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八《文读语音》

 宝妞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吟诵教程》8

《文读语音》内容摘要


     前面讲了“入短韵长”,下面来讲另一个规则:文读语音

《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鲁国话,但有三种情况他不说鲁国话,说国都的话,雅言,首都的话。

这三种情况是:读诗经的时候,读尚书的时候,执礼(做主持人)的时候

那前两种情况就是读书,就是吟诵,吟诵要用雅言

什么是雅言呢?就是当时的首都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民族共同语,这样就形成了文读系统。

各地方言都分文读、白读两种。白读是口语,文读是当地文人的读书语音,介于官话和方言之间、古音与今音之间。读书必文读

粤语又叫白话,也叫广府话

有白话,就一定有文话。读书是不可以用白话的

读书是要文读的

但普通话没文读啊

什么是文读?举例:象棋中的“车”读ju,不读che

我们采录了这么多的吟诵,正宗的吟诵不是用方言读的

若北京人用北京话读诗经,全是儿化音,哪能这样啊?

现在文读系统像吟诵一样,濒临失传了

现在你们会用粤语读报纸吗?是不是很多字不知道怎么读啊?其实那些字原来都有的。吕君忾先生(粤语吟诵大家)都会的

现在的粤语文读系统是真正的濒临灭绝

不要以为现在粤语很好,大家都会说粤语,都唱粤语歌曲,那只是一半的粤语。另一半高雅的、上层的粤语已经快要消失了。

其实大家(指广东的老师)现在可以做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去保护和传承粤语的文读系统。学习粤语吟诵,像吕君忾先生,还有别的老先生的,其实广东和广西有很多老先生粤语吟诵很好的,跟他们学习吟诵,用粤语的文读系统去读书,传承这套体系。

这个粤语才是完整的。

别的地方也一样,江西也好,湖南也好,都一样,都是两套系统的。



    文读是怎么回事?文读就是孔子立的规矩,读书要用雅言,但是古代没有录音机啊,也没广播啊,于是雅言是人传人,口传口的,传着传着就会变的,所以一个地方的雅言就会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就会从正宗的雅言往方言这边溜,但是文人会努力地尊古,不轻易改变的,

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介于方言和雅言之间的系统就是文读系统,它同时也是介于今音(方言)和古音(雅言)之间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文读系统。

全国各地都是这样的:

一个方言系统分为文读和白读两个部分,方言系统的白读系统,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不相通的,就是听不懂。

比如一个广东人碰到一个福建人,互相听不懂啊

我们汉语方言的差异就是到了完全听不懂的地步 【超有同感:来遂昌近五年,听遂昌话依然像听外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以为汉语原来是个统一的语言,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不同的语言。

不是这样的,因为真正的华夏民族原来只有几千人,其他的人都是各地汇聚来的。原来是他是说外语的,现在进入华夏民族,于是他开始说汉语,他说的是洋泾浜汉语,那个洋泾浜汉语就形成了方言。



   各地的白读系统不相通。

文人考科举,做了官怎么办?广东人,四川人,山东人,我们仨配合搭档,谁说话谁也听不懂,这怎么办?没法弄啊。

于是就要文读,说读书音就听得懂,为什么呢?读书音的来源是雅言,是共同的一个来源,虽然它们之间也有差异,但是相互之间听得懂。

以前有一句俗语:说得不懂唱得懂。为什么唱得听得懂?因为吟诵啊,他用的是文读啊。

您看我是北方人,闽南语就潮汕话,我是一句听不懂,但是他们吟诗,大部分能听得懂,因为吟诗的时候,他们大部分用的不是潮汕话,而是文读语音,就这个道理。

文读系统相当于今天的地方普通话。官话就是在文读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就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广东人说广东普通话,为什么呢?想说普通话,又受到广东话的影响,那就是文读系统了。

广东人说广东普通话,上海人说上海普通话,北京人说北京普通话,大家全都不一样,但这些普通话见了面,互相能够沟通,能听得懂,但是方言就听不懂,古代就是这么一个系统。

孔子立的规矩,读书要用文读,它保证了我们民族的统一

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一样,别的民族经常有分裂,中华民族不分,总是往里聚。

你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典,那欧洲也有共同的经典——圣经,阿拉伯也有共同的经典——古兰经,但也分了,读音不一样啊。

