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麻木、冰凉、刺痛……遇上这样的糖尿病并发症要怎么办?

 江海博览 2022-07-19 发布于浙江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早期筛查很重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对于DPN的治疗除了调控血糖,还需要针对千奇百怪、表现各异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多学科联合治疗。下面这两种情况,你有遇到过吗?

病例1:疼痛难忍,夜不能寐


糖尿病患者马女士初得糖尿病,但她抵挡不住舌尖上诱惑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久坐不动,“沉醉”于手机难以自拔。不久后,马女士先后出现四肢麻木、肢体冰凉、肢体疼痛的表现。疼痛时犹如针刺样,有时还表现为电击样疼痛。而且是昼轻夜重,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马女士去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虽然初得糖尿病,但她已患上DPN。这时马女士发现,她的闺蜜张女士比她早得糖尿病,但她能够管住嘴、迈开腿,每天清晨坚持在公园练鹤翔功,晚上跳广场舞,从来不久坐不动,所以至今也没有出现什么周围神经病变,这让马女士既羡慕又后悔不已。

病例2:双下肢如入冰窟


糖尿病患者谢师傅是一位有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他是单位车队队长又是单位领导的专车司机,生活常年没有规律,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再加上经常开长途车,平时也不能按时注射胰岛素,只能口服降糖药(但也不按时),对于血糖,他一直都是马马虎虎的对付。

前不久,谢师傅出现肢体麻木的情况,但他也没有在意。当出现双下肢冰凉,特别是双足冰凉透心、如入冰窟,领导看他盛夏季节穿棉鞋、棉袜还不觉热,立即让他去医院看病。

经医生检查,谢师傅已患DPN,同时还患有早期糖尿病足病变……经过住院治疗,他的症状有所减轻。

病例解读与分析

上述两例糖尿病患者由于早期没有认真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结果很早就患上顽固而又缠人并且不易根治的并发症DPN。研究证实,DPN早期是可逆的,但若长期放置不管,后期则会进展为不可逆性的结构性损伤。因此,此症在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关键是糖尿病患者要把自己基础血糖水平控制好


DPN的早期筛查很重要!


2020年发表在BMJ上的中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2.8%,实患人数近1.3亿。而糖尿病引发的慢性并发症更是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其中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足发生最关键的病因和诱因[1,2]

长期以来,DPN的病理损伤被认为仅局限于外周神经,特别是外周感觉神经。

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包括感觉定量测试、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格检查筛查5项,随后每半年筛查1次;对于糖尿病程超过5年,或伴随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每隔3个月进行复查;对于已诊断为DPN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简易评估,包括神经病变、血管足部风险、疼痛相关情况,随后每隔3个月进行随访复查。

此外,国内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对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神经系统损害,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3,4]

临床上常用的DPN检测方法仅能识别中至重度神经病变,常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为时已晚。其实在DPN早期,小神经纤维就会受到损害,于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小神经纤维功能和结构检查的新技术,小纤维损伤和修复的评估可能是评价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治疗临床试验疗效的关键[5,6]

上述两例患者该如何治疗?


临床上有一些针对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但目前尚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有效疗法。严格的血糖控制只能有限地延缓1型糖尿病的神经病变进展,而对2型糖尿的益处却有限。其原因部分归因于神经病变诊断晚,以及年龄增加、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影响。那对此顽症,临床上到底该怎么攻克?且看下回分解!

更多内分泌病例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1.扫码下方二维码


2.点击立即下载

订阅专栏,每天读篇热搜药! 

下载医生站App,随时随地订阅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540-557

[2]1.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249-262.

[3]Sloan G,Shillo P,Selvarajah D,et al.A new look at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8,144(10):177-191.

[4]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5-116

.[5]吴静,时立新.《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要点说明[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535-539.

[6]Tesfaye S,Chaturvedi N,Eaton SE,et al.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iabetic neuropathy[J].N Engl J Med,2005,352(4):341-350.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昌祁
责任编辑丨曹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