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雷厄姆的成长股投资策略

 东方不黑 2022-07-21 发布于湖北

格雷厄姆的成长股投资策略——怎样评估成长股的内在价值读后感

朋友们就像你们看到这个标题时的懵圈一样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也懵圈了

格雷厄姆谁啊价值投资之父一生做深度价值投资其方法被称为捡烟蒂投资法他怎么可能有投资成长股的策略呢

 不着急慢慢来本书作者是

弗雷德里克.马丁Frederick K. Martin大概是1950年出生——至今健康快乐智慧的活着其实这个年纪在价值投资者阵营来说暂时还不能算长寿估计再活至少20年再算吧嘿嘿嘿

马丁先生是一名基金管理人公司为DGI管理大概50亿美金的钱

这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家他写的这本书非常非常值得大家阅读书的全名叫做——怎样评估成长股的内在价值——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成长股投资策略

熟悉谦和屋的老朋友应该看过我之前研究格雷厄姆的系列文章

地址如下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网页链接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中上网页链接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中下网页链接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网页链接

格雷厄姆先生有一个阵营著名的长寿投资者阵营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非常长寿跟开过光一样

但是这个阵营中最终他们大部分的投资风格都是偏所谓的老派的价值投资就是那种类似捡烟蒂的风格

著名的施洛斯欧文卡恩都是这类型的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二----欧文·卡恩Irving Kahn

网页链接

但是看过谦和屋之前的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提出过几个著名的疑问嘿嘿嘿

第一个就是我翻遍了格雷厄姆的书籍采访记录等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提及巴菲特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说你们想想啊等于说你是老师你今天教了一位学生考到清华了成绩超级好而且这位学生经常性提及你感恩你的教诲

你说你会不会几乎没有反应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在美国金融领域但是格雷厄姆几乎没有提及过巴菲特

这是我的第一个疑惑

注意这里有很多人的解读是巴菲特由于后期和格雷厄姆的理念有不同从而彻底走向成长股走向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而导致格雷厄姆就几乎没有提及巴菲特了

但是这本书说得很清楚的格雷厄姆哪里对成长股没有研究啊研究得很深哩

另一个疑惑或者说启示吧

就是格雷厄姆一辈子都在让自己不输不输不输永远都要安全边际永远都要不输但是老天爷就是你一辈子要求不输最后让你赢一次格雷厄姆最后一笔投资就是GEICO啥意思呢一辈子花时间捡烟蒂安全边际赚了一辈子的所谓的价值股的钱最终在职业生涯最后一段路的时候买了一笔成长股然后这笔投资赚的钱比他这辈子之前所赚的钱的总和还要多

还有一个疑惑我就很少说了因为一直没有搞懂

那就是——各位好朋友们好好想想格雷厄姆这种开宗立派的大师这种投资的海上灯塔这种注定了名留青史的人

难道他不知道不熟悉成长股投资这件事

和他同年代的费雪被称为成长股之父明明都是一个时代一个领域的同仁都在华尔街走跳难道他们非得泾渭分明像有门派之别一样

最后巴菲特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

我研究过费雪之后发现其理念独到水平相当之高

但是他的框架我总觉得格雷厄姆怎么会不知道哩怎么会不认可哩

其实在我内心认为格雷厄姆和费雪心中根本就没有做出具体的区分他们没有这个分别心

这次这本书中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我去原来是这么回事

是怎么回事呢

证券分析这本书啊有好多个版本注意啊每个版本都有些不同你可以把这本书想象成是一篇超长的帖子楼主有时候回来做修改有时候其他大师也会为这篇帖子添砖加瓦

目前看呢翻译成中文版的只有其中三个版本

之前几个版本有个章节但是1962年之后莫名其妙的把这个章节删掉了

这个章节就是——第39章  评估成长型股票的新方法

你说气人不

被删掉了

而这个1962年版本的证券分析又没有被翻译成中文

就是说我们看不到格雷厄姆对成长股分析的那个章节因为被删掉了

而这本书正好把这个章节整个保留下来了而且翻译成了中文

唉呀妈呀我这种英文很差的人学国外大师的投资方法真是不容易啊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永远不知道格雷厄姆对成长股的研究会这么深刻

