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观察:初评、复评、终评分别要过哪些关?——以省级临帖展评审为例

 文山书院 2022-07-24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学术观察
进一步规范展览评审
——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评审观察小记
■ 文/张波(《书法报》副主编)

图片

7月17日—19日,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作品评审在汉举行。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协副主席、隶书委员会主任张建会与孟庆星担任评委会主任,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扶军担任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王道国、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林景辉、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秘书长耿自礼与湖北省书协聘请的评委吴永斌、韩勇、樊利杰、魏晓伟担任评委,马尚云担任监审委员会主任,书法报社总编辑毛羽担任监审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传斌、十堰市书协主席黄家喜担任监审委员,湖北画报社牵头负责人陈明华担任媒体观察,《书法报》副主编张波担任学术观察。从组织、评审班子的构成不难看出省书协对本次展览的重视程度,评委构成也具有广泛性、代表性。

图片

图片

一、展览评审
(一)初评。本次评审的保密工作非常严密,展览开评的头天下午我才接到通知。在简短的评审预备会后,评审工作正式开始。初评全体评委分成五组、每组由两位评委完成(评委分为陈扶军、林景辉,张建会、孟庆星,王道国、耿自礼,吴永斌、樊利杰,韩勇、魏晓伟五组)。现场的所有作品,分为入选、待定、落选三部分,其中对一位作者投多件作品的情况,则由评委从其投稿作品中挑出一组(临、创各1件),经全体评委认可后,放入待评作品,其余剩下的作品全部统一集中放在一起。对于待定、落选的作品,又经过五组评委的相互交叉复查,避免“遗珠”,经过全体评委紧张有序的辛勤工作,对2787位作者的5328件书法作品和149件篆刻作品进行了评审。评出1000件作品进入复评,此轮工作量大、用时最长,所有作品都经评委“筛了一遍”。
(二)复评。复评分四组,从1000件作品中评出400件,再加上从初评中经评委交互审查“复活”的作品80件,共选出480件作品进入终评。
(三)终评。终评作品全部悬挂在现场搭起的专用钢构展架上,评审采取全体评委打分的方式进行,以作品得票多少排序。最终,从480件作品中,评出报送中国书协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展参评作品100件(优秀作品18件、入展作品67件,篆刻入展作品30件,为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单列作品,不报送中国书协)。

图片

二、投稿“关注点”
初评是对所有投稿作品的第一次取舍,第一印象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关键点。
(一)要过“三纯”关。投稿作品要书体纯化、取法纯正、整体纯净。书体纯化,是指作品的书体尽量在每一种书体范畴内,遵循该种书体的书写使用习惯、不随意杜撰字法、不书写夹生掺杂的书体;取法纯正,是针对取法范畴来讲的,作品蕴含的经典性是衡量此条的重要标准,对书法经典的继承、理解是主旨。整体纯净,其核心要义是书法作者对书法经典的艺术审美向度、理解转化深度、技术表现的提取度和提纯度,经过整合、融合后所凸显的艺术高度。当代书法,进入经典视野必须仰视,进入现当代视野必须平视,在对经典的仰视和对现当代的平视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均衡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要避免临摹与创作的表面化。
(二)技法表现与个性化追求相结合。作品的整体形式合谐统一,视域干净整洁是必须的。采用的纸张、使用的墨水、印章的效果、印泥的颜色、书体风格及艺术表现效果必须相匹配,一定要给评委以视觉美感。王羲之、颜真卿在手稿上“涂几笔,画几圈”(他们是在自己写的文字上涂改),如果投稿作者也这么干,还是“有风险”的(一些作者的临作也依仿这种涂改太机械,他们的创作作品书写自撰内容者也不多),展厅时代的作品意识和传统书斋手稿不完全是一回事。面对投稿作品,评委在评审这个环节是审美主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技法表现或适度个性化的艺术探索追求呈现,这样的作品会让评委眼前一亮,这样的作品肯定能为入选加分。
而总体看来,功底扎实、素净淡雅的作品还是入选多一些,说明作品的艺术本体是第一位的。

图片

(三)“亮点”要突出。进入复评的作品大多有几处“点亮”。与初评相较,复评作品的数量已大大减少,而很多作品就在这个环节被下掉的。此环节评委虽然分了组,但聚在一起,不像初评时距离分得较开,大家目光所及,很容易发现作品中的问题。比如,一些参加各种展览训练营、冲刺班的作者所投稿件,在这一轮下得比较多,这些作品由于书写相对规范,含有一定的经典成分,过了初评;与那些初评中虽有一点取法渊源的“自由体”投稿相较,尚有优势。但在复评环节,也显现只是“集字成篇”的劣势,此轮评委大多比较关注落款,因为很多这类投稿的落款与正文相较,水平明显不在一个层次。据说现在已有将书写内容输入、选定书体后“集字成篇”的电脑软件,本次展览投稿也有这类“集字合成类”的作品,其特点是整体布局整齐划一,有些还画了小线、打了小格,在形式整齐上下足了工夫。这类作品初看入眼,取法以规整的李阳冰一路的玉箸篆、《峄山碑》《曹全碑》《礼器碑》、邓石如的篆书、隶书和清人的铁线篆为主,细看“集古字”的痕迹明显。其中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相同字的写法几无变化,笔墨机趣欠缺,缺少书法审美创见与表现。从落款来看,这类作者的书法功底大多不足。还有一类导师班打造出来的作品,其篆书、隶书的写法,如果将落款的名字盖上,似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图片

