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宁静的心,顺应生命的旅程 ![]() 🎵 聆听即静心
![]() 禅师(三不叟):学佛应该很努力地服务社会吗?佛陀在世时,他的僧团有去服务社会吗? 学人:没有。他们最大的服务是作为人家的福田及言传身教,因为别人看到他们与世俗人不同的行持。 禅师:提婆达多另立僧团的时候,从外相看来,他们的要求比别人更苛刻:终生树下坐,任何有盐的东西不吃,等等。你们怎么看? 他提倡的戒律比释迦牟尼佛僧团所奉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表相上做得更'好'。请问世间人看的出来对错吗? 学人:那不就太过头了...…佛陀弟子利益社会是做了人家的福田,他们正确的行为影响别人。 禅师:真正的利益世间,是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真我。只要你安住在觉性,你对世界的利益比你东奔西跑做尽善事,不知道要大多少。 真正的利益实际上是你安住觉性。在那个时候,整个法界如是地开显。所以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们所在的地方,风调雨顺,人们不大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但是却感觉到社会上没有戾气,风调雨顺,人们的心都很宁静很祥和。 他们对社会的利益不像现在经常看到的这些:到处去办医院,到处去办慈善,去救灾......完全不是这样。 他们真正对世界的利益所在并不是作为世人的福田。当然,他们是众生的福田,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做众生的福田而存在。他们是为了唤醒众生回到心的本源,是为此而存在,真正的利益也在于此。 学人:如果有些人的根性,很喜欢造作,有没有可能通过造作利益别人,使他的自我愈来愈缩小,他的福报增加,走向不造作? 禅师:福报增加是有可能,但自我缩小走向不造作大概很难,这是习气问题。因为随着福报的增加,自我会变成更精细、更精微、更隐密、更难消除。 实际上,修行是永远杀死不了自我的。修行只能使自我变得更精细、更精微。 学人:所以通过造作达到不造作,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禅师:不是几乎,而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因为蒸沙不可成饭。除非你认识真理,认识到真性,回归本源。 佛陀在教法里谈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修行,这些都是为了给你做准备工作。让你通过这些修行积累善业福报,使你有机会接近有智慧的人。 以前在解释《金刚经》的时候,详细讨论过六度的关系,五度为盲,六度为眼。前五度都是共外道,共世间的,严格来讲都是世间法,是没有办法真的导引你解脱的,但可以为智慧准备资粮。 学人:所以最后还是通过不造作。 禅师:不是不造作,而是要通过智慧。不造作只是因为了解了虚空不属造作,你从而不造作。如果你在练习不造作,这个练习本身就是造作。造作是不可能达到不造作的。它没有办法被练习。 就像真正的禅定,不是修出来的。真正的禅定是当你把心的躁动、盲乱、识心的自以为是拿掉以后,它本有宁静的展露。 禅定不属修。如果硬要把心定在那里,只是小孩子的一种游戏罢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