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

 新用户92773719 2022-07-23 发布于江西

《长征轶事》系列节目之七            此稿画面已传回,内容略有变动,请再审

为了孩子

记者:田颖  钟东林 何明星  刘彬

记者:革命为了什么?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千秋万代得以传承;革命为了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幸福和谐地生活。今天,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就是长征路上一个弱小生命诞生的故事。这条小生命的降临却和红军中的一个大人物相关。

解说:这幢位于江西宁都县城的西式建筑是耶稣堂,是“宁都起义”的所在地。19311214日,被派到江西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多人,就在这里宣布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五军团。

龚远生(宁都起义纪念馆馆长):这支部队加入红军以后,整个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原来的三万多激增到五万多人,枪支、弹药,包括军事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在两次反围剿战斗中,像打赣州,打绥口,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支部队的起义领导人(从画面中分别叠出两位起义领导人的照片,并在照片底部打上名字,照片附在节目后面,戴眼镜的为赵博生,不戴眼镜的为董振堂)赵博生、董振棠、季振同,黄中岳,你像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的前夕的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的牺牲了。董振棠是通过赵博生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长征路上,这个红五军团整个是担任中央红军长征的垫后工作。那么谢觉哉(如需要谢觉哉照片,也附在节目后面了,在董振棠的后面)就曾经称这支部队为铁流后卫,这支部队长征一直到达了甘肃的高台,被国民党的两马部队就是数倍于我军的部队所包围,董振棠在这次战斗中打得非常的惨烈,董振棠也被国民党两马部队非常残酷地施行五马分尸,并把头颅割下来送到南京,所以毛泽东同志称赵博生和董振棠都是最坚决的革命同志。

解说:采访中,我们从龚远生馆长那里了解到他的父亲就是五军团的一名战士。

龚有礼(95岁老红军) 我是九军团吗,九军团以后到五军团,九军团跟五军团掩护部队,阻击国民党的追兵,追兵那个时候前面追,前面堵,后面追,天上空中,左边插,右边插,空中飞机,到哪个省,哪个省都有国民党的,就这样子打着。我们阻击他,掩护了主席前进,(闪白)掩护部队前进。

记者:红军长征中,由于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战争,曾经作过三条似乎不近人情的规定,那就是长征途中,不准谈恋爱,不准结婚,不准生孩子,简称“三不准”。但是,凡事总有例外。

解说:(音乐)老红军钟月林告诉我们,长征路上的女红军真难哪,她们不仅和男人一样,要用双脚量完万里征程,她们还要克服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钟月林(92岁老红军):长征路上,所有的女人不来例假,都路上走路啊,没有来例假的。(闪白)苦,确实是很苦,你说整个路上,我们最想什么呢?(睡觉)。有时候累得不行,困得不行,总是想有个地方能够休息一下,所以我路上最希望的是这个,睁着眼睛也睁不开,脚也不会迈步了,困得就不行,就是想呢(睡觉),有时候走着走着走着,自己站着就睡着了。(此处和下面的解说画面叠画)

解说:钟月林说,在长征路上一共有五个人生过孩子。在那种情况下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没有一个不受罪。最难忘的是,长征前任闽粤省省委书记(保卫局局长邓发的夫人)陈慧清。她说,记得在贵州的白苗地区,中央纵队一早起来行军,走到八点多,敌机来了,在天上盘旋,敌人的追兵也紧紧地跟在屁股后头,情况非常紧急,偏偏在这个时候,躺在担架上的陈慧清喊肚子痛,眼看就要生了。董必武、侯政、医生孙仪之,还有两个抬担架的民夫,只好停了下来,在路边的一间破房子里,等待分娩。(此处以后的解说,可供选择一组破房子的画面[或破房子和战斗的画面叠画,起到若引若现的效果,背景声不能忽视]附在了节目的后面,但要配上激烈战斗和飞机轰炸的效果声)

真着急呀,敌机在头上飞,敌兵在后面追,枪声都听得清了,孩子就是生不下来。董老只好派人去告诉五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董振堂很干脆:“你们不要急,产妇慢慢生吧,我们顶着敌人。”他命令团长吴克华率领一团战士,展开勇猛的阻击战。

记者:过了两个多钟头,都快11点了,破房子里传来了一声婴啼,战地上盛开了一朵小花。然而婴儿却带不走,医生孙仪之用一块白布和棉花包裹好婴儿,连同董老写好的一张条子,十块银元,留在了屋子里,真是生不逢时呀!