三、作品问题
(一)不注重经典承续。初评时,接近一半数量的作品是不符合省级展览投稿要求的,出于对每一位投稿作者的负责,评委们还是一件件地认真审看作品。投稿作者需要改进投稿观念,必须细究展览征稿启事,除了临帖作品忠实于取法范本,随手用“自由体”写上类似“厚德载物”等几个大字的所谓创作类作品在初评中很有一些。临帖展的创作类作品,必须要和所临范本的书风有某种承续、拓展关系。参加省级书法展览,作品的字数还是要有一定“体量”的。
(二)取法不广,时风明显。投稿篆书,临帖范围相对狭窄,大篆数量不多,仅有的几件也是取法近人风格(落款说是取法经典,其实取法今人的痕迹明显)。对湖北书法资源中的楚简、睡虎地秦简取法,面貌单一,用笔简单,写曾侯乙墓出土乐器铭文及中山王三器类的作品,几乎没有。和全国学习此类书风的作品相较,差距明显。
图片
小篆则以清人小篆为大宗,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王福庵风格几近泛滥,对吴昌硕、杨沂孙、吴大澂、徐三庚等的小篆取法相对较少。即便是取法赵之谦的篆书和隶书,也不是原汁原味,没有和近年国展中的“赵之谦风”拉开距离,流行味较浓。对于楚简、睡虎地秦简、曾侯乙墓出土乐器铭文这些湖北书法资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空间需要引起湖北作者的关注,湖北若能产生像河南安阳学习甲骨文一般的书法风气与领军人物,那才是令人期待的。
隶书作品中,那种看似《张迁碑》,写得“粗大黑”的隶书很有一些。《史晨碑》《礼器碑》《好大王碑》、汉简帛类的“集字作品”也不少,撞车、趋同现象较严重,这类作品多以符合展览征稿启事要求的尺幅为标准,在六尺整张浅色粉彩宣上打满小格子,将小字写满,似乎想以“认真的态度”和“辛勤的苦劳”打动评委,但这些作者的愿望大多落空了,说明评委的“关注点”在书法艺术本体。
图片
行书、行草书的投稿占了稿件总量的大多数,符合当下展览投稿的常态,且以二王一路行草居多,间有一定数量近年在国展流行的黄庭坚行书、大草,再就是取法颜真卿、《怀仁集王圣教序》、赵之谦、何绍基、王铎、倪元璐的行草书。章草主要为汉代简草、《平复帖》《出师颂》、王蘧常,仅有几件。
楷书作品,大量和国展风格相近的“元氏墓志”小字魏碑占了大头。除此之外,是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褚遂良的中楷。以小楷数量居多,其中又以密集型的王献之、赵孟頫、文徵明、王宠一路的小楷居多,锺繇小楷只有几件。小楷作品除了四尺对开外,还有一些拼成四尺整幅。评委成篇看下来,发现错漏不易,审看颇感吃力。
篆刻作为本次展览的“外挂”项目,整体稿件质量一般,与湖北作为篆刻大省的形象不甚相符。
图片
(三)错别字“很致命”。进入终评,有一类作品因错别字、用字不规范落选不少。比如,有一件作品,主题、内容都不错,但将“都”的右部“阝”(从“邑”)写成从“阜”了。还有大量的作品,将“说话”的“云”写成“雲”了,书写差笔画、不规范、任意改造字形的作品也不少。一些取法民间书法、墓志的作品,未注意雅化、规范化。特别是取法民间墓志,其中的别字、俗字以及由石碑、拓本残泐造成的笔画缺失,在学习、创作中未进行雅化、规范化的“二度加工”,直接将民间书法、墓志中的字拿来使用是有风险的。
讲究文字书写的准确、规范是书法创作运用的基本原则,作品不能有错别字、歧义字是书法界的基本共识。

图片

四、提升建议:对有问题的作品,有针对性修改。
对投稿作品的错别字,要重点抓、重点解决、重点提升,省展是这样,一些作者投国展的作品又会强到哪里去?将错别字消灭在投稿之前当然是一个良好举措,但“中心点”需要投稿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利用多种途径给自己充电。省书协在举办各类专题学习班时,可以考虑增加相关文字学的内容,邀请文字学专家专门讲授这方面的知识。
临帖展是积聚湖北书法力量、推出作品、推出人才、夯实基础的省级单项展,对于有一定艺术水准,存在错别字的作品(过了初评,复评中因错别字下掉的作品),宜统一收集整理出来,邀请相关专家针对每一件作品,指出错字或存在问题处,再由作者重新书写,可以考虑在“湖北书法家”微信公众号上刊出(刊出时可运用电脑技术,抹掉作者落款、姓名),将原来文字有错误被下掉的作品与调整过后重新书写的作品附在一起刊出,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可能会对很多投稿作者有切实的启发、借鉴意义。
以上文字,是我参加这次展览评审的所见所思。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附:彩蛋】

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评审纪实

以下视频来源于
湖北书法家
编辑:李宗荟 柳国良 欧阳媛
编审:李劲松
来源:湖北书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