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合芎黄丸应用于因瘀血所致的头痛等 杜钊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济南市中人民医院 邮编250001)。 主治 血管性头痛、子宫肌瘤等。 处方 桂枝10克,茯苓10克,芍药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大黄10克。 用法 水煎服。如头顶痛加蘖本、细辛;眉棱或前额痛加蔓荆子、白芷;两则颞颥痛加柴胡;枕项痛加葛根、羌活;吐粘沫加吴茱萸;痰湿加半夏、胆南星、白术、天麻,胸背痛加桔梗、枳壳、五灵脂、生蒲黄;左胁痛加柴胡、枳壳、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右胁痛加青皮、陈皮、香附、乌药;大便干结重用大黄,加玄明粉、郁李仁;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猪苓、木通等;腰膝痛加独活、寄生、杜仲、续断、牛膝等;气虚加白术、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久痛不已,局部如有虫行蚁爬,流水样感觉加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等。 疗效 刘x,女,39岁,于1988年5月22日求诊。自述10年前,正值盛夏分娩,臀部生褥疮感染,高烧昏迷不醒,送至某医院以全身物理性降温,数日后热退神清,随即感头痛至今。每月经来潮前或嗅到异味,特别是烟与油墨,不出数分钟即发头痛。先自枕顶,继之颞颥、巅顶乃至全头疼痛,呈钝痛、跳痛,逐渐加重,甚如钻凿样,恶心呕吐,心烦喜静,畏光闭目,面部潮红,大便数日一行,干结羊粪。经服麦角安、咖啡因、扑尔敏,肌注受茂尔而缓解。少则数周1发,多则每周2、3发。电脑图及CT拍片均未见异常,经某医院诊为 血管性头痛。舌红苔薄白滑,舌边及唇部均有暗紫色斑块,脉沉细。月经前后无定期,经前腹痛,量少色暗红,有血块。证属寒凝血滞,阴寒上逆。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佐以降逆止呕。拟桂枝茯苓丸合芎黄丸(方中大黄先煎)加吴茱萸5克,生姜5片,大枣5枚劈开,水煎400ml,早晚食后温服。3剂后呕吐止,头痛大减,月经始来,量少有块色暗红,小腹冷痛,随加当归10克,炮姜6克,益母草15克,煎服法同前。3剂,经净而头痛瘥。数日后,又因情志遂,头痛复发,但与前次较痛势差,未见呕吐,随以原方加葛根15克,柴胡10克,细辛5克,香附15克,6剂而其证续减。思其患者血为寒凝,痹阻脉络,瘀之不去,痼疾难瘥。遵《内经》“有故无殒”之旨,改用丸药缓而磨之、消之。以上方加全蝎10克,蜈蚣3条,穿山甲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早晚各1次,黄酒送下,先后服3个月余,其间小有发作,均施以原方加味,数剂而瘥。随访3年,或月经将来,或心情不畅时,头部略有不适,瞬间即过。 按语 桂枝配芍药,通肝阳肝阴,以调和营卫;茯苓配丹皮,助心气运心血,以渗湿和中,清血热而凉肝,四味相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以调其寒热,和其阴阳,扶其正气;更以桃仁破恶血,清 癖;大黄通腑泻热导滞,调血脉,下瘀血(先煎扬其入血通瘀)。妙在川芎一味,借其善行走窜,以行血中之气,统领诸药直抵病所。诸药相合,寒热并用,刚柔相济,活血而不燥,通腑而不猛,祛瘀而不伤正,共奏活血化瘀,消 破结,通络止痛之功。 使用本方的依据 瘀证其主要成因不外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跌仆损伤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使用本方时必须具有以下指征 ①有瘀血症可据。②疼痛性质固定不移,呈跳痛、钝痛、钻凿样痛。③舌质暗紫,或有点、条状瘀血斑;或唇暗红,或有瘀血斑;舌底静脉曲张而暗红或青紫。①腹部按之软,但腹动脉按之抵抗感强而疼痛。⑤脉沉、弦、涩。⑥有明确的外伤史。⑦CT、B超、X线探查可见有形之症。以上指征但见2、3用之每获良效,这是笔者的多年体会。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