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欲望当志气,将欲望说成爱好,才是很多人一生悲哀的根本原因

 读原著 2022-07-18 发布于四川
   孩子从小逢人即习惯说长大后要得到什么什么,要怎样怎样,父母见此,骄傲不已,就到处夸耀说孩子有志气,有爱好。然而,孩子真正长大后,不仅所要没得到,说好的要怎样怎样也多打了水漂,生命毫无创造,生活也过得毫无真意可言。父母悲以难言,他们实在搞不懂,何以小时候这么有志气,有爱好的孩子,长大后居然也跟那些没什么志气,没什么爱好的没什么两样!

  心中惑难解,他们只好向先生请教。

  先生听后淡然道:“你们从一开始就弄错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志并不是欲,真正的爱好也从不是物质功利上的东西。只有无知的人才会以欲为志,以物质功利为己之所好。立志,根本上讲是立德,真正的爱好,也只是德全后自然生发出的妙用罢了,'尽性知天’,'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王阳明先生还警告道,人生的修养生慧,成家立业,成己成人的根本全在于:'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即本心,良知,天德),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饿了要吃是本能,饱了还馋则为私欲。人的私欲越多,德就越亏,慧根就越浅,内心就越空虚,庄子称之为'凡重外者内拙’。人的私欲越少,德性才会越明,智慧才能沛然不止,创造力自然蓬勃欲出,以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直言上德之人无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孔子道'无欲则刚’,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庄子指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黄帝内经》则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小时候立德功夫下足了,生命的根基土壤夯实肥沃了,处处是成才之机,上面种什么都容易开花结果。反之,画再好的饼,有再大的愿望,找来再好的苗子,在末节上投入再多的成本,那都是南辕北辙,愚不可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