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我的孩子最近都不听我的话,我给他制订了每天锻炼的计划,但他不按照要求做。我该怎么办呢? 有时候家长意识到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满腔热情地准备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却发现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家长的要求明明很简单,可孩子就是不做。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尝试用下面的方法化解。
孩子不听不做一定有理由,家长要找机会和孩子谈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家长的安排:是制订的计划不合适、孩子不喜欢,还是长时间的重复让孩子坚持不下去,抑或家长的态度让孩子不舒服?家长要打开孩子的心扉,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毕竟身体力行的是孩子,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可能家长觉得打篮球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其实孩子更喜欢打羽毛球,家长没征询孩子的意见就给孩子报了篮球班,孩子肯定不愿意学。孩子已经快成年了,他有自己的主意是很正常的。
家长找到孩子不听话的理由后,与孩子一起商量对策。如果是计划制订不当,那就修改计划,比如将计划每天跑30分钟改成20分钟,以符合孩子的期望;如果是孩子坚持不下去,那家长就多鼓励、多支持;如果是孩子对家长的态度有意见,那家长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青春期的孩子前所未有地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要将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告诉孩子自己希望他们做什么。家长的角色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警察,而是指导者和建议者,在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做不做。
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绝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就像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希望女儿英子上清华或北大。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一切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家长不能期待一个连柴米油盐都分不清的孩子去做满汉全席。在帮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合理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孩子,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十、我的孩子每天都沉迷于手机。只要有一部手机,他就可以宅在家里很久,什么都不管。作为家长,我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呢? 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调查显示,80%以上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青少年的手机沉迷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但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学习与休息,还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媒体也经常报道父母阻止孩子使用手机而导致孩子出现极端行为的事情。手机似乎成了挡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洪水猛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呢?
孩子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家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没有资格去教导孩子。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教育无他,唯有爱与榜样。只有家长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榜样,用实际行动抵制手机,孩子才会觉得沉迷于手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孩子沉迷于手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无所事事。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多开展一些孩子喜欢的家庭活动,尽量带他们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对中职学生而言,同伴陪伴比父母陪伴更重要。因此,家长可以尝试将几个家庭的孩子约在一起,让孩子在同伴的陪伴下积极参与现实生活。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陪在孩子身边就行,家长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参与他们的成长。
家长完全不让孩子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但家长可以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在制定规则时,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商量,一起遵守。规则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孩子什么时候用手机、可以用多久。比如,孩子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之后才能用,每次用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每晚超过10点就不能再用。此外,规则还可以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比如孩子在饭桌上、床上和书桌前都不能用手机,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要注意礼仪等。制定规则的过程要民主透明,规则的执行要落实到位。
手机是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手机带来的信息内容极其丰富,青少年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强,如果家长不对孩子的手机内容加以监督,很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内容就会出现在孩子的手机上,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对此,父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孩子手机上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甄别,帮助孩子筛选,同时要充分挖掘手机的正面功能。现在的智能手机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库,各种学习APP(手机应用程序)数不胜数,中职学生感兴趣的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APP上都有非常全面的学习资讯,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利用手机中的正能量,让手机成为有效的学习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