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到底顿悟了什么?

 安常守正 2019-01-08

看王阳明名字,忍不住撰写一文,因为他的大作《传习录》和《大学问》不说通读但也涉猎不少,一家之言,难免肤浅,各位可各抒己见。

很多时候,很多人面对心学这样哲学问题,要么觉得深奥,要么觉得无用。或者说有心学习无从下手,其实于我而言,心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教人修心的学问,这也是心学称呼为心学关键。

心学核心在看完王阳明全集后,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话是王阳明先生临终遗言,也是他一生写照,和一生学问总结语,也是他对于世人最后教诲。

此心光明:就是心学核心精神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则是心学核心架构。

先聊聊核心精神吧:

人生在世,其实是有很多很艰难险阻,就如在荆棘丛林穿行一样,看似平静却处处有暗流涌动,有诱惑,有机遇,有危险,有困境。

而心学要教导的核心,不过是让人学会,安抚自身心灵,不存妄想,不动妄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理智抓住机会,规避风险,抵制诱惑,抓住机遇。

因为,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心随物动,人随心动。

主宰身体是心灵,主宰心灵是意志,而意志本身来自欲望,欲望又来自冲动,克制欲望冲动,让心灵安静,当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而又明白自己要什么时,人就能将智慧和学识发挥到最佳,进而取得期望中的成功。

简单说这是一门修心学问,这是心学核心精神。

那么核心构架又是什么,那就是心学又一核心概念”知行合一“。

这个核心构架看起来解释其实很简单,知行合一,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的知识和行为二元统一,二元统一结果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学识,而不受外界影响。

那么做起来难吗?很难!

举个容易理解例子:

中国有个臭名昭著团队,中国足球队,他们在训练时候发挥的水平和比赛中就是天壤之别,为何会有如此大差距,就是心不安定,身体和行为,受外物还有外力因素影响最后上场就成垃圾了。

他们最重要就是要学心学,做到知行合一,怎么学习,不是念经而是放松自己心态,回归最原始快乐。这也是为何米卢在中国会成功原因。那就是米卢推行快乐足球,让他们找到最初的初心。

每一个踢足球的人,内心都是因原始的喜欢,而踢球,我也是,虽然我不是运动员,后来受太多诱惑和压力,最后往往就事得其反。诱惑来自金钱,压力来自政绩,没有平和心境当然发挥不佳。

当大家智慧相差无几,水平相差不多时,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当然水平差距太大,那就是实力因素了。

知行合一解释完了,那么如何才能练习自己的心境?其实我也一直在学习,只能说一点自己的感悟。

在阳明先生看来,静坐、静修才能养成不动心境,那是错误滴,本人深表认同,安静只能放松,而心静的磨练,必须经历事情。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此话何解:其实有点文学素养都看的懂。

通俗说;实践出真知,所谓智慧也好,办事能力也好,都是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成长,在不断遇事中不断进步。

当一个人只能在安静时候感觉不错,思想清晰,一遇事就乱阵脚,那是智慧和能力不到位,如果只知静养,却补刻意练习自己的真功夫。碰到事情就乱阵脚这就成必然。

所以人不在具体事情上磨炼自己,是做不到静亦定、动亦定,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

若只爱静而不动,看起来像是个所谓的佛系青年,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无用,一遇事就会慌乱,也就不会有进步。

静时,看是收敛,实际却是放纵自己,最终也是沉沦。

所以综合来看:王阳明先生要教导我们的是,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练自己,才能真正显示自己的智慧,静中能安定,动中能安定,并充分发挥自己智慧和能力。

王阳明所说,静,寂,定,都不是纯粹静止,无论动静都是磨练自己,追寻本心过程。

这就是知行合一核心精神,而格物,不过是在不断学习之中提出的一种方式,一种如何进化到“知行合一”的方式而已,致知才算悟道。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著作《大学》

按南宋朱夫子(朱熹)理解:这世界有统一的规律,称呼为理,任何事物都有理的存在,石头为什么是石头,那是理,花为什么是花也有理。所有一切都有理。而人类社会的理就是所谓伦理道德,这是人的本质,理就是人性。

在我看来,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将人束缚于理之上,于是才有朱夫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样话出现。

我个人很不喜欢朱夫子,而当时王阳明不知道啊,他以为这圣人之言必有道理,于是也学习朱夫子“格物”。少年王阳明就开始不停“格物”。今天“格”石头,明天'格'鱼,后天“格”蚂蚁。

就这样格來格去,一直也没弄明白,事物本质,直到有一天,他在自己家“格”竹子,就在亭子前静坐几天几夜,然后病倒啦,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他突然发现,朱夫子的道路也许有问题!这就是'守仁格竹”典故由来。

他开始明白,静坐是得不到真理的,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实践得不到真智慧,于是他开始名山大川之旅,到处巡游实践和不同人交谈,了解真实的人心。

途中有个故事很有意思:王阳明巡游各地,来到一个寺庙,和寺庙里面最有道行的和尚辩论佛法,这是他迷途中的一次尝试,想在佛法中找寻圣人之道,辩论来辩论去,有道高僧第二天居然离开寺庙回家啦。

原因不过是他说的一句话,你想家吗?你想娘吗?这话一举击中高僧内心,那就是思念,那才是和尚真实的初心。

从此,王阳明开始明白,掌握人心的道理才是所谓圣人之道,而不是掌握事物的道理,而人心规律和事物规律结合是二种道路,合一才是真理。

直到多年后在贵阳龙场,饱经磨难的王阳明终于想明白心学的本质,这就是“龙场悟道”。

他想明白的是什么?

就是“格物致知,致良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知行合一”先格物后致知,在回到本心的良知,才是内心完满。按照他话来说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以上就是我对于心学理解,和对“格物致知,致良知”还有“知行合一”理解,关键点,实践和良知回归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