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保订单,新能源车企都玩出了什么套路?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2-07-22 发布于上海

是不是觉得现在买一台热门新能源车,能尽早提车就是最大的优惠了?为什么买一台新能源车,不管紧不紧俏,都非得等上一阵?下半年新能源产能爆发,热销车不再供不应求,买车是不是就能砍价了?今天这期节目,就和你聊聊新能源厂家玩的那些套路。所有的套路,都直指两个字:订单。


传统车企用经销商模式卖车的时候,做的是批发管理。车子批给经销商之后,经销商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车卖出去。所以车子有没有终端优惠,几乎就是取决于经销商的库存深度。

但是卖新能源车,很多厂家会选择直营,批发管理就变成了零售管理。车企直面消费者,没有了厂家库存的蓄水池,自产自销的风险压在了自己身上,而维持生产和销售闭环的,就是订单量。

订单量是直营模式的生死线,订单储备的节奏是生产节奏的准则。

车企如果搞了直营,很多东西就被摆在了台面上,销售策略也比经销商模式透明得多。而核心目的就一个:确保新订单能够源源不断、稳定地流入。

打个比方,一家新能源车企这个月接到了1.5万张新订单,交付了1万单,那就有了5,000张的订单储备量。下个月如果又补充了1.2万张新订单,还是交付1万单,那么订单储备量就变成了7,000张,如此周而复始。

所有的销售策略,都是为了让这个订单储备量能维持下去。一旦新订单量不及预期,就意味着要开始消耗储备的订单。在没有经销商做缓冲带的情况下,资金链可能会断,供应会不稳,生产节奏也会被打乱,再想恢复常态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只要察觉到订单量出现危险的信号,新能源车企们一定毫不犹豫用各种方式保订单。

最直接的方式,肯定就是降价。不过除了特斯拉之外,多数搞直营的车企对降价很敏感,他们更愿意用尾款减免、赠送软件和充电权益、赠送等值积分等方式进行变相优惠。只要这些措施搞起来,就说明车企的订单量需要补货了。

第二种方式,就是开拓新渠道。比如和网约车、租赁车公司签一个采购大单,然后分若干个月交付;比如在更多的城市铺设门店,触达更多用户。李想曾表示一个城市有没有理想门店,市场占有率会相差8倍,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加内容投放,尤其是在热门社交平台的曝光。这种通常不是效果广告,只是为了用流量换关注、换进店量,是一种偏早期、长期的订单储备方式。

当然,如果车企不做直营,还是用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卖新能源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燃油车还混在一起卖时,那大概率这款电动车的终端优惠幅度,会比燃油车都要大得多。合资车企里卖电动车最努力的南北大众,从一开始精选经销商搞代理制卖ID系列,到放开让所有门店都卖,再到代理制举步维艰,经销商偷偷降价促销,其实都是被销量压力逼出来的。然而,更多合资车企中油改电的电动车,去市场上打听一下就知道,优惠都挺诱人的。

所以,当车企必须要走出批发模式,直面消费者开始搞零售模式时,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也将开始一场大变革。以前车企卖不动车,只要给车企做库存,通常都能解决。但现在,当所有的销售策略没办法藏着掖着时,对车企卖车是一场完全不同的考验。

今天看到的所谓保订单的“套路”,都只是汽车销售模式变革过程中,车企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时代变了,玩法也不一样了,但是最先进的渠道,永远应该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用户体验最好,永远应该是厂家、渠道商、用户的“三赢”。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