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人活一世,修好四颗心

 茶境 2022-07-2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如果说《论语》是一部行为准则,那么《孟子》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理指南。

孟子的一生都在探索“心性”两个字,一如他自己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图片

方勇 注译|中华书局

林语堂在《需说才志气欲》中写道:“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

心路即是修行。

《孟子》中提及的四颗心,便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图片

恻隐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便出自孟子。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恻隐之心,就是他灵魂深处最大的善。

春秋时期,齐景公与大臣们去郊外游玩,无意间看到一位面黄肌瘦的老者。

景公看了,心里很难受,觉得老者非常可怜,便嘱咐官吏给予这位老者照顾,免得他再劳累受饿。

一旁的晏子,见景公怜悯老者,便称赞说:“臣听说,喜好贤良的人与怜悯不幸的人,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能怜爱老者,将恩惠广施百姓,此乃治国之本啊!”

景公听了晏子的称赞,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晏子继续说道:“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臣请求君王下令,派各地官员去调查清楚那些贫弱之人,然后给予他们妥善的安排与照顾,以此彰显您的德行。”

图片

景公听了晏子的建议,更加欢喜,马上答应下来。于是,齐国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

孟子虽与晏子属于不同时代,但他们对于恻隐之心都存有一种敬意。

因为他们知道,恻隐之心是引导一个人向善的途径。

心中有善,才会同情,而真诚的同情能给予弱者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

助人者,人助之。恻隐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性不再冰冷,让人间更有情味。

图片
羞耻心

正所谓:“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

不知耻只会让自己堕落,知耻则会让人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

在孟子看来,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只有知耻,才能反省,才能改进,才能成功。

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曾逮住一个山贼头子。

那山贼头子虽然被擒,却一脸不屑,他嗤笑王阳明说:“王大人,你说人人都有良知,我却不以为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干我这行的就没有良知!”

王阳明听后,一言不发,立即让手下把这山贼的衣服一件件脱掉。

脱到还剩最后一条裤子时,山贼跪地哀求道:“大人,给我留条裤子吧!要不我可怎么见人啊!”

王阳明笑道:“原来你还有羞耻心啊,这不正是良知吗?”

山贼恍然大悟,从此洗心革面、做个良民。

图片

一代大儒王通曾说:“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生活之中没有无缘无故的刁难,有的只是不知悔改的自取其辱。

没有羞耻心的人,就失去了为人的基准,而懂得以羞耻心自我勉励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赶快丢掉心中那不可一世的糊涂与骄傲吧!

要明白,唯有知耻,方能远辱。


图片

辞让心

辞让心,便是做人要懂礼仪,明事理,晓进退。

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只有懂得辞让之心,才能做到谦逊待人,不失其福。

西汉时期有位官员叫陈嚣,与乡民纪伯是邻居。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篱笆移向陈嚣的地里,以扩大自己家的地盘。

陈嚣发现后没有和他争执,反而悄悄拔去自己家的篱笆,又往自己的地里移了一丈,将更多的土地让给纪伯。

纪伯得知后,惭愧不已,不仅主动偿还所侵占的土地,同时也往自己家的方向退出一丈土地。

两人各自退让的行为,后来成了一段佳话。

图片

教育家徐特立说:“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人生想要获得成就,不仅要懂得吃苦,也要懂得吃亏。

与其争得面红耳赤、两败俱伤,倒不如学会辞让,留点情面,利人利己。

图片

是非心

孟子曾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于如何辨别是非,孟子也给出了答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康熙年间,江南有个总督名叫噶礼。此人阴险狡诈、嫉妒心强,只要有人比他强,他就千方百计地将人家整倒。

彼时,苏州知府陈鹏年为官清正、秉公执法,与噶礼形成鲜明对比。在许多问题上,他们也看法不同,甚至针锋相对,因此引起噶礼的嫉恨,他总想伺机报复陈鹏年。

噶礼曾多次借机在康熙皇帝面前诬蔑陈鹏年,想借用皇帝的权势将陈鹏年充军边疆,但康熙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为了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康熙将陈鹏年调到宫廷,负责编修图书。

陈鹏年虽被调走了,噶礼却仍旧步步紧逼。他赶忙密奏康熙,说陈鹏年曾写过一首“游虎丘”的诗,流露出对朝政不满的情绪,这是对皇上的不忠,应当重罚。

此时的康熙虽已近高龄,但头脑仍较清醒,他反复研读了陈鹏年的诗,觉得其中并没有什么恶意,这分明是噶礼在无中生有,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卑鄙,令人不齿。

康熙越想越生气,他立刻召来噶礼,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厉声斥责了噶礼的卑劣行径。

管仲曾言:“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

为人处世,首要之事便是明辨是非。

可是非不像黑白般分明,因此在是非对错面前,我们应该明目警神,理性分辨。

在做出结论前,多听,多看,多用心思考,不以单一标准去衡量是非,便是最好的明辨之道。

唯依道而行,方得圆满人生。

图片

《孟子集注》中有言:“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

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而其中必修的一门功课,便是修心。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拂拭心中尘埃的过程。

修一颗恻隐心,分享自己的善良;

修一颗羞耻心,坚守做人的底线;

修一颗辞让心,收获他人的认同;

修一颗是非心,看清人生的方向。

唯有如此,才能完善人格,光明己心。

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