你说有共同的文字,他们也有共同的文字啊,读音不同啊,读音不同就会改那个字,文字也就变了。文字变了,读音变了,对经典的解释就会变,对经典的解释变了,那就是俩民族了,整个的文化就又分开。

但是我们从来不分,为什么呢?孔子立的规矩,读音要统一。不管你从哪来的,都得用雅言读书,所以我们的文化就分不开。

大家总是有一个可以沟通的东西

这件事情特别重要

如果你知道汉语的来源是那么复杂的话,我们真的是一个特别容易散开的民族,但我们就是没有散开,所以孔子很伟大,他做了很多当时的人包括后世的人可能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读书干嘛用雅言?赵国人读书用赵国话,楚国人读书用楚国话,这不挺好吗?干嘛要立这规矩啊?这是有道理的。



吟诵的文读的雅言的这样一个传统决定了今天的吟诵一定是以普通话吟诵为主的。

普通话吟诵要在尽量不改变普通话读音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古音的声韵涵义

普通话吟诵是很正当的,很应该的。

但是普通话吟诵的内部是丰富多彩的,我不主张机器人的那种,新闻联播式的那种或是那种标准音的普通话朗诵。普通话吟诵要有地方色彩,我支持地方普通话。

各地的普通话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普通话都不一样,只要我们能互相交流就行了,达到一个基本的线就可以了。

差不多,大概齐的东西是最好的,生命力最长久的。

普通话吟诵要在尽量不改变普通话读音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古音的声韵涵义。

对普通话吟诵的文读的建议,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因为吟诵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

普通话吟诵的读音要怎么读?首先入声要读短,入声字一定要读出来,因为入声字太重要了,每一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在诗文中有特别的意义,我主张读短就行了。

而且你要想读短,一定会加一个塞尾。

这样大部分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为你说普通话的时候也有长短嘛,这样不伤害普通话。

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白”仄声变平声的问题,读短,半拍

格律读准:平声变仄声问题。如果这种字正好处在格律的位置,就是二四六这样的位置,它影响到格律的时候,就要把它读准,恢复原来的声调。

如果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不影响到格律,就按照今天的读。

叶韵从宽:什么是叶韵?汉诗是押尾韵的,很多诗当时是押韵的,现在不押韵了,而我们又不知道当时那个字读什么音。我们就估摸着前面那个韵字的音,把后面这个字的韵母改成前面那个字的韵母,朱熹管这个叫叶韵。

王力先生是反对叶韵的

它就是一种吟诵的简便读法,它不是个学术问题。

比如:“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前面“下”读“xia”,后面“野”读“ya”。

但是“野”这个字,中古音或上古音或南北朝时真读“ya”吗?不一定。

再如“远上寒山石径斜”

吟诵尽量押韵

但有时改的太奇怪了,也就算了吧。

野字在闽南语就读ya

比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降”现在读“jiang”,但前面的韵是“yong”,语言学界主张读“hong”,但是“hong”跟“jiang”真是差太远了,所以我读得时候还是读“jiang”算了

这个改过去,人家就不知道是什么字了

徐教授在讲课中提到:闽南语读ya,也不能表示中古音或上古音就读这个音。呵呵

语音是变化的,不同地区的读音是一样的,现在很多读音不可考。

我是主张能押韵就押韵,而且押宽韵,叫“叶韵从宽”

尽量押韵,能押到什么程度就押到什么程度,押不到就算了。

古音从众:今天市面上的注音,有的字注古音,大部分字都不注古音。

比如“心宽体胖”,这种事情有很复杂的原因,读音就随大流吧。

“格律读准”中哪些字原来是平声字,现在变仄声了?

比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看”读一声

《声律启蒙》羞看百炼青铜,“看”读一声

“看万山红遍”这里“看”读去声

“不思量 自难忘”“忘”读一声

“漫漫朔雪冷渔翁”“漫漫”读平声

“醉卧沙场君莫笑”“场”读平声

“论语”“论”阳平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读平声

“秋思”“思”去声

思:名词读去声,动词读平声

骑:动词读平声qi,名词读去声ji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