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札,最能见出苏轼的性情风采

 新用户19117155 2022-07-24 发布于安徽

手札是苏轼与朋友的通信,最能见出苏轼的性情风采。
苏轼一生,除了才华,朋友最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乡村野老,再加上些什么和尚、道士、歌姬,每个地方、每个阶层都有苏轼的朋友。《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是苏轼写给友人陈慥(季常)的书札。


图片

陈慥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跟成语“河东狮吼”有关。陈慥好宾客,喜蓄声妓,妻子柳氏经常吃醋,颇为凶悍,苏轼于是写过一首打趣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东坡这一开玩笑不要紧,陈季常从此以惧内形象流芳百世。昆曲《狮吼记》还借此作为题材,喜剧色彩浓厚。
能随意开玩笑的人之间,往往交情非浅。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陈慥父亲陈希亮(公弼)关系一开始并不和睦。苏轼中举后,仕途首旅在陕西凤翔,上司是陈希亮。为何起矛盾呢?苏轼初出茅庐,年轻气盛,陈希亮做事一板一眼,两人气味不投,差点就要水火不容。苏轼后来找到一次“报复”机会,当时陈太守建一座高台,就让文采斐然的苏轼作文纪念。苏轼一看,机会来了,在文章中把上司狠狠讽刺了一把。让苏轼意料不到的,陈希亮竟然没跟苏轼计较,把原文一字不漏地刻在了石碑上。
苏轼此刻倒懊悔了,他发现上司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后来特意作《陈公弼传》感怀上司高风亮节。苏轼与陈希亮关系按住暂且不表,来说他与陈慥的交情。
苏轼离开凤翔,一直至被贬黄州,与陈季常见面不多。谁料陈季常正好住在黄州附近的岐亭。熟人相见,苏轼笑道:“你不在京城享福,跑到这偏僻的鬼地方干嘛?”陈季常笑而不答:“当隐士。”苏轼听后,哈哈大笑,便邀陈季常到自家居住。从此,两人如影随形。苏轼在黄州四年,苏轼到岐亭看望陈慥有三四次,而陈慥到黄州看望苏轼则达7次之多,两人在一起饮酒酬唱,苏轼在此期间写给陈季常书札达十六封之多。


图片
图片
苏轼《新岁展庆帖》

《新岁展庆帖》写于公元1081年的大年初二,苏轼买下黄州城东的荒地,也要新建住所——雪堂,便想邀请友人来访。信中说: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大致翻译一下:我的老朋友李公择(黄庭坚他舅)要来黄州,老陈啊到时候你也要一起过来叙叙。我另一老朋友吴复古先生给我寄来的扶劣膏,送些给你啦!还有啊,听说你有副建州茶臼,我想借来让本地工匠仿造一下。不过仿造到底不如真的好,有空还是要去建州弄一副来才好。
听出意思了没?什么送扶劣膏,什么让本地工匠仿造一下,什么有空自己去建州买一副,都是虚的,只有借你的茶臼才是这封信的真实目的。苏轼爱茶,懂茶,也喜欢研究茶具,他在陈季常那里见过一副木制茶臼,从此念念不忘,终于决定询问这事。
好你个老苏,你这信的意思难道我还看不出来吗?季常是豪气之士,当然不会小气,不过苏轼写的信札也是稀世珍宝,就凭你的字,借了。此件信札,苏轼通篇笔力雄健,骨劲肉丰,而又率意而成,挥洒自如,甚至连漏字也信手加添,不怕露拙,洒脱至极。
 
图片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还有位亦师亦友的表亲文同(与可)。文同善于画墨竹,他常年在竹林里观察竹子四季变化,对竹子烂熟于心,画竹子不打草稿,时人称他“胸有成竹”。苏轼画竹就是跟这位表亲学的。

苏轼给文同写过一份尺牍《与文与可》:
近屡于相识处见与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说《字说》润笔,只到处作记作赞,备员火下,亦合剩得几纸。专令此人去请,幸毋久秘。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
翻译一下:先不说我给你写《字说》这事吧。就说我到处给你作记写赞,任你驱使,任劳任怨,你怎么也得给我几张吧。我现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上字,就说是你画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约定去告状,索赔二百五十匹绢。呵呵。


图片
 文同 《墨竹图轴》

大概是苏轼在其他朋友那看到文同的墨竹,就在信中闹起委屈,耍起无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理直气壮。一句呵呵,不接受反驳。这堪称跟别人借东西的最高境界了。在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一个率真可爱的苏轼。
文同曾赠给过苏轼一幅《赏雪谷偃竹图》。文同去世之后,苏轼“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