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何会惨败给瓦剌两万骑兵

 香茗史馆 2022-07-21

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率领二十万大军(声称五十万)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面对也先统率的两万余骑兵,却在“土木堡之变”中遭遇惨败,不仅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其自己也被瓦剌俘虏。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瓦剌却趁机崛起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元分裂为了鞑靼和瓦剌两大部落,双方互相攻伐不已,其中尤以奉黄金家族后裔的鞑靼实力最为强劲。为了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明廷利用双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又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由于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使郭骥,朱棣令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却惨遭全军覆没。朱棣大怒,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此后分别于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其中四次的攻击目标皆是鞑靼。

在明廷的进攻下,原本强势的鞑靼迅速衰弱,明朝北部边患得以缓解。不过,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由于接连对外用兵,在削弱敌人的同时,明朝自身国力损耗同样极为严重。因此,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继位后,明朝开始实行战略收缩、休养生息。

  

然而,在明朝战略收缩的同时,蒙古的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瓦剌部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趁鞑靼衰落之际,于宣德九年(1434年)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正统初年又杀瓦剌另外贤义、安乐两王,一统蒙古各部,并拥立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任丞相,瓦剌开始强势崛起。

也先率军大举犯边,王振蛊惑英宗亲征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张太后辅政。太监王振由于善于察言观色,极得英宗宠信,尤其在张太后去世后,王振依仗皇帝宠信,权势滔天。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脱欢之子)遣使2000余人向明廷进贡战马,却诈称3000人,意图多要赏赐。然而,此举却被王振所识破,结果不仅没有多给赏赐,反而因为战马质量较差,砍去了马价的五分之四。

由于明廷未能满足也先的要求,也先返回不久,便于同年七月统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向明朝进攻,其中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由别将率军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作为主攻方向,共有两路蒙古军队,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另一支则由也先亲率,负责进攻大同。

  

面对也先大军的进攻,边关一面急向朝廷奏报请求援军,一面积极抵御,但由于敌军势大,而明朝边军又久疏战阵(明军出征通常是京营),明军初战不利,尤其大同一路,损失极为惨重,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接到边关奏报后,朝廷连忙调遣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与此同时,王振却开始蛊惑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一方面对王振言听计从,另一方也意图效仿先祖朱棣亲征青史留名,遂不听朝臣劝告,同意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朱祁镇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在极短时间内,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军(实际20万左右)从北京出发。与此同时,朱祁镇还命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100余名文武官员从征。

  

大军出征之后,王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大权独揽,成国公朱勇虽为大将军却无实权,而随征的文武大臣也同样无法参与军政。与此同时,京营虽为朝廷精锐,但毕竟也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加之前线由于战败,因此多有夸大敌军之语,普通士兵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较为恐惧,这为之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王振接连犯下大错,明军最终惨遭大败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9日,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大军开至大同。也先见明军势大,遂收拢军队后撤,一方面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则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从而发挥自己骑兵优势。

  

镇守太监郭敬见也先撤军,连忙在向朝廷上奏,大部分文臣武将借此劝说明英宗返回京城,毕竟边关之围算是已经解了。然而,王振却不同意撤军,他认为也先撤退只是畏惧朝廷军队,如果明军撤退,也先必定再度南下,因而坚持继续北进。

于是,明朝大军在王振的指挥下继续前行,先头部队率先与也先交战,以步兵为主、久疏战阵的明朝军队如何是也先精锐骑兵的对手,瞬间遭遇大败。

王振在听到前线战败后,随即犯了第二个错误,连忙指挥军队后撤。其实此时的明朝军队足有也先10倍之多(也先大约2万5千人),前线虽败,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也先其实也是比较担忧的,小败之后如果能稳住阵脚,也先在摸不透虚实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敢有大动作,但王振偏偏就后撤了,这反而给了也先信心。

  

在王振的指挥下,明军以三万骑兵殿后,开始全面撤军。也先见明军撤退,虽然对战胜十倍之敌没有信心,但也不愿意放过这块肥肉,于是只是率军远远地跟在明军之后。

接下来,王振犯了第三个错误,屡次改变行军路线。在逐渐远离前线之后,王振却突发奇想,请求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没有按照原路返回,继续过宣府从居庸关入关,而是选择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

在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怕大军路过损坏他家的田园庄稼,因此又率领大军北返原路返回,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在到达宣府之后,瓦剌大军追了上来,与明军殿后的3万骑兵交战,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再次遭遇大败的明军开始狼狈向居庸关撤退。

  

8月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而全是骑兵的瓦剌军就尾随在明军之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紧接着王振又犯了第四个错误,命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当时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进入关内后再做修整。但王振见明军已经疲惫不堪,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此地距离居庸关已经不远,于是予以了拒绝,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

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于是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

  

次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于是王振又犯了第五个错误,敌军未远走而令军队取水。王振在也先还未走远的情况下,当即命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随即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

眼看明军自己乱了阵脚,瓦剌随即向明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迎战之下遭遇溃败。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死者三分之一,伤者居半,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明军此战之所以战败,几乎完全是由王振的无能指挥所致。此后,明廷虽然应对得当,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土木堡之变对于明廷造成的损失完全不可估量,尤其是武将、功勋集团的断层,为明中期文官集团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笔,而明帝国初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积累的战略优势也自此荡然无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