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梅尧臣的茶诗(下)

 宣城历史文化 2022-07-19 发布于安徽


论梅尧臣的茶诗

夏建圩

微信版第1179期

摘要:唐代诗人以热情来写诗,“跟着感觉走”,故长于抒情;宋代在教育发展、科举规范的背景下,文人地位有很大提升,使命责任增强,理性了很多,思考社会与人生,而长于议论。唐宋诗歌,虽有不同,但双峰并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唐诗中多豪爽饮酒,宋诗中多静坐品茶。唐代多僧人煮茗,宋代文人成为饮茶主角。宋诗之祖梅尧臣留下百十来首茶诗,不仅为茶文化提供了文献,而且讲述诗人独特的感受。

北宋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气息的时代,饮茶成为时尚,中华茶文化成熟,制茶、理茶、谈茶蔚然成风,不仅关于茶的文献迭出,而且茶也成为诗歌中的常客。仅就《全宋诗》统计,茶诗就有1300余首,其中北宋梅尧臣写有茶诗至少有68首,在他那个时代是最多的。本文就梅尧臣茶诗之内容与特点等问题,试做几点探讨。

03


梅尧臣是否为“茶痞”

因梅尧臣茶诗众多,今人多认为他精于茶事,甚至为“茶痞”。梅尧臣茶诗众多,但并不代表他精于茶事。细细研读其茶诗,再结合各个方面,作整体上的观察,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梅与好友蔡襄、欧阳修等人不同,梅尧臣长期困于科场,在政治边缘,他的生活与事业都十分困顿,稳定不下来。“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梅尧臣15岁因叔父梅询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又以德兴县令之职兼知建德、襄城两县,后监湖州税。又任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及监永丰仓等地方官。直至庆历八年(1048),梅尧臣47岁,授国子监博士,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慰解,物质上也有了改善,暂时住在京师,生活逐渐安顿下来,饮茶成为其生活与交友的需要。因朝臣屡次推荐,皇祐三年(1051)得宋仁宗召试,年50岁获赐同进士出身。
考察梅尧臣68首茶诗,基本集中在其40岁后,这与诗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梅诗中的茶,很多是来自友人的馈赠,作为诗人,他更多的是以之入诗,做个纪录。如《颖公遗碧霄峰茗》《吕晋叔著作遗新茶》《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谢人惠茶》《王仲仪寄斗茶》《吴正仲遗新茶》等。这也是诗人的一贯作风。此前,当友人送给他一坛酒、两只鹅、三尾鱼,还有梨、枣之类,他也会满怀感激的接受,真诚地写诗致谢。
我们来关注一下梅尧臣“嗜饮”的大概情况。庆历四年(1044),时梅尧臣43岁,这年七月,在赶赴汴京的船上,妻子谢氏病逝,年36岁,丢下几个儿女,不久,小儿子亦夭折。生活上要照顾未成年的儿女,十分窘迫;政治上,茫茫无头绪,前程未知。这也是梅尧臣嗜饮的一个主要原因。其诗曰:
予生多不偶,事事相与背。
适从平川役,乃遇河决溃。
舟胶在中野,寸步使心痗。
梅尧臣仕途充满了曲折,妻亡子夭,居无定所,这样生活必然煎熬着这位敏感的诗人。在这种情形下,选择“以酒浇愁”在所难免。梅尧臣对于饮茶,却并没有表现出“喜爱”之情,更过的是客观纪录,不似蔡襄等人,参与茶叶文化;反而梅在饮酒方面的诗文,充满了感情。联系他的人生,不难找到答案。《茶经》云:“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大约在梅尧臣45岁时,他回顾说“少年好饮酒,饮酒人少过。今既发齿衰,好饮饮不多。每饮辄呕泄,安得六府和”。可见,诗人过度饮酒,损伤了身体,以致“呕血逾数升”,他的朋友樊推官苦口劝他“戒酒”。梅考虑到自己上有老父母,下有妻儿,身上负担不轻,也接受了,“乃知止为是,不止将如何?”
但梅尧臣另一位朋友王素得知尧臣戒酒后,写长篇诗劝梅要饮酒。梅尧臣也觉得有道理,“春饮景可乐,夏饮暑可避。秋饮心忘愁,冬饮暖胜被。”更有“醉言人不忌”“今子已半世,不饮徒自苦,未必止为利”“屈原吟泽畔,方悟独醒累。子居今之时,安免人病议”。可见饮酒,是处事忘忧不可少的,不过,梅也认为“自兹愿少饮,但不使疾炽”。
其实,我们可以感到梅对饮酒的喜爱,割舍不了。他给后辈的鲜明形象也是如此。苏轼就回忆说:“梅二丈长身秀眉,大耳红颊,饮酒过百盏,辄正坐高拱,此其醉也。”梅尧臣喜饮善谈的形象呼之欲出。

梅氏饮茶诗就很难制造出这样生动的场景。细读梅氏茶诗,其创作多为答谢,从梅尧臣整个诗歌创作看,其酬答应和类的诗歌,其价值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不是上乘之作,因为这种创作不是主动,而是被动,最优秀的诗歌是抒发性情,喷薄而出不发不快,作者畅快,读者痛快。而梅氏茶诗显然缺乏激情,写得琐细且散文化,但瑕不掩瑜,其在中华茶史上仍留下珍贵的记录。探讨茶诗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茶叶领域,还要关注写茶诗的诗人,人与茶的结合,发掘出更具魅力的茶文化。

