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99:孔子败于晏子

 博览众长123 2017-11-09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孔子想做官,却不被见用。有一次到齐国,齐景公想用孔子,却被齐相晏婴阻拦。以后儒家后生们对此事耿耿于怀,说晏婴是担心孔子被见用后自己被冷落,处于嫉妒心理才说孔子的坏话。


孔子败于晏子


晏婴事迹著于《晏子春秋》。司马迁《史记》专门有《管晏列传》,把管仲和晏婴列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齐国宰相,志同道合,都建立了功勋。晏婴和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大30岁,多次交往,孔子都处于下风。相较高下,体现的是一种能力。


孔子与晏婴的交往交手,最重要的三次。


《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二十七》记载,孔子到齐国,谒见了齐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问道:“何以见国君而不见其执政者?”孔子答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齐整;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闲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哉!”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反,命门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在这里,孔子评价晏子是“相三君而善不通下”的“细人”,含有讥讽的意味;晏子也是反唇相讥,说孔子不过是“以道食人”。孔子不得不称赞晏子“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并且行宾客之礼,“再拜其辱”。


另一次辩论是关于礼。《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晏子出使到鲁国,孔子让他的学生去观看。子贡回来报告说:“谁说晏子懂得礼节呢?礼节规定说:‘登台阶时不能越级而上,在堂上不能快走,君主赠给玉时不必跪下接。’今天晏子都违反了。”晏子办完事,退下来拜见孔子。孔子就按照子贡说的指出晏子违反了礼节。晏子说:“我听说在两个楹柱之间,君臣有一定的位置,君主走一步,臣子走两步。君主走来的快,因此我越级上堂快步赶到位置。君主赠给我玉时,手举得很低,所以我跪下低于他的手接下。况且我听说,大的礼节不能超越法规,小的礼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晏子出门,孔子用对待宾客的礼节送他,回来后,对他的学生说:“不合乎法规的礼节,只有晏子能履行它。”


有人说晏子是孔子的克星,孔子的两件好事,都坏在晏子的手里。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到了齐国,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据说景公最初有起用他的意图,最终却不了了之。《论语·微子十八》的记载说: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的出尔反尔固然是“孔子行”的动因,然而《论语》中却未交代景公出尔反尔的动因;倒是《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记载了那些被遗忘的细微:“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晏子说孔子的那些礼,根本就不能治国。孔子这些儒有四个问题:一是思想理论很荒唐,是不可以作立法依据的;二是为人很自以为是,做惯了天子的官.是不甘心做诸侯的臣子的;三是提倡厚葬并要有隆重的葬礼,开销太大太浪费,不能作为民俗来提倡;四是夸夸其谈,不务实,不可以做治国的大臣。自从像周公这样的大贤之人没有了,周王室就衰微了,礼乐这玩意儿已多年被弃置。如今孔子来要求我们注重服装穿戴、讲究繁琐的礼仪,这种贵族们的学问一辈子也研究不完,一年两载里哪能实施起来?如果您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风俗,老百姓肯定接受不了。


孔子做官的美梦就这样吹了。而另一次是孔子在鲁国做了官,也被晏子给弄下了台。


《晏子春秋·外篇下第六》记载: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齐相;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


这里是讲孔子在鲁国任相,小有成绩。晏子就使了一个小小的计谋,暗许孔子到齐国任相,重用他。当孔子在鲁国与君不和时,就跑到了齐国,而齐国也不用他,只好到处去流浪,从此周游列国。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晏婴的这个政治阴谋,在《论语·微子》中被描述为:“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孔子看到鲁国君臣这样迷恋女乐,朝政日衰,不足有为,便大大失望而去职离鲁。


孔子与晏子的故事并不是说晏子有多么高明,而是说明孔子的那套礼乐之道,在治国方面确实没有什么作用。在齐国不被看好,鲁国也难以见用,周游列国也到处碰壁,没有人用他那一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