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

 暖妈0618 2022-10-18 发布于天津

父母的结婚照

01

小时候,我有时会被父亲突如其来的暴怒吓到。虽然次数不是很多,也从来都不是针对我,但对幼小的我来说杀伤力却是极大的,因为每次我都会被吓得一个激灵,浑身发抖。

父亲的爱好除了下象棋就是养鱼了。记得那年我大概六七岁,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大哥哥找我哥玩,他们好奇地看着鱼缸,情不自禁地摆弄着那些设备,结果意外发生了,一个大哥哥不小心把水泵掉到了鱼缸里,有几条小鱼被电死了,他们被吓坏了,然后就灰溜溜地走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不记得了,我猜想哥哥应该和我一样忐忑不安,我不敢想象父亲下班回到家时的情景。

终于,6点钟厂里下班的广播准时响起。我立刻躲到写字台下面,用凳子把自己挡住。

意外的是,父亲回到家看到鱼缸里的一片狼藉,只是有点无奈和心疼,默默地叹了口,就把死了的小鱼全都捞出来,重新换了水,他既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哥哥。

02

父亲其实是一个非常和蔼、乐观、风趣的人,可能是平常与人为善和习惯隐忍,只能将心里的不满和委屈压抑,直到和母亲吵架时才会偶尔爆发出来。

是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在大半夜打架。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半夜被他们的打架声吵醒,听到他们在屋里推搡,从床头打到床尾,而当时的我既不哭也不闹,浑身僵硬,一动不动,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第二天,就看到父亲顶着乌青的眼眶去上班。

那个时候,母亲可能是更年期,也可能是家族遗传的神经衰弱,失眠焦虑,家里每天都充斥着火药味,让我心神不宁。

父母吵架时,永远都是母亲在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地指责父亲没本事,而父亲大多是坐在沙发的一端,捂着脑袋沉默不语。

但是父亲偶尔也有暴跳如雷、反唇相讥的时刻,所以才会有我怕父亲生气躲起来的那一幕。

为数不多的几次全家旅游,或者随父回京探亲,除了绿皮火车的硬座,我都没什么特别的记忆,因为整个过程都是以父母的争吵声为背景音的,那时的我内心是一片空白。

好在也就那么几年,等我升入小学高年级以后父母的感情好了很多。

03

回顾往事,我可以确信父亲是爱母亲的,否则不可能和强势的母亲一起隐忍生活、共同经历风风雨雨30多年。

而母亲呢?

作为妻子,她一点也不温柔。当父亲每次借着外面饭局的机会喝得酩酊大醉时,母亲从未表现出体贴和心疼,而是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厉声训斥。

作为母亲,她没有太多的耐心。无论我做任何事,都会受到母亲的叱责和埋怨;对我喜欢的东西,母亲也尽是讥讽;周末睡个懒觉,也能被她数落一天……而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她总在我面前数落父亲的不好和表达对父亲的失望。

母亲辛辛苦苦照顾患肝硬化的父亲十几年,但是她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和你爸爸早就没有感情了,我照顾他全都是因为你们俩,谁让他是我两个孩子的爹呢!

这句话,让我仿佛跌进万丈深渊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母亲到底爱不爱父亲?到底爱不爱我?

经过漫长的自我探索,我现在知道这个问题其实问得有点多余。

母亲怎么可能不爱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满则溢,她自己还是孩子时就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她怎么可能给予别人爱!

而她事无巨细、倾尽全力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已经是她能给予的极限。尽管这份“爱”,不可避免地带着控制、强迫甚至是可怖的吞没感。

就好像母亲传递给我一种信念: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

这份信念成就了我在学习工作上的一些成绩,却也成为一种执念变成了我人格的致命伤——不能忍受失误与不完美。

04

我渐渐理解了母亲。

母亲的严苛使我感觉她像一块钢板,永远那么硬,绝不会有低头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她,也没有什么苦难能压垮她。她做任何事都尽善尽美,令人钦佩。

母亲常说靠人不如靠自己,但又会气急败坏地指责别人没有达到她的满意,而这一切不过是在表达她心底的愤怒:“我从小就没有人可以依靠,我的需求从来就没有被满足过!我总是失望,所以我不再信任任何人。可是我又多么渴望有人可以理解我!”

我的姥爷在母亲小时候就去世了,农村的姥姥一个人带七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的愤怒也夹杂了对姥爷离世的愤懑:“为什么只有我的阿大早早死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阿大?!”

而舅舅们与母亲年龄差距较大,那时早已离家参加工作或者远在乡里上学。在母亲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缺少男性的理想化角色。

早早嫁人的大姨,和在县里上学的二姨也鞭长莫及,因为在上学路上没有人保护而受人欺负,母亲不得不辍学,她成为七个孩子中学历最低的一个。

当时为生计操劳忙碌的姥姥,更是无暇顾及她的感受(其实姥姥给我的印象也是严肃与难以接近的,养育模式的遗传是一脉相承的)

就是这种忿忿不平,让母亲不敢相信任何人可以给她依靠和慰藉,她必须身披一副无坚不摧的铁甲来与生活战斗。

这就好像软体动物都需要有坚硬的外壳一样,这是自然生存的法则。

所以,母亲看似很强,一点都不温柔,但我知道,这只是她的保护色。母亲的内心始终是一个缺爱的小女孩,她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爱。

05

我承认,我曾经恨父亲的软弱和母亲的强势。可是恨过之后,我才发现我有多爱他们!

我理解成年后的父母,虽然组建了家庭,孕育了子女,却在夜深人静之时像个被激怒的孩子一样大打出手。

我理解父亲的暴怒,是因为无法忍受被辱骂的强烈羞耻感,这是他当时所能做的最能保持内心统合感的行为。自恋性暴怒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濒临崩溃自体的产物。

我理解母亲的语言攻击,是她用来防御、保护自我的武器。她的过度焦虑和她儿时的经历息息相关,也是源自对家人的担心。

而我对他们的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子女对父母所有的怒和怨,不过都是求爱不得。

当我理解了这一切,我就有了和他们同病相怜的感情,于是我开始慢慢接纳他们。

后来,我看了很多书,也接触了很多和我有一样困惑的读者,我深深体会到了科胡特所说的: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

所以,无所谓什么原生之痛,也无需再分辨谁伤害了谁,我们可以归因,却不必归罪。

我们只有回到当下,回到当下的体验,过去对于我们,只是我们当下对它的感受。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感受,它对我们的冲击,同时改写它对我们的意义。

随着自我探索与成长,自我统整的增强和共情能力的提高,我们对过去经验的感受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今天我谈到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也谈到对姥姥的印象),也许在哥哥眼中,或者在其他亲朋眼中,他们又是另外一种样子。

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客观事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对感受的阐释,并以此建立新的经验组织原则。

这也正是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意义。

……

佛说:众生皆苦。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真实的《人世间》,每一个人平凡的一生都堪称一部伟大史诗!

摄于2005年青海引胜沟

完美的是天堂,

不完美的才是人世间。

·  END  ·

暖妈的深度好文,不容错过!每周五晚9:00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