至此我心中的这个疑惑才完全解除真是不容易啊~

我认为证券分析这本书应该是划时代的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啥意思呢在格雷厄姆之前肯定也有类似的价值投资理念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想到了就像金庸之前肯定也有武侠小说

但是格雷厄姆伟大在哪呢他集大成了他在一个混乱的充斥着价值投资投机图表分析小道消息等等的投资世界中他把价值投资这盏灯在无尽的黑暗中点燃了并照亮了一方一开始就两个人然后十来个到今天无数人了……

整个世界首次做到这件事的就是格雷厄姆影响最为深远的也是格雷厄姆

我说一下个人意见纯属个人意见

我这几年研究下来仅就投资这个领域来说格雷厄姆是最伟大的其他人要排在后面的是的包括巴菲特

这里我说一下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格雷厄姆是提出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系统框架是从没有到有的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这像什么呢

建造大厦从一片土地到打地基基建到把整个大厦建成这是格雷厄姆做出来的事情

然后呢花园绿化房子精装修等等就是由其他人分别去做成的

你看啊这里面其实都重要但是没有大厦这个主体其他的所有都没有平台做承载做展现

但是大厦这个本身最容易被忽略反倒是花园绿化装修等容易被我们使用者感知容易记得

格雷厄姆就是为世界所有的投资者建造了这所大厦而且是第一所大厦

我几乎每年都会重新读格雷厄姆的书籍常读常新

但我觉得格雷厄姆是被低估了尤其那套证券分析因为其非常晦涩难懂并且时间过于久远里面的案例现在看起来都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而且花了很多笔墨写债券这在中国也极少有人能有多大的实践

但是多次阅读证券分析之后发现值得多次阅读深度阅读

这本书把原理说清楚了

你读多了吧会逐渐逐渐感受到自己内心脑袋里在慢慢的有人给你建造大厦打地基土建水泥钢材等等的

久了之后你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会有比较成型的投资体系慢慢出来

这里我说一下巴菲特的内容肯定非常非常重要但我自己的学习路径是2014年底开始职业投资整个2015年2016年2017年我是全部用来研究格雷厄姆的体系包括同风格的比如施洛斯等投资大师我足足用了三年来沉浸这三年我非常刻意的一点都没有涉足巴菲特的内容连巴菲特的新闻都刻意的不去看

直到2018年年初至今我才花非常多的时间来研究巴菲特以及同类型的投资

这里面是有明显的先后次序的

原因是我认为作为一名职业投资者的靠这个吃饭的即财富的大部分都在股市那么没有成套的投资系统那是不可以的

巴菲特的内容是每年写给股东的信这是什么呢是智慧之光的闪耀但不是天空本身这是顶级明星但不是电影工业

所以啊 巴菲特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这不是乱说的他明白自己的体系是如何建立的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只有自身才能体会

我自己当然是属于格雷厄姆的基础投资体系咯

但是我是万万没想到啊我以前就是想不明白格雷厄姆这样的大师怎么可能不知道公司业绩的增长就是安全边际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呢

连我这样似的都能想明白格雷厄姆会想不明白

太逗了吧~

格雷厄姆微微一笑兄dei我会不知道成长股

来来来我们来看看格雷厄姆是怎么理解成长股的深刻啊朋友们

先来看看本书转载的这篇被删除的格雷厄姆对于成长股的评估

证券分析1962年后版本被删除的39章——评估成长型股票的新方法

……1920年之前的股票市场相比于财务稳固性和分红稳定性等投资因素股票的增长预测只是个次要考虑因素但在1920年之后的股票市场股票的增长前景成为投资者跟投机者们的主要考量指标增长前景良好的预期被认为是获得投资高收益的主要原因

各位好玩不整整100年现在是2020年正好一百年的时间

我估计为什么1920年之前大家看财务稳固性分红稳定性比较多呢是因为那时候打仗时局比较乱当然是看实际的定量最容易咯把数据拉出来分红多少实实在在财务稳不稳固相对清晰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历史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个时代啊好得不得了也叫作咆哮的20年代