解说:打阻击的队伍一直顶到下午才撤下来。当一个指挥员知道一团人打阻击,只是为了生孩子,就骂了起来“为了一个孩子,牺牲多少战士,太不值得了!”

董振堂发了脾气,严肃地说:“什么算值得!我们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

记者:是的,共产党的宗旨,革命者的流血牺牲,都是为了明天,为了希望,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虽然,在革命的过程中,革命者自己往往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可他们却保护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们。

解说:为了扑灭这星星之火,敌人集中了是红军游击队50倍的兵力,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包围、封锁和清剿。粤军头目余汉谋狂妄地向报界夸下海口“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游击队”。疯狂叫嚣“这一次清剿,不把共匪打死,也要把他们烧死、困死、饿死!”

记者:历史嘲笑了这位“英雄”。殊不知,城池可以占领,地方可以征服,但人心无法占领,精神无法征服。在那最黑暗、最艰难的岁月,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人民群众对待游击队胜过自己的亲人,舍生忘死保护红军游击队。

解说:19361月,敌人威胁一万多名老百姓自带砍刀、火柴和七天的干粮,分路编队,每路派一个连的军队压阵强迫去搜山、砍树、烧山。

采访(当地老人或新四军战士):被迫上山的群众和敌人软缠硬磨,斗智斗勇。他们一进到山边路口,便齐声吆喝:“啊嗬”;敌人一转身,他们就用刀背砍树;敌人要他们放火烧山,他们宁愿冒着严寒,故意失脚滑到水里,把火柴弄湿;下山时则把带来的干粮、辣椒干、咸鱼、腊肉放在山上,留给游击队。有的地下党员和群众披麻戴孝,吹吹打打,装着“送葬”,用棺材把粮食送上山。

解说:“白皮红心”的黄坑口甲长李绍沧,对国民党阳奉阴违,对共产党忠心耿耿。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把大米灌进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千方百计转交给游击队。

上乐村朱叶妹,一天傍晚,背着三岁女儿到井边挑水,看见靖卫团带着粤军包围村子,情况万分危急,她丢下水桶,大声喊叫“牛吃禾了!”特委司务长李绍炳和游击队听到暗号,迅速从后山走了。敌人恼羞成怒,把全村群众集中在村前草坪上严刑拷打,朱叶妹挺身而出。

采访:敌人用刺刀指着朱叶妹嚎叫,“你这土匪婆把土匪藏到哪里去了?”朱叶妹义正词严地回答:“你们才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游击队是为老百姓的,他们早已走了!”残无人道的敌人,扒光朱叶妹衣服,用刺刀一刀一刀把她捅死!

解说:1936年初,曾经带着陈毅突围的曾纪财,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酷刑,一无所获。疯狂的刽子手竟用铁丝穿他的鼻孔和双手,用锥子在他身上乱钻,每钻一下就在血流如注的伤口上插上一根鸡毛,浇上盐水,体无完肤的曾纪财昏死过去无数次,却始终守口如瓶,未吐一字。28日,铁骨铮铮的曾纪财在牛颈圩壮烈就义。

记者:多么残暴的敌人,多么无畏的父老,多么可敬的乡亲。血雨腥风,火种不灭,红旗不倒,靠什么?陈毅讲得好:“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解说:于是毛泽东、张闻天同住一寺,成了朝夕相处的邻居,两个政治上失意的共产党人的心,在云山古寺里渐渐靠拢。

采访(党史专家):留苏“出身”的张闻天,来到瑞金之前,他对毛泽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带有攻击性的文字上。那时毛泽东在他的心目中,是个不守纪律、没有章法的红军首领。19334月以后,张闻天被分配负责政府工作,才与毛泽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而对毛泽东真正敞开心扉,还是在云石山上。所以现在人们把这对坐过两个思想者聊天的石墩称为“谈心石”。

记者:这就是“谈心石”,沿着石墩的纹路,我看到一段岁月的年轮,读出一段历史的见证。古刹悬钟暮鼓,让人那么轻易走回七十年前。两个人思想碰撞的火花犹如长夜的闪电,两双深邃的目光,在失败的痛苦中孕育出希望一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