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看刘向的一统思想(韩文涛)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第29卷第5期 (201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刘向处理《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时,呈现出剪裁重组、故意捏合、暗藏褒贬等特点,这体现了他强烈的一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和刘向的出身、学养、性格以及所处的时局密不可分。

关键词:《战国策》;合纵;连横;刘向;一统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5-0046-03

西汉末,刘向将记载着战国纵横家事迹的《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合编,定名为《战国策》。学界目前从史学、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角度对《战国策》有很全面的研究,如武振玉博士统计发现,先秦传世文献“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而在《战国策》中分别出现了25例和30例,呈现“二者持平”139的状况,又结合两者在其他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先秦时期“赏”与“赐”的异同。但是,关于《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的特点,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刘向的一统思想,则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以求就正于方家。

开始讨论之前,需要大致梳理一下《战国策》的版本流传情况:

刘向编订《战国策》以后,东汉高诱为其作注。至北宋时,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巩作了校补。南宋姚宏称赞曰:“旧本有未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南丰所校,乃今所行。”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个版本:姚宏“萃诸本,校定离次之,”[2]1363可以称为复原续注本;同时期的鲍彪,打乱旧有章节安排,分国记载,以王系事,可以称作重订次序本。由于姚本“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2]1354,所以章节次序和内容注释等方面,更接近刘向原貌,今本即以之为底本。不过,虽然屡经大家校读,但是《战国策》中仍有很多地方存在讹误,如牟华林博士就认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战国策》选文中,个别词语的解释不甚妥帖,或者已有的解释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3]71,并发专文予以国正。而现行各版本中,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何建章先生的《战国策注释》为佳。虽然高明先生从“不明通假而误、不明语法而误、误解古注而误、不明词语的特殊义项而误等几个方面”[4]67,分析了其多处训诂失误,但该书参考相关书籍一百多种,总结前人的整理成果,全面而详细,是研究者值得信赖的注释本之一。

过常宝先生指出,春秋时期,“礼”虽然仍是“最高价值标准,而判断是否合礼的根据却是'德’了”[5]32。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渐渐丧失了强制约束力,刘长江教授将此描述为:“'礼’的法律效力逐渐消退,变成了仅靠人的信念和自觉来维系的道德规范体系。”[6181而到了战国时期,“道”、“德”、“礼”等观念,更是被大多数人彻底废置,不仅西周初年的“盛世王道”遥不可及,就连“春秋五霸”也相继落幕,整个社会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毫无秩序可言:“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立。”[7]31而此时的“战国七雄”若想求存图强,对内方面,就必须变法革新,依靠军耕,最大限度扩充实力,其指导思想记载在法家著作《商君书》和《韩非子》等书中;对外方面,就必须展开外交手腕,或攻伐,或联盟,或标榜信义,或背信弃义,一切都只是为了本国能争取到更高的国际地位。而外交层面,摆在各个诸侯国面前的,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解决方案:合纵与连横。倡导这两个方案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这二人以合纵、连横游说各国君王,是《战国策》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

大致梳理清楚基本线索之后,笔者将从两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论述,即刘向安排《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时的特点,以及他之所以会具有强烈一统思想的现实原因。

一、《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的特点

相对来说,刘向是更倾向于连横的。因此,他编订此处章节时,体现出三个独具匠心的特点:

(一)裁剪重组

查询《战国策注释》书后所附的于鬯《战国策年表》可知:苏秦公元前338年以连横说秦失败,前334年以合纵说燕、赵,前333年说齐、楚、韩、魏,前319年死于齐;张仪公元前318年始说秦,前317年以连横说魏,前311年说齐、楚、燕、韩、赵。刘向将此描述为:“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7]331可见,刘向十分清楚,苏秦、张仪游说七国,并不是同步进行,而是有很大时间间隔的。其中燕、赵二国长达23年,最短的魏也间隔了16年之久。但他却在《战国策》中将合纵、连横的章节紧密安排在一起,前有苏秦合纵,后必有张仪连横破之。在齐、楚、韩、魏四策中,两人紧紧相连;在秦、赵、燕三策中,两人仅相隔一至四章。这虽受到了“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7]331的影响,但明显经过了刘向的剪裁和重组。

(二)故意捏合

苏秦出场时,刘向多点明了被游说之王的谥号,如齐宣王、楚威王、燕文侯等等。而张仪出场时,被游说之王的谥号则被一律抹掉,仅以国别加上“王”字,如齐王、楚王、燕王等等。刘向如此处理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误认为,苏、张二人继踵而来,游说的是同一王。但查询鲍本篇目次序,证以各家注释,即可明知二人游说的王,多不是同一人。可见,刘向此举,明显带有故意捏合、有意混淆的倾向。