那种情绪下看股息和财务稳固性已经过时哩要看未来看增长哩

直到1929年……

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 股票是长期投资的最好工具的惊人结论和股票价值决定于其未来收益的重要思想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民炒股的景象在这段股票牛市的后期乐观演变为疯狂汽车和无线电的股票被暴炒1925年开始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标准普尔指数三年多的时间上升近200%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纪元经济周期将会因为美联储的成功管理而消失1929年崩盘前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P/E水平接近20倍市净率P/B水平达到当时创记录的2.01倍当时的股票价格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高的

来来来你来你来你来中国看看

……该书详尽的阐述了以下论点普通股的价值为所有未来股息收入之和即折现到现值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先估算出未来增长率然后就可以知道未来股息的收益情况进而才能计算出未来股票的内在价值

这里说的书是约翰.布尔.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在1938年写的投资估值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Value

这位约翰.布尔.威廉姆斯也是一位长寿投资者活了89岁他是1900年11月27日出生的去世于1989年9月15日那个年代活到89岁多长寿啊换成现在怎么都是过百岁的大寿星了吧

他就是凭借这个理念写出论文在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他先是学的化学和数学后来转到哈佛商学院的然后毕业做了证券分析师再回来读的博士

我将来有机会一定好好写写这位投资大师他现在还有公司啊由他的孙子约翰.博登.威廉姆斯John BordenWilliams在经营他们有个官网网页链接极简无比关键是这位博登完全承载了他爷爷的思路就是投资——股息收益高有规律地增加股息的记录以及有可能继续这样做的高质量的公司然后其理念就是保护本金的安全产生当前收入并为子孙后代增加资产

啧啧啧真羡慕

这位威廉姆斯爷爷是首个提出现金流折现并完善这个的理念的他做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厉害在哪里呢第一是对当时——股票市场就是赌场的概念提出挑战第二就是这个折现的理念啊是和公司大小资本金净资产啥没有太大关系的等于说这和纯粹的看净资产打折的路子就很不一样了

对普通股而言内在的长期价值是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形式为股息分配和股价

这个模型是——DDM也被称为股息折现模型也叫戈登模型

世界上的投资折现模型一般来说常见的是三种一个是股息折现模型一个是收益折现模型一个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各有千秋吧侧重点不同

巴菲特是用的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模型

按照股息折现模型来说如果没有发放股息的话这个公司就没有价值显然这个在逻辑上有些说不过去的我个人认为啊

扯远了扯远了继续拉回来说啊

……恒定增长率方法如果我们将企业无限未来的增长率固定在恒定的数值上那么我们就能轻而易举的应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公式来计算出该股票的未来价值我们只需要将这个固定增长率从投资者预期投资回报率中减掉剩余的数字就是当下股息分红的资本化增长率

这里的意思就是假定一个公司未来以固定数值增长比如一直都是10%的增长这意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计算

这个比较简单哈等于物理题中经常看到的在完全不考虑摩擦力的前提下怎么怎么怎么

……评估成长股的现代方式已经远离了威廉姆斯的基本概念威廉姆斯认为普通股的现值是所有预期未来股息的现值之和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一般而言现在都只计算10-20年的股息收益这些股息收益成为最终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预期增长率不断的上升预期支付率却倾向于降低并且股息的重要性相对于目标年份收益的重要性也在下降

我一直不认为股票的价值仅仅是未来几十年股息的折现那公司本身的价值去哪里了不可能就这么没了吧……

……一项针对几组流行的成长股投资结果的研究表明在计算现值的时候必须给予足够的安全边际考虑当然我们知道投资者对长期保持高增长率的股票更为感兴趣尽管这些股票当时如IB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过去明显的高卖价相比之后的收入增长以及股价上涨来说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比如1961年的卖价高于当期收益的80倍即PE大于80如果过去的增长率能在未来保持保持足够久的话那么这种卖价也会是一种低估

请注意这一段格雷厄姆相当清晰明了的提炼出来了安全边际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是——未来的增长这写得非常清楚也解决了我心中的疑惑格雷厄姆这样的大师怎么可能搞不清楚这一点呢

