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应用1不拘原方,随证调整方中药物

 东山威夷 2022-07-18 发布于广西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应用
1不拘原方,随证调整方中药物
对于如何应用经方,部分医家主张按照仲景原方药物、原药量配比使用。初用经方者不妨据此运用,以积累经验,而一旦熟练掌握经方之后,则不必囿于此,可以根据药物功效、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对原方进行适度的调整。
对本方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部分药物替换、药量变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增强疗效。因苍术燥湿之力强于白术,防己止痹痛、利水饮,功效优于防风,临床多以苍术、防己易方中白术、防风。后者是根据证情与病机的程度,即区分表证、虚寒、湿饮、郁热各自的轻重,实现方证对应内在要求中的“药量与病情对应”。这种调整体现于常用剂量之中,其常用剂量为:生麻黄6~10g,桂枝10g,白芍10~18g,炙甘草6g,防己10g,知母10~20g,苍术15~30g,制附片(先煎)10~60g,生姜15g。具体而言:表证重,多给麻黄;郁热甚,多予知母;湿饮偏盛,多用苍术;痹痛甚,多投白芍;反之则少用。方中附子剂量变化颇大,原因是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等差异较大。用制附片10~20g,主要针对年轻体壮、病程短、寒轻者;制附片30~60g,主要针对年老体弱、病程久、寒重者。
2围绕本方,据证适当加味
运用本方时,一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作适当加味。其目的是提高疗效、扶助正气与治疗兼证;原则是药少而精,反对药多而杂。常用的加味有:痹痛重、病程长,加秦艽、豨莶草增强除湿止痛之力;沉衰重者,加淫羊藿,助附子温阳强壮以祛邪;表证重,为防解表伤津耗气,加生白术温中生津;头晕、心悸,加茯苓,取苓桂术甘汤利饮降冲;腰膝酸软、疼痛,加狗脊强筋健骨;口干欲饮,加生石膏清热;悲伤欲哭,加小麦、大枣,取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等。用于治疗痹痛,即便疼痛严重,一般亦不加入活血化瘀类的止痛药,但对于偏于一侧的痹痛,若常规用药后症状无缓解,则可添加活血药。
3为顾护正气,适时改投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应用经方治病,应重视顾护正气,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以正邪力量的进退、强弱对比为依据,灵活调整用方用药,力求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因本方属麻黄桂枝类方剂,解表祛邪之力较强,故当取得显效以后,或者服药前无口干,服药后出现口干,而此时病证尚未完全解除,若继续用药,应改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其原因在于本证主要为少阴太阴同病,气血津液本已亏虚,经服本方,汗出表邪减而津气更伤,不可再行大汗法,适时选用桂枝剂,以扶助正气,轻解表邪。
4常用于治疗痹证、脉痹
痹证、脉痹常见疼痛症状,其疼痛一症,在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中均可出现,但以表证居多,且常见于表阴证。若病程较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合并里虚寒证,出现纳差、下肢畏寒、便溏、小便多等症状。同时痹证、脉痹常有局部热象,多系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热所致。故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痹证、脉痹,并且疗效颇佳。这两类中医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
4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