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朱老师|寓言怎么教:概览朱老师几则寓言教学设计

 语墨绮兮 2022-07-23

寓言,简而言之,是寄托道理的故事。寓言通常把隐晦的道理暗藏其中,多用隐喻,因此,寓言中的情节、人物等都是某种道德比喻的符号化表达。对于这一类文体的教学,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理”的延伸,导致道德渗透的意味比较刻意,学生的期待值降低,思维固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如何利用文本本身,既能让学生理解寓意,又能帮助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思维提升呢?看朱老师目前更新的几篇寓言教学,可窥晓一二。

1. 朗读

读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不管是小古文还是普通文本,读的步骤不可忽视。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再读,了解内容,梳理信息;分角色朗读,品读人物性格或者对不同事物的态度;回读,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2. 讲述

讲述,包括讲述故事、讲述道理。三下寓言单元几篇课文以各种形式安排了讲故事的练习,这是为本单元的写话做铺垫,也是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

在朱老师的几篇设计中,几次讲故事训练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训练难度。《守株待兔》用“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一问让学生讲故事,因为是小古文,直接将文言转化为现代文即可,所以讲述得比较简单,道理也呼之欲出。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朱老师安排了两次讲述道理,两个课时各有一次,但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想法,思维深化了。讲述故事安排在了第二课时的最后环节,并且是以比较精炼的方式进行的。我猜测是因为本课对话较多,详细讲述不如简单精炼的讲述易于明白。

而在《鹿角和鹿腿》一课中,朱老师把讲故事作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鹿遇到的情境及心情梳理出情节线,而后根据板书详细讲述,到最后脱离板书复述。这样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局部到整体,从提取概括关键信息到构建脑海思维地图,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这一课的道理讲述成为链接一二课时的桥梁,第一课时的最后说,第二课时的开头回顾,在讲故事之后得以深化。教学从一而终,形成一个环。

3. 对比

朱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擅长用对比,这也是寓言教学的精髓所在。

(1)横向对比

在几篇寓言教学中,朱老师的教学环节都安排了横向对比。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安排《南辕北辙》进行对比,(这个板块没有在朱老师的公号中呈现,但是我猜测是有的)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与《守株待兔》《北风和太阳》对比,在教学《鹿角和鹿腿》时与《陶罐和铁罐》对比。几次横向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几则寓言故事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得以训练。

(2)纵向对比

纵向对比可以理解为寓言故事内容、情节、角色的对比。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对比农夫第一次侥幸得兔与以后不再得兔的想法和结局;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对比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对对方的称呼、自身特点、多年后的结局;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对比鹿对角和腿的前后态度、狮口逃生的心情。当然,还有与自己生活的对比。

教学中的对比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学习了神态、语言、心理描写,还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理”,更训练了学生对比思辨的能力。

朱老师在教学完《陶罐与铁罐》一课后说,他是用文学的方式在教寓言。文学教学目的在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所触发,揭示人们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寓言教学同样是有启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