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百问第九问:孔子和晏婴有交集吗?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孔子和晏婴有交集吗?

答:有!但不愉快!

下面分成孔子到齐国之前、孔子在齐国和孔子离开齐国之后三个时间段来谈清楚这三个问题。

一 孔子到齐国之前

1.  在孔子三十岁的时候,鲁国是鲁昭公二十年。当时晋国、楚国、齐国强大,弱小的鲁国想找晋国或楚国做自己的靠山,但容易得罪另一方。在外交上焦头烂额的鲁国,对齐国没做太多的积极防御,于是被齐国入侵。

之后,齐景公和晏婴来到了鲁国。孔子三十而立,已经是鲁国的名人了,所以和齐景公有了第一次交集。

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齐景公对秦国的强大很感兴趣,问孔子,秦国一个偏僻的小国,为什么能变得强大呢?

(孔子)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悦)。

孔子说:“秦国虽然地盘小,但志向大啊。地方虽偏僻,但行的正啊。用人不拘一格啊,做到这三点,达到王天下的程度都有可能,说霸天下,评价还不够高呢。”

齐景公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很受启发,很开心。应该是对孔子客套了一下,比如说,寡人欢迎你来齐国啊,寡人要重用你之类的话。

晏婴是陪着齐景公来的,晏婴和孔子没有直接对话(或有对话没有记载下来),齐景公与孔子的对话只是一个咨询、聊天、客套性质的对话,对晏婴而言也无利害的冲突,所以晏婴也无需多言。

这一次对话给孔子准备到齐国去当官埋下了一个伏笔。

2.

转眼时间过了五年,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了内乱。

起因居然是因为斗鸡。

贵族季平子与郈昭伯因为斗鸡得罪了鲁昭公。

鲁昭公的气量和胸怀也足够狭小,居然因此发兵打季平子。

当然,鲁昭公也有担忧季氏三桓势力越来越大的考虑。

季平子赶紧搬救兵,联合了孟氏和叔孙氏和鲁昭公开打。

鲁昭公的军队被打败了,于是就逃跑到了齐国。

一开始,齐国给了鲁昭公一个乾侯的的地位。

这样一来,本来混乱不堪的鲁国政局就更加混乱了。

这才有了孔子到齐国的事儿。

二 孔子在齐

1. 孔子觉得鲁国政局太乱,于是到齐国去谋求发展。

到了齐国之后,他做了齐国高昭子的家臣。

在这里他听到了《韶》乐,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话。

但学习音乐的痴迷是一回事儿,要为政当官是一回事儿。

孔子的目的是想和齐景公接触,谈话,让齐景公接触自己的政治主张。

······

终于有了那次流传至今的对话。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持社会秩序的意思。)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齐景公觉得孔子所言对自己有利,所以表示赞同。)

既然如此默契,那就趁热打铁,接着问吧。

他日又复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悦),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开源节流是财政收入增加的两大思路,孔子提出节财,应该和齐景公的思路一致,或是孔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齐国政治的弊端,齐景公觉得说得好。于是打算给孔子封地,准备重用孔子。给了封地,就意味着成为了有固定收入的阶层,比仅仅靠才能获得俸禄而言更稳定了。

2. 一国之君已经表示同意了,还要征求一下宰相的意见。这时候晏婴说话了,他提的意见都是反对意见。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不守法)

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不尊君上)

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厚葬浪费财产)

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仅凭外交不能发展)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时代已经变了)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孔子的那一套方针政策用起来太麻烦,迂阔不实用。)

从客观的情况来看,晏婴所谈,前面都有点牵强附会,最有力的反驳是时代问题。时代变了,孔子用旧的药方来治现在社会的新病不合适,过于迂阔。

晏婴的话,齐景公听进去了。所以改天再和孔子聊天的时候,不再问礼的问题了。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改天又对孔子说,我不可能用对待鲁国上卿季氏那样对待你,那就给你个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吧。

孔子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比较糟糕,满腔的热情和希望被浇了一盆盆的冰水。因为他看重的不是待遇问题,而是自己的政治理想能不能实现的问题。

这时候,有些齐国大夫看到了孔子的失宠,于是想谋害孔子。孔子把这事儿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了一句很客气的外交辞令:“吾老矣,弗能用也。”不是孔子你不好,是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一看,再这样在齐国待下去,赖在这儿,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就回到了鲁国。

在齐国,晏婴的反对是孔子理想施展的最大阻力。

晏婴说得在理,但也可能有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孔子为政,有可能取代晏婴的地位。但这只是个人妄自揣测。

在《晏子春秋·外篇》:《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中记载了孔子不去拜谒晏子的事。孔子认为晏婴一个人能侍奉三位君主,人品可能有问题。对于这样的人身攻击,晏婴回答是出于公心而非私心,孔子觉得晏婴说得好。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然而《晏子春秋》提到了孔子相鲁和陈蔡之厄,与《史记·孔子世家》的孔子生平记载有冲突,造成了牵引和后果的冲突。姑且存疑,聊备一说。

三、离开齐国之后,孔子返回了鲁国。五十岁为中都宰,五十六岁为大司寇并摄相事,与晏婴再无直接的交集了。

·在齐鲁夹谷会盟的时候是晏婴陪伴过齐景公的。但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是“还有黎鉏(音除)”这个人,而非仅仅是晏婴一人拿主意。

那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是什么呢?

在《论语》中,孔子评价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句话是比较中肯的,晏婴的身材短小,一开始可能会被人瞧不起。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他能言直谏,善于外交,自身人品又贵重。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提到了晏婴和他车夫的故事,也佐证了晏婴对周围人的影响。

《论语》对晏婴的评价就只有这一句,但《晏子春秋》中有了多处孔子对晏婴的赞美之词。在齐景公赏雪、三代宰相不劝善、晏婴守丧、齐景公筑大台中,都记录了孔子对晏婴的肯定性评价。

这说明,虽然孔子和晏婴信奉的治国理念不同,有德礼治国和刑法治国之间的冲突,有向后看和向前看之间的矛盾,但孔子对晏婴的才能与人品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也说明了孔子的胸怀很宽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