一个是一块钱的东西5毛钱买这是安全边际还有一个是一块钱的东西将来能有10块钱的价值注意不是价格不是说将来搏傻能卖10块钱那么现在花3块钱买也是有安全边际的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是为什么最后格雷厄姆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走的路线是5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这种安全边际的投资方式呢以及最终在GEICO上面的收益超过了他职业生涯所有投资收益的总和呢

我说一下我个人的浅见

是这样的这种成长股的投资是有先天缺陷或者对投资者的要求很高的逻辑在于哪里呢就是这种方式通常没有办法成批量的买

也就是你没有办法通过多个标的来达到风险的规避作为投资的一种方式来说这是个先天缺陷对投资者的要求太高了

所谓的价值股面对的是已有的东西可以比较清晰的量化那么也就从理论上可以做到一揽子买入

但是所谓的成长股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判断是几乎无法准确的判断的更不要说一揽子判断一揽子买入了

成长股最难的地方在定性而所谓的价值股最难的地方在定量

我们回头看格雷厄姆本人的投资可以看到他二者全部实践了成绩斐然

他所有的职业生涯用无数的交易我们所谓的捡烟蒂的方式达到了绝对大师级别的收益20%左右的年复利要知道那个时候美金是和黄金挂钩的通胀是很低的这个收益换算到今天可是逆天了啊

这就是我们看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里面耳熟能详的方式了

这种方式是好复制的好传承的对好运气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事实上格雷厄姆后来很多门徒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个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者阵营都有记录的

而格雷厄姆最后买入GEICO这只股票从而实现一笔买入的利润超过其职业生涯其他所有利润的总和

这一次就是实践了成长股投资的方式

他没有走弯路一次就到位了

低估的价格买入了一只超级大的成长股不管这个过程是否曲折巴菲特的介入是否重要等等原因吧总之就是巨大的成长

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方式对运气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说复制起来真是有难度啊

定量是可以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决策现在

而定性只能通过预测未来去决策现在对投资者的要求很高很高了

这里我多说一句我长期的研究发现科班出身的投资者与做实业出身的投资者头脑中的世界逻辑框架似乎差距巨大

无所谓哪个更好但是我个人认为长期的实业经验或者说对社会长期的观察与调研对定性是有较大的帮助的而在科班长期的学习似乎对定量有较大的帮助

……总体来说IBM的出色表现鼓舞了投资者他们认为几乎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最近增长记录良好并且预测能继续下去那么他们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按照相应的高PE放心购买

……数据证明事实与这一貌似可信的期望是不同的让我们用三项研究或者因素来说明这一点

1在一篇由T.E.Adderley以及D.A.Hays所著的精选成长股组合的投资表现文章中作者对一本金融杂志在1939,1940,1941,1945以及1946年所推荐的5只成长股组合的投资结果每年都进行跟踪一直持续到1955年结果如下……

结果就是持有3年持有5年的都略赢道琼斯指数持有10年的略输给道琼斯指数到1955年年底不同时段的平均总收益是投资组合307%道琼斯工业指数为315%

……2Bohmfalk的文章给出了包括24个项目的精选成长股票的11年1946-1957年记录……他们平均收益约为13%左右——标准普尔的425只工业股也在同一列表中列出为13.4%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也是和指数的收益差不多的

……3Wiesenberger在投资公司1961中对成长升值基金的投资表现进行了单独分析从中可查看针对20只基金1951-1960年的结果这些结果是建立在对证券利润以及其他资本进行再投资基础之上10年的总收益范围为392%-127%平均为289%标准普尔500只股票组合平均为322%

又是差不多是指数的水平吧

……我们必须表达一下我们对采用更为精准的数学计算来估值的由来已久的不信任因为这根本上是建立于对未来业绩本质上并不准确的猜测或者猜测估算

这里我说一下我的浅见各位看到了没有作为多只所谓的成长股票的组合投资的话其收益是和指数差不多的

我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吧首先是估值的问题

你要买很多只成长股那意味着不可能都是便宜的估值反而大概率是较贵的估值你品细品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第二定性的问题如果你是买入多只成长股一般而言很难做到定性准确这个太难了真的太难了你想啊隔行如隔山如果是用财报的方式来筛选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要定性的话意味着对行业要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如果是多个行业这得多少工夫才能做到定性准确呢