(三)暗藏褒贬

历史上,苏秦和张仪的游说,无疑都是成功的。但刘向在苏秦之后,马上安排张仪出场,本身就是对前者的一种否定。且不说在文采、逻辑方面,苏秦落了下风,单就游说成功后诸侯王的反应而论,也是张仪更胜一筹。苏秦多只得到了口头承诺,如齐宣王“敬奉社稷以从”[2]927,楚威王“谨奉社稷以从,”[2]509等等。而面对张仪,诸侯王则多有实际行动,如韩王“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2]974。燕王“献常山之尾五城”[2]1095。很明显,一则虚意敷衍,一则诚心实意,这明显寄予了刘向对二人的褒贬。

在刘向的有意安排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策士,前后相继地在战国七雄的宫殿里展开了交锋。这也是势不两立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碰撞:“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2]508亦即合纵则保持割据,连横则天下统一。“合纵”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暂保无虞,但终究难以长久。因此提倡“连横”的张仪一出场,看似坚不可摧的反秦联盟,就瞬间土崩瓦解。苏秦此前的说辞越铺排、构想越宏伟,诸侯王的言辞越激烈、表态越坚决,此刻就越显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由连横而统一的路线,符合历史大势,也在刘向有意制造的强烈对比中,显得更加势不可挡。

二、刘向一统思想的现实原因

刘向之所以会如此安排《战国策》合纵、连横的章节,是因为他具有一统思想。而他这种思想之所以会如此强烈,是由于三种深刻的现实原因:

(一)盛世余波

王长华先生指出,正是因为大量的“非史笔描写的存在,《史记》才得以产生高出于此前和此后一切正统史书之上的文学效果”[8]45。但班固对《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9]2738的评价,也已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研读《史记》所载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幻,可知“天下苦秦久矣”[10]a50。陈胜吴广举事之后,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覆秦灭项,开创了繁荣稳定而持久统一的大汉王朝。其后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强大的国力和极度的繁荣使“大一统”的概念从国土统一和政治统一开始,蔓延到经济、文化、艺术、思想等各个领域。这种一统思想,是对战国乱世的反思和变革,对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至深至巨的影响。刘向处于西汉晚期,去盛世不远,受时代思潮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二)出身和学养

楚元王刘交为高祖同父少弟,交生富、富生辟疆、辟疆生德、德生更生,更生于汉成帝时改名为向,刘向即为刘交的玄孙。刘向所属的楚元王这一枝宗亲,一直倍受尊崇。“文帝尊崇元王,子生,爵比皇子。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9]1923武帝曾称赞其父刘德为“千里驹”,“大将军(霍)光欲以女妻之”[9]1927。虽然传至刘向,与当朝天子的血缘关系略微疏远,但他还是很看重自己刘氏宗室的身份。其《高祖颂》曰:“汉家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7]35将出身平民的汉代皇室,追溯到上古的尧帝,足见他崇祖尊汉意识的强烈。但因为自祖父辟疆时就没有了封国,所以刘向不会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一样割裂天下,谋反独立。因此,为国为己,他都要反对诸侯割据,呼吁天下统一。

刘向早年治《易》,后受《春秋谷梁传》,“讲论《五经》于石渠”[9]1929。其父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9]1927,对他有很大影响。他“通达能属文辞”[9]1923,对历史也非常熟谙,往往在进谏时征古论今,将其本传略加翻检,自可明知。可以说,刘向学贯儒道,兼通文史。正因学养如此深厚,他才对治乱兴废有着理性的认识,天下一统是其必然的选择。

(三)性格和时局

刘向多次进谏,言辞痛切,如“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9]1932-1933。“馋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9]1943足可见其感情至诚,忠精为国,这在太平盛世会让他大有作为,但在动荡的时局中,必然会使他频繁遭受挫折。因此,天子虽然屡屡被感动,但一直没能将他的计划付诸实践。

刘向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前6年,这正是“昭宣中兴”的后期,西汉王朝趋于衰落的阶段。当时汉室不振,社会危机四伏,相比土地兼并、吏治腐败、农民暴动来说,直接威胁西汉皇室统治,危害刘氏集团利益的,是外戚专权。班固概括为“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9]3382。刘向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曾多次向天子进言:“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禄去公室,权在外家,非所以强汉宗,卑私门,保守社稷,安固后嗣也。”[9]1966即使因此多次入狱,甚至被废为庶人十数年,他仍旧不改初衷。刘向曾表露心迹曰:“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9]1958可见,刘向要求抑制外戚,虽然以维护刘氏统治为直接目的,但也体现了他天下一统的思想。而刘向生前预见到的隐患,终于在他死后不久应验: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是为新朝。

综上所述,刘向的出身、学养、性格以及所处的时局,导致他具有了强烈的天下一统思想,而这种思想使他编订《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时,呈现出裁剪重组、故意捏合、暗藏褒贬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武振玉.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J].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牟华林.王力《古代汉语·战国策》注释补正[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高明.《战国策注释》训诂失误举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过常宝.《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J].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J].四川文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王长华.《史记》传记非史笔描写及其文学效应[J].文艺理论研究,1992(3).

[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