刘志丹的跟前,用颤抖的手将刘志丹从头到脚地抚摸了一遍,然后她又从脚到头地抚摸了一遍,激动地说道:“老刘啊,我终于知道你长啥样了,我们老百姓就都指望你了啊!” 1928年的3月,刘志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指挥员谢子长等人领导组织了渭华地区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国爆发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要起义。 ![]() 渭华起义革命博物馆 “九一八事变”以后,刘志丹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后并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仍由刘志丹担任领导。 1929年11月,刘志丹和妻子同桂荣的女儿出生了,这个消息让红军指挥部的其他同志也十分高兴。 但是给女儿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当时就有人提议女孩子应该取一个雅气的名字,但是一下就被刘志丹反驳了:“如今的中国正处水深火热之中,可惜她不是个男儿,如果是个男儿就能上阵杀敌了。” 红军指挥部的其他将领就不同意刘志丹的说法:“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嘛,叫那个巾帼不让须眉!你看女儿也不一定不如男儿嘛,古代还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呢!” 刘志丹听完大喜,立刻拍板:“你讲得对啊,我看就给她取个男孩子的名字,以后替父从军,上阵杀敌。” 刘志丹刚开始给女儿取得名字叫刘力真,后来有人提出这个“真”字不好,不如换成“贞”,有力气还忠于信仰有原则。 就这样,本来是读书人的刘志丹给女儿取了一个刘力贞这样的男孩名字,寄托了他对女儿未来上阵杀敌的愿望。 战事繁忙,刘志丹接连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去。在稍微闲暇一点的时候,刘志丹赶回家中看望妻女。 妻子同桂荣看到丈夫的时候,埋怨道:“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女儿出生了几个月也不回家看一眼的,孩子还等着你回来给她取名字呢!” ![]() 刘志丹之妻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在延安 刘志丹只能歉意地一笑,轻轻地揽过妻子的肩膀,此时无声胜有声。 刘志丹把自己想到的名字告诉了同桂荣,当然了,同桂荣当时愣了一下。 后来在刘志丹把这个取名的事情一说,同桂荣也笑了起来,点点头默许了这个名字。 战争岁月,刘志丹和妻子是聚少离多。在他的心中,革命尚未成功,何谈儿女情长?国家处存亡之际,万民于水火之中,没有国哪有家? 在妻子同桂荣恋恋不舍的挽留中,刘志丹说道:“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乡亲们,我爱祖国的一草一木,如果我退后了,那么身后的祖国和乡亲们怎么办?我痛恨卖国贼和堕落的政府,我痛恨他们让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就这样,刘志丹在家中陪伴妻女两三日之后,他就再次回到了红二十六军。 1932年2月,陕北革命根据地指挥员谢子长病危,他托人送信给刘志丹,希望他能接收陕北革命根据地。后谢子长去世,刘志丹担负起了整个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刘志丹带兵很有头脑,在一次和其他红军将领谈话的时候,他说道:“打游击最重要的就是隐蔽和出其不意。我们的游击队战士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战士们杀敌是士兵,不杀敌的时候就做一个农民。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能消灭就消灭,不能消灭的我们就不打,等敌人疏忽了,或者是落单了,我们再出奇不意地打击。明知打不过还打是不明智的,只有留住性命,才可以更好地干革命嘛!” ![]() 摆弄卡宾枪的游击队员 1934年2月到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陕甘边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刘志丹指挥部队和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九战九胜。 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后,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建立起了陕甘边区工农民主政权。 同年秋天,在“左”倾路线的错误影响下,刘志丹遭到投机分子的诬陷,被捕入狱,刘志丹成为了“肃反”对象之一。 在监狱里,刘志丹告诉其他蒙冤的同志:“我们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大众,不是为了个人。不要想自己的委屈,要坚定革命信念。” 千钧一发之际,就在投机分子欲杀害刘志丹的前一天,党中央和周恩来、毛泽东闻听此事,同时下令“刀下留人”。 “被捕”事件发生以后,刘志丹并没有对党组织心生任何怨言,反而他时常对手下的红军干部和士兵们说:“要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就放弃革命的信念。” 在刘志丹的努力下,陕北红军和中央红军十分团结。此后刘志丹担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等职。 1935年5月,刘志丹担任红26军、红27军总指挥,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战斗中,利用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战术,歼灭大量国民党敌军。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对陕甘边区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同年8月,国民党发动了对陕北、陕甘边区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刘志丹率部歼灭国民党晋军一个团,晋军主力仓皇撤退。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让陕北苏区和陕甘边区苏区连成一块,整个苏区得到了巨大的扩大和巩固。 那么刘志丹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陕北、陕甘苏区后来成为了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主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也成为了日后抗日红军的出发点。 红军长征是在面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长江南北各苏区的主力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性转移的过程。在经过两年的转战之后,中央红军主力齐聚陕甘苏区。 ![]() 红军长征过雪山 在后来的长征胜利之后,毛泽东就提到了刘志丹:“如果没有刘志丹同志的努力,那么我们红军长征应该走到哪里?连一个落脚点都没有!” 1936年3月,刘志丹率部参加东征战役,于4月14日在指挥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3岁。 4月14日,刘志丹的灵柩从子长县运往保安县,沿途的老百姓披麻戴孝,跪拜刘志丹,哭声震耳欲聋。当天下午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 4月23日,灵柩经过延安,各界人士再次为刘志丹烈士举行公祭,在大会上朱德、林伯渠等人发表了讲话。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派人送来了白绸挽联。 刘志丹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等人的护送下,终于于4月26日抵达了保安县城。前来祭奠刘志丹的老百姓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了5月2日,高岗和林伯渠再次召开万人公祭大会。后刘志丹烈士的遗体安葬于志丹陵园。 ![]() 刘志丹将军塑像 1936年5月,有人再次提出“左”倾错误下,关于刘志丹的政治觉悟问题。 毛泽东十分生气,他说道:“一个人好不好?从群众的身上就能看出来。志丹烈士深受人民的爱戴,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民族英雄。” 朱德同样提到:“刘志丹同志没有任何问题,他是忠实英勇的红军将领”。 周恩来也表达了自己对刘志丹的高度评价:“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牺牲后,刘志丹的战友和陕北的老百姓都十分地悲痛。 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陕甘苏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易名为志丹县,以此纪念这位出生在陕北保安县的工农红军名将。 1958年,有人开始大搞个人崇拜主义,这在当时是十分严重的政治觉悟问题。面对很多城市都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问题,部分中共中央领导觉得这就是个人崇拜的体现。 后来有人提出将志丹县恢复成原名保安县,遭到了当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抵制。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英雄县城就这样成为历史,于是开始了多方奔走。 直到这件事情被毛主席知道之后,他破例提出,准许保留志丹县名称,不进行更改。 ![]() 志丹县 就这样,志丹县的名称一直沿袭到今日,没有人违背毛主席的意愿再提出更改了。 截至今日,在陕西延安的宝塔区还有一条道路叫志丹路,这是当年刘志丹烈士灵柩经过的道路。 刘志丹将军牺牲至今已经有85年了,有人猜测,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能走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么十大元帅或者是十大上将的位置肯定会有他一个。 但是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上阵杀敌沙场建功马革裹尸,才是最大的荣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