所以我的推演是成长股的投资要想获得高的收益一定不能买在高估值道理很简单高估值下高成长被抵消掉了很大一部分了

然而实践中高成长的股票很少不是高估值的尤其是长期高增长的股票

道理还是很简单你知道高增长别人同样知道高增长购买者和购买者竞争高估值不可避免的

接着我们再来推演

高成长的股票要赚大钱意味着要在低估值购买至少也得是正常估值否则了不起也是和指数差不太多的收益文中的三组数据体现出来了

长期看投资收益率几乎和净资产收益率差不多但是净资产你是好几倍溢价买进去的这么个逻辑

再来就出现问题了作为很多只股票的组合你非常非常非常难以低估值建仓遇到正常的估值都不易尤其是高有效性的市场只有在行业危机的时候或者整个金融危机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当然那种时候建仓买啥不能赚钱啊

所以各位好朋友们成长股投资作为机械化的去建立一个组合很明显是有缺陷的

缺陷就是假设摩擦力不存在的话……然而摩擦力就是存在

同样的道理假设低估值或者正常估值买入高增长的股票的话……然而真实世界里高增长的长期好赛道高增长的就是难以以正常估值建仓更难以用低估值建仓了尤其是在A股

我想这或许是格雷厄姆写书的时候没有多花笔墨在这个领域的原因吧因为他志在留下普世的能流传的能复制的能尽可能避免运气成分的一整套完整的坚固的绵长的系统

那么显然成长股很难以成为系统的投资这种方式会有很多共性但是很难成为系统尤其是可以复制的投资系统或者说这套系统没有想象的稳固

请注意啊成长股之父——菲利普.费雪号称收益率很高具体的数据我查不出来但是他的儿子也在华尔街可是其儿子肯尼斯·费雪Kenneth L.Fisher的收益率就相对不是那么高但是格雷厄姆的门徒们几乎没有很低的都是统一的高

不过这件事美妙的地方在于几只成长股令人赚到瞠目结舌的钱这种事情不但经常发生而且虽然不能成为系统但是却有共性有迹可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遇到这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格雷厄姆在职业生涯的末期就是遇到了GEICO

这只股票呈现出很经典的烟蒂股的特性然而同时还保留着成长股的特性困境反转他合二为一了

Duang

这一刻天雷勾动地火格雷厄姆凭借这一次赚了几百倍

好了朋友们

问题来了这里纯属我自己瞎琢磨的啊我观察发现很多投资者是以高增长为主体的典型的就是投资A股医药的朋友医药我曾经研究过后来放弃了谦和屋老文章中有详细记录

 恒瑞医药a>股东会参会记医学门外汉如何投资多图费流量

网页链接

我发现医药就是很明显的高增长高估值的典型估值几乎永远高高在上这些年除了赚到企业高增长的钱之外还赚到了估值从高到更高的钱

这很棒啊

另一种投资者就是以低估的公司为主体的他们寻找低估的公司不管是pe还是pb反正低估是其重点考量的属性之一很明显的是投资银行的朋友们

2016年年初我看A股银行股雪球删掉这篇文章了……

这两种投资者是非常不同的投资者头脑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投资观

在这里我个人个人啊认为买到超级成长股概率较大的是后者——以低估的公司为主体考量的投资者他们有可能买到超级成长股

逻辑是这样推演的

以低估值为重心考量的投资者长年累月训练的都是这种低估值的套路在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方式这些投资者熟悉这种低估值的环境任何对未来的消息不管好或者坏他们都不太注重多数关注的会是低估的程度

