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天漫谈--郑卢医学为何要不断强调要禁寒凉冷饮?

 悦草盆 2022-07-19 发布于山西
声声慢

Image

“热死人拉”!!!热真的会死人的😂

最近正式进入伏天,人们开始感受到夏暑的威力。

Image

暑者,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者,煑也,如水煑物——《释名》

中医上讲暑邪的不单指热,还夹湿,正所谓湿热熏蒸是也!就象大热天的一个下午你没带伞被大雨淋,雨后太阳依然猛烈,湿衣服裹住你使湿热交蒸那样难受。

Image

暑邪热扰心神,轻者心烦意乱,头昏脑胀;重者心神闭塞,神机失养则会容易让人中暑休克,小弟弄不明白西医还要美其名曰称之为“热射病”。

Image

暑邪为阳邪,易升散,耗气伤津,需及时补充阴液。暑天应避免高温下劳作中暑,这个世界上错乱的是高温下劳作的没有高温补贴反而坐办公室的享受着空调的清凉还拿着高温补贴。

暑天也不适合学习,所以学生才有暑假,暑假第一目标应该是避暑的,趁机长养身体的,而不是上多几个辅导班。

Image

郑卢医学强调中医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医学,天人合一的实质上至少要有时间,空间和人的三个要素,那么在暑天是怎么样体现的?

Image

Image

时间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十二消息卦,夏至之后一阴生,卦象从六阳爻的乾卦转至五阳爻一阴爻的姤卦,到小暑六月为四阳爻二阴爻的遯卦,是阳气逐步消散,阳爻消去而阴爻息来的过程

传统的中医讲究象,这种阴阳的变化如何在我们天地间化象的?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树木植物,到现阶段树木越发得茂盛,生长速度快,就是阳光和水份等能量转化成物质茁壮成长的过程。

Image

空间上,我们再体会一下阴阳的变化,是不是天地间象个大蒸笼一样,阳气浮于表,浮于外,浮于地表,觉得热浪蒸腾。

Image

我们再来看一下卦象,天山遯,外面是四个阳爻,下面两个阴爻,同样是阳气浮于表,阴气在内的象。

我们生活上有个明显的例子,夏天打上来的井水特别冰凉,而冬天打上来的水觉很暖和。夏天的天地间就是阳在表而阴在内,所以地表上方的气浪热而地下的水甘凉,有的地方用山泉水冰镇西瓜解暑也是智慧的体现。

Image

人的变化又是如何呢?《黄帝内经》上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民间又有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何?

人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同呼吸,无疑受到天地间的气候制约,你既对抗不了台风,同样对抗不了严寒和酷暑。当进入暑天时,人的阳气也随着气候升浮于表。

天地间阳气升浮,则水气蒸腾于天;人体阳气升浮,则汗出肌肤。这是时节转换的自然现象,可惜今人用空调,冷饮想尽一切办法不要出汗,以出汗为耻。天气蒸腾因而有云腾致雨让天地循环,人的阳气不蒸腾则舍于体内,欲出而不能出则致人心烦,郁于皮肤而发皮肤病。

Image

阳气既浮于表则内里空虚,在夏天大多数人表现食欲不振,只是想喝点汤,喝点水,这是由于脾胃阳气弱消化功能相对低下造成的,所以才需要春夏养阳,夏吃姜的传统。相反冬天的时候人的脾胃活跃,天天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也能消化。

因此,阳气浮于表散在外,内里脾胃空虚。从天人合一来看,在伏天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贪凉饮冷?

城市里的现代人常年受空调和冷饮侵袭,阳虚的偏多,左手一杯冻奶茶,右手一个冻西瓜,晚上没胃口喝点冰啤酒加撸小龙虾。这边才喝完,马上得跑几回厕所了。

Image

为什么呢?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内后,大肠小肠靠什么消化?假如每天都给大肠小肠灌几杯冰水,那么大肠小肠中的火还有吗?没有火,吃进身体里面的东西能煮的熟吗?

Image

所以,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人因为为肚子里的火不够,食物化不烂,因而吃什么进去就排什么出来,完全不消化和吸收,肚子便秘,便溏粘厕是常有的事,长时间还会造成气血不足。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虚胖浮肿,鼻炎,痛经也完全是寒凉饮食吃出来的结果。

郑卢医学强调阳气,禁贪凉饮冷并非过分。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无火腐化无权,舍本逐末追求健康如何健康?所谓无知者无畏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