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时,有一句“虽怒时而笑,即嗔视而有情”的话,这廖廖十个字,当然不只是简单的外貌神态描写,更包含了贾宝玉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要做到“虽怒时而笑,即嗔视而有情”,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又能不伤人,让人服,你得在这两者之间省察克制,存心养性,自然得中。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喜怒哀乐不中,就是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里夹杂了私欲,不是纯其本真而发,以此发出来必定就失了真,失了中,或过或不及,这个时候有道德修养的人就能做到去关照自己的未发和已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进而及时调整,不让其失中,守住那个中,—真和私之间的那个“中”。真有个区间,过了那个边缘,或是不及,都是私。
王阳明先生亦道:“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中”即是“性”,《文子》里说人修养自己首先要学会“以性制情”,又如《孝经》中所言“毁不灭性”,进一步说就是“喜怒哀乐不伤性”,而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则是任由情绪泛滥,随后天习性妄为,让真性被私意蒙蔽,无法做自己的主人。
怒因真而发,但要怒不着意,不随怒去,即会怒时而笑;看到失德的,当然嗔,但嗔不着意,不随嗔去,即会嗔而有情。
又如《传习录》中所言—
来信写道:“我曾经在心中体验,每当喜怒忧惧的情感产生了,即便动气之极,只要我心中的良知察觉了,心中的妄念就能缓解或消失,有时在开始时被遏止,有时在发作中被制止,有时在发作后才幡然有悔。”
(先生说)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中,自有发而中节之和,自有感而遂通之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