而成长股跌到低估值一定是出现问题了所谓之落难的王子要么行业有问题要么企业有问题要么整个金融环境有问题

出现这样的情况专注于低估值的投资者很快能看到并发掘出这样的股票因为进入他们的能力圈了

当年格雷厄姆对于惨不忍睹的GEICO就是这样的从天而降一个未来高成长的企业突然以很低的估值卖出来那还有啥好说的呢

而低估值的时候买入将来反转起来是越来越好企业从落难到正常从正常到非凡这个过程估值与基本面是同步上涨的只要不过快容易拿住所谓之戴维斯双击是也~

这里麻烦的是估值增长过快远超业绩增长比如茅台从10pe买入到30pe其实都是拿的住的你专门投低估值的投资者也能拿的住那么光是吃这一块的戴维斯双击都够够的了麻烦或许在哪里呢在于30-60倍的时候可能就很多人拿不住了我本人就是……1100左右换仓滴~

那也不要紧这种方式还是利大于弊

等于说致力于低估值企业研究的投资者天生而幸运的有了一个属于这些投资者的模式好有趣我认为——科学家模式

就是说你一辈子不成功都没关系正常而平凡而已没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不就像这些投资者买低估难以亏损整体职业生涯的收益不会太差应该是超过指数基金的但是也像科学家一样假设一辈子成功一次你就扬名天下名留青史了

好了这是专注于低估值的投资者是这么个情况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啊

另一类就是专注于好公司高增长的公司诚如我上文所说由于长期的训练他们知道这些公司有多么好所以长期下来都很能接受高估值因为不断的更高的增长反馈着他们的判断你是对的然后更高的增长同时又实现更高的估值从而再次得到正向的反馈

然而隐含的风险之一在于整个模式有缺陷这个模式是——飞行员模式

就是作为飞行员你飞行一万次每次都好安全那么你这一生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收入也高社会地位也高就像高增长企业的投资者这辈子不出问题的话总归是投资收益很棒的大概率远超指数的

但是模式有缺陷就还是有缺陷就像举着燃烧的火把冲过堆满炸药的仓库没有爆炸也不能代表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因为高增长伴生的高估值可能在一辈子出现一次意外这一次意外或许就是降落时那么成功一万次的降落失败一次就全部归零了

这是模式的缺陷啊朋友们模式的缺陷啊

我曾经是50来倍买的恒瑞最后八九十倍卖掉的我知道这种方式还是不适合我我的投资体系如果是建立在这种模式上面我肯定是睡不着的

而且这种训练下的投资者很难遇到用低估的价格买到好公司的时候

你看啊之前说过了好公司出现低估的价格一般是三种情况第一种企业出问题了第二种行业出问题了而这两种情况出现追寻好公司的投资者就会把目光移开的因为高增长的逻辑出现了问题只有第三种也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买到那就是整个金融环境出问题了这在概率上是吃亏的

以上纯粹是一家之言啊瞎琢磨的供各位参考斧正

又扯远了拉回来……

……价值=当期正常收入*8.5+2g  G为未来7-10年的预计年均增长率

这个公式中的具体数字主要是从这个理念中引申出来的8.5的倍数对于一个增长率预测为零的公司来说是恰当的而对于一个增长率预测为2.5%的公司来说当前13.5的倍数也是可行的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不增长的企业8年半回本是个正常的价格与其价值是差不多匹配的增长要是有2.5%的话那么市盈率按照13.5倍算也是合理的

这里我的理解是啥呢我认为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些调整肯定要考虑通胀进去的因为那个年代的美国通胀特别低8年半回本当然是不错的

现在的中国很显然一家完全不增长的公司按照8年半的时间去计算回本的话是有些贵了的

增长2.5%就能达到13.5倍市盈率也是有些偏贵了的我估计要把实际的通胀加进去重新计算一下

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看国外大师的书籍的时候有些客观环境我们自己要做切换的一个是通胀一个是职业经理人文化与创始人文化这两点还是中外有别的

……在格雷厄姆早期的著作中他反复强调着对于公司资产的评估随着他职业生涯的发展他才逐步开始评估公司长期的盈利增长可能性

……以高价买入高价值的股票只要这只股票真的很好并不是大众证券投资者们的主要矛盾投资者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在公司处于较优的状态时没有对公司的真正情况予以了解而花高价买了低价值的证券

