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隶书用笔方劲拙硬,因师承郑簠还是取法汉碑?

 泊木沐 2022-07-22 发布于辽宁

导语:金农,扬州八怪之首。天性散淡,传世作品数量虽少,但画和书法令人耳目一新,有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自己的符号。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久居扬州。在扬州八怪之中,虽不及好友郑板桥有名,但他以首创“漆书”领袖八怪。

《隶书水乐洞小诗横披》

清人李在铣评金农隶书云:“笔笔从汉隶中出,意味深长,耐人寻绎。”

可见金农隶书笔法之纯粹,深得“汉碑”之精髓,正是“金石”的滋养使得金农的隶书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之上。

《王彪之井赋》局部

01师承何焯与郑簠

清代以前学习隶书推崇师法名家碑刻,金农正是由“帖学”转向“碑学”的关键人物,他的“隶书”点画苍茫而沉着,为清代书坛留下浓密重彩的一笔。

金农30岁左右开始学习隶书,他的农老师何焯有大量的金石碑版收藏,藏书数万卷。金农其影响,对金石有着浓郁的兴趣,并在目睹老师治学过程中心生向往。在何焯的教导之下,金农将审美取向奠定在碑学一派,虽风格还不够鲜明,但也有意无意进行了碑帖结合。

《范石湖诗轴》局部

39岁左右受泽州陈壮履之邀,由扬州开始作山西北游之行,来到扬州之后,金农发现时人多学隶书。

郑簠的师法与传统相悖,他另辟蹊径师法无名汉碑。郑簠的隶书点画多变化且主次轻重分明,结构端庄大方,蕴含汉隶的“古拙”之趣,字距疏朗,行距紧密。

《范石湖诗轴》局部

金农学习郑簠以草法入隶的方式,行云流水,结体左舒右展,随势作字,古拙生动。如《范石湖诗轴》,“雨”“两”的长横灵动而多姿。沉著而飞舞。圆头起笔而飘逸出,蕴有草意却不轻浮。横画较轻,竖画较重,对比鲜明。

“蓬”的走之底笔画连带却无拘无束,“说”的言字旁与郑簋的言字旁书写颇为神似。“来”、“浑”的结字方式与郑簠如出一辙。“朱”“湾”撇画的书写和“汲”“火”捺画的书写大胆夸张,却是性情所发。带有篆书结字特征的“来”字则增添了古拙趣味。

44岁时,金农北游南归时曾说:“满山荆棘较花多”。可见泽州之行,金农定是经历了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正所谓艺术正来源于生活,金农对艺术的理解自然更进一步更加成熟。

如果将此时所书的《王融传》,与上一阶段的《范石湖诗轴》相比,就会发现他的用笔更为成熟、稳重。如:“年”、“何”的波画的书写用笔沉稳,不再肆意出锋。“沈”三点水的书写也较之前“江”的书写,更为敦厚、沉著。

《王融传》局部

结体上,略扁且重心偏左,如“遇”同“蓬”对比鲜明。而“蟠”和“融”均为左右结构的字,“辐”的处理是左右均等,“融”字则是明显的重心偏左。

章法上也是大相径庭,《范石湖诗轴》行距较窄,不拘小节,随字布局。《王融传》则行距较宽很是疏朗,布局工整。

《王融传》局部

若是说金农书写《范石湖诗轴》时追求形似郑簠书法,那么在北国所见所闻,定是让金农重新对隶书进行审视。

02取法华山、乙瑛碑

北游经历使金农的隶书较之前相比更为成熟,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学习时人隶书的弊端,只有师法“汉碑”,才能更得汉隶之精髓。

汉碑有多种,但是金农认为“华山片石是吾师”可见《华山碑》对金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期 临《华山碑》 局部

金农因为喜爱《华山碑》,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研习,无论是“收藏”还是“双钩”亦或是“临写”“书写”《华山碑》,均可见金农对《华山碑》用心之深,《华山碑》更是金农的挚爱,所以金农才会毕生师法《华山碑》。

金农早期临《华山碑》,遵守汉隶笔法,中锋用笔,结体平稳,墨色浓润,整体显得温润敦厚。用笔上严守汉碑笔法,“实临”为主追求形似,靠近原碑风貌。

成熟期 临《华山碑》 局部

成熟时期的临大字《华山碑》则写不再忠于《华山碑》原字亦步亦趋,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笔画方正,棱角分明,横画粗重,竖画纤细,墨色乌黑光亮。

这件临摹《华山碑》尺幅巨大,气势逼人。既有金农早期隶书的面貌,又杂糅“倒薤”、“飞白”笔法。一方面保留了《华山碑》的古朴浑厚,另一方面又加入自己的理解,书写过程中有着灵动的趣味而富有神采。

临《乙瑛碑》 局部

此外,金农对《乙瑛碑》也颇有研究,不仅将《乙瑛碑》方正沉厚的特点进行吸收还将《乙瑛碑》骨肉匀适的质朴韵味运用自如。

他的实临《乙瑛碑》中,“百”“石”横画均为圆头起笔,折笔的书写刚劲有力,十分果断,结体则是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临《乙瑛碑》 局部

“四”字虽略显方硬、刚健,正是取《乙瑛碑》之精髓,“工稳”而不呆板。“主”字先以两笔较粗的短横进行铺垫,旨在强调波画的书写,将《乙瑛碑》一波三折的“弧度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事”字虽然横画较多,但谋篇布局很是讲究,紧密排列的同时还左右舒展。“即”临摹得十分精准,与原碑颇为相似,此外还兼备婉转柔和之美,章法虽与原碑略有不同,但是作品的整体气息依然可知师法《乙瑛碑》。

临《乙瑛碑》 局部

结语:

如果说郑簠等人拉开了清代隶书师法“汉碑”风气的帷幕,那么,金农就是开启“师碑”的领路人。他不但提出了“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还以隶书取法汉碑。“笔笔从汉隶出”的说法正是深入“汉碑”吸收的领才能为我所用的过程。

正如郑板桥评金农书法云“不论学骨髓,谁得学其皮。”金农正是强调“汉碑”中“神骨”,而不在乎外在的“形似”,继而广泛师法“汉碑”吸收百家所长,终成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