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格“格物”,它可能是唯物论么?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格物”的争议还是很多的,并没有十分准确的说法,个中情形可百度得知。

按照现在的通常对“格物”的理解,一般是指“按照规律做事”、“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其中“格”为按照、探究、穷尽等的意思。

我想设一个题目:“格'格物’”。也就是按照通常的理解,“格物”本身也是可以用来“格”的。试试这个逻辑。

按照现在一般的我们都在接受的“按照规律做事”、“探究事物的原理”的理解,这首先应该可以归类为“唯物论”,应没有争议。

然而,我们的古代(先秦至汉、汉至宋、宋至明)出现过“唯物论”吗??答案是:没有出现过。最接近于的是“道家”而非“儒学”,道家之学自汉以后已不是“显学”。

把“格物”划为“唯物论”听起来若没有错,但可能有悖了《大学》的原意,恰因为,儒学里面没有“唯物论”。

我们继续“格'格物’”,它更可能是“唯心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心外无物” 。这是典型的“唯心论”。

受朱熹对格物的“训导”,王阳明去“格竹子”,得到的是“失败”。所以,王阳明证的这个路走不通。朱熹所谓“穷其理”到说法也就是不恰当的,可推理如是。

若从“唯心论”的范畴去理解“格物” ,应该更有可能还原“格物”的本意了。

格物“格”的是“什么”?心中的“物”是什么?得从“心”找答案。

心里面有:心意(诚意)、心念(欲望)、心思(良知),等等,我们暂且写这么多,起到格“格物”的作用就好了——物,物欲,心念。

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例证,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这写的明白。

以“知行合一”为例证,知是良知、行是格物。

格物可能就是教导我们:“心中有善有恶,能够分辨出来,并且在行动上努力做到”。这就“知行合一”了。

良知格物(就是知行)围绕的主题都是“教育人们的德行”,这符合“儒学”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最后小结一下的话,所谓格物就是“行善事”,尔后“得善知”。“格”意思接近于“良知”的良、“诚意”的诚,找一个最接近它的词还不太好找。

当然,我们现在把“格物”理解为“按规律办事”也是与时俱进的正解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