……对于增长的真正有力论述来自于格雷厄姆在后来职业生涯中购买了大量的GEICO股票的经历这一笔交易当时就占用了他四分之一的资产但产出的收益却高于所有其他投资的总和他购买GEICO股票的价格为27美金后来涨至54000美金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格雷厄姆尽管被广泛的与价值投资联系在一起但他最大的一笔利润却来自于一个成长型公司

这就是我这么多年研究格雷厄姆下来印象最深的部分和作者讲的一模一样当年我就非常非常吃惊世界上的事情当真这么奇妙么

格雷厄姆像金庸笔下的虚竹一样没想过练武术最后得了一身绝世武功格雷厄姆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价值股上可是最后赚了一笔天大的成长股的利润

天意啊~

……巴菲特重点强调了执行战略时所需要的谨慎性格雷厄姆不习惯于对他无法量化的资产赋予价格而巴菲特则通常不对他所不理解的商业模式或产品进行投资

这一段很重要啊我研究过之后认为核心在于对公司中的人力资产的看法我看过格雷厄姆的书籍之后有个很大的体会就是格雷厄姆几乎不怎么谈

我当时有个非常有趣的比喻

我认为格雷厄姆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解剖学

就是当成没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极致的解剖

而巴菲特是把投资当成——生物学

他的内容通常都是对企业的非数字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您要问我哪个更好

朋友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武术只有最好的武术家

我个人认为我自己主要在A股与港股市场我会倾向于要用巴菲特的生物学为主体原因在于非常重要的——创始人因素

这个说起来就是很长的话题了好在我比较话痨

是啥意思呢在美国很多公司已经早就不是创始人在管理了都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创始人的后代拥有股权但是很多都不参与经营这样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掌舵人实际上的权重降低了

就是人力资本打了折扣的

你想啊职业经理人是没有创始人那样的实际掌控力度权利威信人脉等都差一个级别的

但是美国也有特例就是很多硅谷的企业就是创始人操持着像之前谷歌特斯拉亚马逊你们品品是不是有不同

而中国职业经理人把持的公司还是极少数的大量的公司都还是创始人在运营着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家族财富传承研讨会那次很多都是创一代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孙子们来参会的很有趣啊我看那些创始人六七十岁了没有一个想马上退休的都想干到生命最后一刻你说这样的人力资本相对于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是不是大有不同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格雷厄姆的体系恰恰就缺少了对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创造出来的商业模式战略等东西少有涉及

那么格雷厄姆这套投资体系在现在的中国就吃了一个亏了这是结构上吃的亏等于你一上手你的拼图就少一个板块

而巴菲特对这一块就说得太多太多了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个人认为要创业的朋友们在创业之前都应该把巴菲特的内容好好的反复的读上几遍能非常大的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投资价值型公司的收益有2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的资本化差额

……投资成长型公司的收益有3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的资本化差额三是内在价值的长期增值

各位这个很重要啊这是结构上的优势等于说成长型的公司在结构上多出一块收益当然股息一般来说要少一些但是就结构来看是多了整整一块出来了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我持有恒大地产很多年了我这几年在恒大地产上的体验就是股息特别多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的资本化差额也特别大即低估很大还有就是这几年下来内在价值的长期增值也非常可观

这种机会就是我心心念念等待的用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的企业成长的企业可遇不可求啊~

……再投资率对于长线投资者是极大的挑战

……大部分投资者都会选择价值型公司作为首选的投资对象综合考虑到丰厚的股息以及良好的增长率价值型公司在短期内都不会遭到太大的波动但是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很明显成长型公司才是他们的投资首选

原因是投资价值型公司在利用股息进行再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应对未来股价水平的脆弱性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股价处于何种水平

就是啥意思呢假设你买了一堆的高股息的价值股麻烦在于每一次分红之后你再买入的时候股价可能上涨了那么这笔再买入的投资长期的收益实际上就降低了只有一种可能会占到便宜就是分红之后股票价格大跌除权除息外正好被你抄到底了这样才会划算

可是成长型公司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尤其是不怎么分红的成长型公司书中对此有具体数据我文章不赘述了尤其美国的股市有非常重的税负这个对长期的收益特别有影响

