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栗德林教授:从肝论治胃病六法

 小柴胡汤 2022-07-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从肝论治胃病六法


栗德林教授治疗胃病,辨证细腻,贴切,遣药精当,疗效尚好。其从肝论治者居多,现总结为六法。

01

疏肝理气法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出现胃脘胀闷疼痛,攻撑为甚,连及两胁,嗳气频作,善太息,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以胁痛,胃脘胀痛,善太息,脉弦为特点。予柴胡疏肝散加减。

例一:刘某,女,38岁。1991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平时性格内向,近日因精神抑郁而胃脘痞满胀痛20天。饭后胀闷更甚,嗳气,胁痛,大便不调,舌质黯红苔薄腻,脉沉弦稍滑。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疏肝理气止痛。处方:柴胡15g,白芍20g,香附15g,枳壳20g,陈皮15g,莱菔子30g,木香10g,延胡索15g,炒麦芽25g,郁金15g,川楝子15g,甘草10g。患者服药七剂,胃脘胀闷疼痛明显减轻,再守上方7剂,诸证悉除。

02

 疏肝泄热法 





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热,热邪灼胃,胃失和降,夹胆火上乘。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口苦,烦躁易怒,反酸嘈杂,舌苔黄,脉弦或数。而以胃脘灼痛,烦怒,口干苦为特点。治以化肝煎、左金丸加减。

例二:张某,女,34岁,工人,1991年10月20日就诊。胃脘胀闷痛病2年,近日发作并加重10天。胃脘呈灼痛,嗳气吞酸,食后痛剧,口干口苦,矢气多,大便不爽,肛门有灼热感,胸闷、烦躁,剑突下压痛,舌质黯红,苔黄稍腻,脉沉弦数。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脱垂。治以疏肝泄热和胃。处方:青陈皮各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牡丹皮15g,栀子10g,吴茱萸15g,黄连15g,柴胡15g,白芍20g,炒麦芽30g,蛤壳粉15g。守上方加减服药月余,复查胃镜,胃黏膜脱垂消失。后又予逍遥散加减善后2月余,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03

疏肝化痰法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为痰,痰气交阻,黏着于咽喉,痞阻于胃脘。见胃脘痞闷,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嗳气频繁或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苔薄腻,脉弦滑。以咽中如有炙脔,胃脘痞闷,脉弦滑为特点。治以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左金丸加减。

例三:刘某,男,27岁。1991年11月6日就诊。胸闷灼热、脘痞月余、嗳气善太息、易怒,咽部有异物感、恶心欲吐,晨起口苦,大便溏泻,舌边红,苔腻黄白相兼,脉弦滑。胃镜及病理诊断为:○1浅表性胃炎;○2食管炎。治以疏肝降逆化痰。处方:柴胡15g,郁金10g,香附15g,枳实20g,陈皮15g,法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叶15g,黄连15g,吴茱萸15g,焦三仙各15g。守上方加减,服24剂症状基本缓解,后予香砂六君丸善后。

04

疏肝活血法





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失于推动血脉运行,或胃病缠绵难愈,久病致瘀,瘀血阻滞,影响肝气的疏泄,致气滞血瘀,见胸胁闷痛,善太息,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为特点。方以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加减。

例四:于某,女,50岁。1991年9月15日就诊。胃脘胀闷,绵绵作痛12年。1981年胃镜及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现觉咽中有异物感,胸闷,长叹息,胃脘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头顶刺痛,舌质紫黯、脉细涩。近日胃镜及病理检查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止痛。处方:当归15g,生地20g,桃仁20g,红花10g,赤芍20g,枳壳10g,柴胡15g,川芎10g,牛膝20g,藁本15g,五灵脂15g,九香虫15g。患者服药半月余,头痛消失,胃脘痛明显减轻,继服2月余,胃痛消失,诸症缓解。再服药4月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报告为:浅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

05

疏肝健脾法 





肝木太过,乘克脾土,致肝郁脾虚。证见胁痛,易怒,脸色萎黄欠泽,精神不振,胃脘隐痛、纳差,肢体萎弱,疲乏无力,大便先干后稀或溏泄,舌质淡胖有齿痕为特点。治拟逍遥散、升阳益胃汤加减。

例五:冯某,女,55岁。1991年9月13日就诊。上腹部胀闷8年,生气加重,近日因生气再次发作7天,面色黄而欠泽,胁痛,泛吐酸水,头晕,肢体酸软无力,纳差、肠鸣、大便溏薄不成形,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苔薄腻,脉弦缓。拟疏肝健脾益气佐以利湿。处方:柴胡15g,白芍15g,香附15g,枳壳20g,黄芪20g,党参20g,白术20g,陈皮15g,法半夏15g,吴茱萸10g,焦三仙各15g,薏苡仁20g。服药月余,诸症缓解,后用逍遥丸和六君子丸善后。

06

养肝缓急法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肝郁化火,久则可灼伤阴液,致肝胃阴虚。症见胃痛隐隐,嘈杂不适,胃纳欠佳,口燥咽干,胁痛口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而以胃中嘈杂,舌红少津,脉细数为特点。方用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汤加减。

例六:吴某,女,32岁。1991年10月7日就诊。患者胃痛9年。消瘦,纳差,口苦咽干,口干而不欲饮,胁痛,时齿衄,大便干结,手脚心扪之炽热,舌质红少津,舌体瘦,脉细数。胃镜检查病理报告为浅表萎缩性胃炎,胃B超示胃位于膈肌下8cm,治拟养肝胃之阴,缓急止痛。处方:川楝子15g,沙参20g,枸杞子20g,麦冬20g,当归15g,白芍20g,甘草10g,佛手30g,香橼皮20g,乌梅20g,山楂30g。守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消失,复查胃B超,胃下垂已恢复。

图片

图片

按  语


胃病之因,诚属多端,然临证揣测,因肝病而致者居多,盖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肝郁久之则化热(火),形成肝胃郁热,火热之邪可灼阴,致肝胃阴虚。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水湿内停,聚湿为痰,痰气交阻于中州。若肝木太过,乘克脾土,致肝郁脾虚。

若肝气郁滞,失于推动血脉运行之功,致气滞血瘀。肝气郁滞,是六法中最初期,最主要,又最关键的病理变化。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临证时,要审其虚实,辨其兼夹,恰证用药。

肝气郁结在除疏肝理气之外,还加和胃之品,炒麦芽除消食和胃之功还有疏肝之效,故重用之;理气药久服伤阴,故应中病即止。

肝胃郁热,在疏肝理气药中,免于辛温之品;清热药,免于苦寒之味,以防辛温助热伤阴,苦寒败胃。

若阴虚兼有气滞时,理气药最好选性味平和之品如佛手、香橼皮等。

证型与胃镜及病理的关系,若肝气郁滞多为浅表性胃炎;肝胃郁热,多为浅表或萎缩性胃炎的急性期,胃镜下见黏膜充血、糜烂、或黏膜脱落;若血瘀症状明显者,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