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228孟子:论辩的顶级高手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孟子的论辩艺术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分析
《孟子》一书是战国思想家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这部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和德治主张。
初读可知,这篇文章是阐述孟子的德治主张的。
文章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下面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开篇即是齐宣王的提问:“先生听说过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的事吗?”
孟子当然听说过,但是他反对霸道,提倡王道。所以,他立即转移了话题。听听孟子是怎么说的吧:
“这种事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没有谈论,因此后世就没有流传了,我从哪里听说呢?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讲,我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一句话,就将齐宣王的“霸道”话题巧妙地转换到自己主张的“王道”上来了。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是取得了谈话的主动权,已经牵住齐宣王的鼻子。孟子反客为主,一把扭转了方向盘,真是个对话高手啊!
果然,齐宣王问了:“君王要有怎样的'德’,才能行王道一统天下呢?”
孟子的答案很简单,就十来个字:“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确实也是,对于这类头脑简单、行动粗暴的人,你一开始就把话题讲得太复杂,基本上话就谈不下去了。孟子深谙谈话的循循善诱之道呀。
“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就没有人能抵御他了。”想必齐宣王听到这话的第一感觉是怀疑的,毕竟在他心中一直只有“役民”而霸于诸侯,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保民”的,但听孟子这样一说,似乎又有所期待,于是问: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针对齐宣王的疑问,孟子肯定他能做到之后,在齐宣王的追问下,不紧不慢地将话题岔开,借“以羊易牛”的故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体现了“仁术”,只不过是“见牛未见羊”而已。
高帽子一戴,齐宣王的兴致就被孟子提起来了,急切地问“先生一席话,使我豁然开朗呀,请先生说得具体一点吧,寡人愿闻其详
孟子又宕开话题,卖了一个关子:“有人说,他的力气能举起百钧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瞅见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却看不见整车的柴火,大王认可吗?”
齐宣王的回答当然在孟子的意料之中。接下来,孟子说出了这次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推论:
“如今大王能对禽兽开恩却不能体恤民众,就好像是能举百钧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的人,您的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您不愿意做,不是没有能力做啊!
齐宣王没想到孟子会这样推理,追问道:“先生,不肯做与不能做在表现上有什么分别吗?”
孟子又说出了两组形象的比喻:“大王如果让一个人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这叫'不能做’;但是,如果让一个人对长者弯腰行礼,他说'我做不到’,这其实是不肯做,而非'不能做’。”
孟子的这步棋实在高明,一下把齐宣王圈在“不为”和“不能”之间,暗示他已经陷入可以推恩却不愿推恩的“不义”之中。
齐宣王似乎明白了孟子话中有话,开始思考如何应对。
这时孟子说出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可掌。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推不上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王要三思啊!”
齐宣王似乎已经认识到自己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了,开始沉默。
这时孟子来了一句有千钧之力的发问:
“难道大王的快乐就在于发动战争,危害将士,结怨于诸侯吗?
齐宣王当即否认说:“非也,非也。我的快乐哪里是这种呢?我只是想用这种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何等精明,一看时机已到,马上问道:“大王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能说来听听吗?”
齐宣王显然不会承认他的“大欲”就是行霸道,于是“笑而不言”。
但孟子是何等人呀?马上开始相逼:“大王是觉得美食不够享用呢?还是华美的衣服不够多呢?还是后宫的美女不够看呢?还是音乐歌舞不好呢?还是左右宠臣不好使呢?”
被孟子这样一怼,齐宣王只好唯唯诺诺地说:“先生,您说错了,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见时机成熟,马上接话道:“那么大王的心思我知道了,您是想开疆拓土,使秦、楚这类国家来朝见,统治中原,安抚四夷吧?可是,照您现在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呀!”
齐宣王开始害怕了,问:“我的问题有先生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不客气地说了一番令齐宣王后背可能冒冷汗的话:“大王这样做比缘木求鱼还要糟糕,简直无异于饮鸩止渴,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齐宣王终于紧张起来,主动追问起来:“个中道理先生能说与我听听吗?”
孟子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又以譬喻设问:“大国不是喜欢武力吗?那么邹国如果向楚国发起进攻,大王以为谁会赢呢?
这一问,又一次击中了齐宣王的要害。这下,齐宣王是真正明白了,他行霸道的结果“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看来,“发政施仁”才是唯一的出路。
至此,他彻底被孟子说服了,主动承认自己“惛,不能进于是矣”,诚心诚意地向孟子请教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至此,孟子才和盘托出自己的治国举措,也正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一要给老百姓置足够的产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并且驱使他们做好事。
二要慎重地兴办学校教育,推行礼仪教化,让老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遵循长幼之礼。
如此,就能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护,甚至天下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到齐国来向您诉说。做到了这样,就一定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地统一天下。

纵观《齐桓晋文之事》,可以知道,《孟子》的论辩艺术极其高超。他先是反客为主,转换话题,接下来步步为营,不断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在论辩的思路方面,先正面肯定,后反面否定,最后在齐宣王的请求下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极强的思辨性。而且,整个谈话过程,孟子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避免讲空洞抽象的大道理,使得说理既充分有力,又形象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