……钓到一条大鱼是概率问题钓到很多大鱼则是方法问题了

……持有一只独大的个股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风险管理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坚定不移的去寻找投资更多的大鱼

我个人就是在2019年开始应用这个思路的

因为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个问题啊就是随着成长股股价的上涨随之而来这个成长股的占比变得巨大

还是拿恒大地产举例我当时买入的时候恒大占比我组合的比例是较低的但是后来涨了很多我一度很烦恼那时候吃喝不香原因就是很纠结到底是卖掉获利了结呢还是继续持有当然后来我选择了继续持有因为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在一个股票越来越好的时候卖出股票换得现金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涨得太多了后来也就坐了过山车

2019年的时候我才想明白这件事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有很多股票建立一个平衡的股票池这里面的股票越多越好越不相关越好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不过这就是投资者的宿命需要不断的精进啊

我估计这可能需要做一辈子……

……我们发现季度财务报表跟长期股票表现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而真正重要性在于市场的过激反应尤其是负面反应给予有经验的投资者买入的好时机短暂大幅下跌的价格可以帮有经验的投资者实现或者超过其预期资本回报率

这个我自己的体会还是有一些的明显的就是当年东方雨虹有一次季报说现金流不好了随后大跌那时的加仓至今我是实在浮盈了后来洋河季报不好但是跌幅较小现在还无法确定再就是生物股份季报不好也跌了些现在看也是不错的还一个就是伟星新材季报不好跌惨了跌惨了我现在就等着……

这个季报啊很多人一出来就问我我自己的感觉吧我是真的不太看重的原因是要做季报的财务调节简直……太简单太简单了吧这个真是如果季报能影响投资决策那投资决策也太容易变化了不是

……我们认为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出售股票的投资者注定会做出灾难性的错误决定一个公司的未来价值是基于该公司的管理决策以及行业形势而不是宏观经济形势媒体对经济问题的大肆宣传让投资者失去了理智

对应现在的局面各位你品你细品

……促使我们从1998年5月6日开始为我们的客户购买苹果公司的股票……在我们完成第一批苹果公司股票购买后我们的平均成本为每股7.6美金

……在1998年8月5日以每股8.7美金的平均价再次买入苹果公司的股票

……所以我们利用价格暴跌补仓这个时候的苹果公司a>股票均值成本为13.9美金少于苹果公司报表上的二分之一的每股净值2000年9月29日苹果当天暴跌52%

……还有一笔买于2001年10月11日价格为8.81美金

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要么作者买入苹果的仓位不够要么他卖早了因为作者的公司DGI的年化收益在14%左右的样子但是按照其建仓成本苹果距今涨了好几百倍了……

作者写这本书在2012-2013年的样子苹果从那时候到今天2020年2月17号苹果又涨了四五倍的样子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从而也反应了至少作者书中的道理是很对的只是由于其是做资产管理面对客户而不是自己的钱多了很多限制与麻烦

希望作者从1998年开始自己就买了苹果公司的股票并持有到今天

哎呀说多了奔着一万五千字去了不说了各位这本书值得好好阅读我自己是收获巨大

这次疫情让这个世界多了很多遗憾或许这是中国将来成为世界最大以及最强的国家所必须经历的挫折吧

希望各位好朋友们阖家幸福身体安康

人啊投资的人啊这辈子赚的钱的总数=本金*收益率*投资年限初入投资领域总觉得收益率提升这件事是最容易的巴菲特问鼎首富二富不过2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年两个涨停板提升起来应该很容易

学习了几年之后才知道容易嘿嘿嘿难于上青天啊

后来就觉得增加本金这件事比较容易吧结果呢把存款搬家到股市之后就发觉再要大幅度增加本金也很难哦

于是觉得延长投资年限这件事总是容易的吧都是这么算的早点投资那么投资年限不就能很长么

这次疫情之后才发现投资年限的延长或许才是最难的增加本金提升收益率尚且人力还有办法而延长投资年限这件事多数是由老天爷决定的……

武汉的朋友们加油湖北的朋友们加油中国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