04


茶与诗风融为一体

欧阳修说梅尧臣“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梅尧臣性情与茶的品性符合,他平易冲淡,与物不忤;而实际生活艰难及仕宦的挫折,又冲击着他,煎熬着诗人。梅尧臣的诗就是“穷而后工”“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梅尧臣早期的诗歌“有所骂讥笑谑”,对北宋政治中的一些大事件都敢发声。我认为“工”就是出于自然,即梅尧臣代表的宛陵体诗风“古淡”之风,开创宋代诗文改革。而茶之味道,正是淡雅自然。梅诗《茶灶》: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然㸑。

《春阴》:

浓淡云无定,凄微气宇寒。
鸠鸣桑叶吐,邨暗杏花残。
客子行裘薄,春塘野水宽。
轻雷欣已发,谬作采茶官。

《颖公遗碧霄峰茗》:

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
峰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
采时林狖静,蒸处石泉嘉。
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

《寄建德徐元舆》:

才子方为邑,千峰对县门。

静寒琴意古,闲厌鸟声喧。

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

讼稀应物咏,庭下长兰荪。

《会善寺》:
杳蔼随龙节,萦纡历宝山。
琉璃开净界,薜荔启禅关。
煮茗石泉上,清吟云壑间。
峰端生片雨,稍促画轮还。

《答来上人春日即事》:

南国三衣客,王城一见春。
花明驰道远,雨涨御沟新。
茗忆山中物,云怀岭上邻。
如何异乡感,却出解空人。
这些五言诗歌,充满着生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境界豁达,又有着文人闲情雅趣,能体现出梅诗的特色。
附:梅尧臣茶诗统计表

序号

时间

诗名

内容

1

天圣九年(1031)

伊阳尉耿传惠新栗


2

天圣九年(1031)

会善寺


3

天圣九年(1031)

茶灶


4

天圣九年(1031)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


5

景祐二年(1035)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成短言用叙单悃


6

景祐二年(1035)

春阴


7

景祐二年(1035)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


8

景祐五年(1038)

寄建德徐元舆


9

宝元三年(1040)

宋著作寄凤茶

凤茶

10

庆历元年(1041)

金山紫芝二僧携茗见访


11

庆历二年(1042)

发丹阳后寄徐元兴

丹阳茶

12

庆历二年(1042)

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

建州茶

13

庆历五年(1045)

黄敏复尉新城


14

庆历六年(1046)

依韵和酬韩仲文昆季联句见谢予前与道损游西湖净居堂,因至其第


15

庆历六年(1046)

王仲仪寄斗茶

建州茶

16

庆历七年(1047)

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


17

庆历八年(1048)

送江学士睦州通判


18

庆历八年(1048)

李国博遗浙薑建茗

建州茶

19

庆历八年(1048)

尝惠山泉


20

庆历八年(1048)

建溪新茗

建州茶

21

庆历八年(1048)

谢人惠茶


22

皇祐元年(1049)

颖公遗碧霄峰茗

碧霄峰茗

23

皇祐二年(1050)

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何尝何如耳条而答之

洪井茶

24

皇祐四年(1052)

送刘郎中知广德军


25

皇祐四年(1052)

送毕郎中提点淮南茶场


26

皇祐四年(1052)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建州茶

27

皇祐四年(1052)

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

蒙顶茶

28

皇祐五年(1053)

送盐官刘少府古贤


29

皇祐六年(1054)

吴正仲遗新茶

建州茶

30

至和元年(1054)

与正仲屯田游广教寺


31

至和元年(1054)

李令将行返遗以茶


32

至和二年(1055)

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


33

至和二年(1055)

茶磨二首之一

皖南

34

至和二年(1055)

茶磨二首之二

皖南

35

至和二年(1055)

送徐绛密校罢泾尉而归


36

至和二年(1055)

志来上人寄示酴釄花并压砖茶有感

砖茶

37

至和二年(1055)

闻进士贩茶

皖南茶

38

至和二年(1055)

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

鸦山茶

39

至和二年(1055)

杂兴

老鸦衔茶籽

40

至和二年(1055)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以为谢

双井茶

41

至和二年(1055)

逢曾子固


42

嘉祐元年(1056)

大明寺平山堂

扬州

43

嘉祐元年(1056)

依韵和寒食偶书


44

嘉祐元年(1056)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


45

嘉祐元年(1056)

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


46

嘉祐元年(1056)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


47

嘉祐元年(1056)

閤门水


48

嘉祐元年(1056)

寄许越州


49

嘉祐二年(1057)

尝茶和公仪


50

嘉祐二年(1057)

吕缙书著作遗新茶

建州茶

51

嘉祐二年(1057)

送建州通判许太博

建州茶

52

嘉祐二年(1057)

送余少卿知睦州


53

嘉祐二年(1057)

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

蒙顶茶

54

嘉祐二年(1057)

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

建州茶

55

嘉祐二年(1057)

送施司封福建提刑

建州茶

56

嘉祐三年(1058)

蒙谷


57

嘉祐三年(1058)

时会堂二首之一


58

嘉祐三年(1058)

时会堂二首之二


59

嘉祐三年(1058)

春贡亭


60

嘉祐三年(1058)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建州茶

61

嘉祐三年(1058)

次韵再和

建州茶

62

嘉祐三年(1058)

送刘㢸祕校赴婺源


63

嘉祐四年(1059)

答来上人春日即事


64

嘉祐四年(1059)

次韵和刘原甫紫微过予饮酒

鹰爪茶

65

嘉祐四年(1059)

景福殿水

团茶

66

嘉祐四年(1059)

七宝茶

七宝茶

67

嘉祐四年(1059)

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

茶具

68

嘉祐四年(1059)

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建州茶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