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台故事(之十二)|已失去的灵台事物:生活工具

 布狄厄布狄厄 2022-07-24 发布于安徽

粮囤。是灵台人用荆条编制的一种存放粮食的器具,一般编成圆柱形,大的可以装十石左右的粮食,也就是五千斤。另外还可以编成一种马槽形状的粮屯,下面用木头做一个架子搁起来,可以防止潮湿,保持粮食干燥。这种粮囤因为非常高大,平时往里面装粮食或者往出取粮食,没有精壮劳力,相当费时、费力,随着水泥的广泛应用,许多农家在院子里修建了水泥粮仓,逐渐不用了,再过二十年,恐怕在灵台就看不到了。

辘轳。辘轳是灵台原区人们在深井中打水用的工具。七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随着机井和人须引水工程广泛使用,八十年代就已经退出了灵台人的生活工具行列。

水磨。水磨是一种用水力带动的石磨。过去在川区有水的地方,能看到水磨工作的情形。在灵台能使用水磨的,多是解放前的财主,他们的地盘广大,有钱在河流上建造水磨,穷人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我最后一次看到灵台的水磨,大约是在六七年左右,那时我大概五六岁,我们邻村的坷台村在涧河上建有一座水磨和一座磨房。

石磨。石磨是用石头崭成的一种磨面工具。它上下两扇,非常沉重。一般用畜力和人力带动。七十年代,随着机械面粉机的出现而淘汰。

碾子。是一种碾米的工具,现在大多数人还记得它的模样,也是被机械碾米机淘汰的生活工具之一。

纺车。过去灵台是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整个社会工业部发达,农民家庭除过种粮,还要种植棉花。妇女除过做饭、生产、生孩子,还要纺线、织布。纺车就是当时的纺线工具。大约是在六十年代退出灵台人的生活的舞台的。我们家中在七十年代还有一架纺车和一架织布机,但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看人们用纺车纺线,那是在看电影《南泥湾》的时候。

织布机。织布机也是灵台人的生产生活工具之一。它的构造我现在大致记得有一个架子,还有穿线的梭子。用织布机织布,需要相当的技术,熟练操作才能织出布来。那时候我很小,有老一辈的妇女,为我演示过织布。她的技术相当熟练,就像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脚一踏,手一搬,啼哩喀嗒都动弹”,只听得咣当咣当声音不绝于耳,棉线在机子上飞梭穿越,如同蜘蛛在结网,那场面实在宏伟。

和绳机。在灵台,六七十年代,绳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那时候没有专门生产绳子的工厂,家家户户在玉米地里种植了华麻,自己生产了麻丕,或者把牛皮割成皮条,用来和绳。和绳机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两个架子,一个架子上做四个固定的铁钩子,一个架子上做一个固定的横挡,横挡上钻四个眼,做一个相当于摇柄的东西。和绳时,将两个架子按照一定距离摆放好,把麻丕或者皮条挂在一面的钩子上,再拉过来固定在摇柄上,用手转动摇柄,先和成细绳,再把细绳和成粗绳。大概是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尼伦绳的使用,钢丝绳的出现,和绳机也就不再使用了。

织口袋机。过去,人们没有塑料编织袋的时候,就先用羊毛或者棉花纺成线,再用线织成布,最后用布缝成口袋,用来装粮食或者其他东西。织口袋机就是完成口袋生产的工具。大概在八十年代停止了生产。

弹弓。是用来弹棉花和羊毛的工具。

木桶。灵台人在铁制品很少的年代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木桶,用一块一块的小木板,先做一个小圆柱形的桶底,再用两个铁箍套上小木块,做成通的形状,最后用锯末或者棉花将漏洞填塞好,便可以用来担水或者盛东西了。大概不用木桶的时间在八十年代后期。

驮桶。驮桶是比木桶大的汲水工具,一般是两个,中间用一根木棍连接,搁置在牲口的鞍子上,用来驮水。过去在山区和原区应用比较普遍。

鞍子、马蹬。过去灵台交通不发达,人们出外不是不行,就是骑马、驴、骡之类,生产时用牲口来驮运东西,都离不开鞍子。乘坐牲口时必须有马蹬。

陀佬。驼佬是妇女捻线用的一种工具,有的是用铁做一个竖杆儿,下面穿几个麻钱,有的是由木头做的相当于一个小纺车的样子。过去妇女做鞋要纺线绳,做衣服要纺细线,离不开陀佬。现在不用自己纺线了,陀佬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毛口袋、褡裢。毛口袋和褡裢都是用羊毛纺织的一种口袋。不同的是褡裢比毛口袋小,是属于像现在人们出门带的旅行袋之类。它是一个完整的小口袋,在口袋的正中间开一个口子,两头用彩线挽许多彩穗装饰。平时人们出门,把东西往褡裢里一装,然后往肩膀上一搭,非常方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人造革、皮革小坤包、手提包、旅行包的出现,褡裢在七十年代退出了灵台人的生活范围,成为了遥远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