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筑研小僧 2022-07-24 发布于江苏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前言: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是当下具有辩证性质和预言性的主题,将一些概念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去,使它们能够纯洁地表达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免于落入法西斯主义意识中。

概念(社会文化背景)

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载体、体裁和内容。

原真性:原真性由作品的即时即地性构成,对原真作品的技术复制削减了其权威性,又赋予其在多重现实下的活力,电影的宣泄力和破坏力便是最好的例子。

光韵的消失:传统作品的独有韵味在于绝对距离与心理感知的矛盾,而大众运动背景下的机械复制打消了这一点。

礼仪与政治:机械复制对艺术品原真性的破坏首次将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政治领域。新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从分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为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用,也不失国际化。

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艺术史可被描述为在价值天平上由膜拜向展示的移动。社会文化背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进步共同推进了这种发展。而机械复制运动创造的“第二自然”逐渐强大,不再受人控制。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发展)

摄影:人像有跨越载体的光韵,而它在照相摄影中的消失意味着展示价值首次压过了膜拜价值。摄影所展示内容也愈发精密和强制。

永恒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展示艺术丧失了膜拜艺术重视的永恒性,却也因此获得了可修正性。

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代表,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于使用复制的现实表达神秘的梦幻。

电影与检测效应:电影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由复制现实过程中的检测者决定,而其标准是可展示性。

电影演员:机械复制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机器媒介对原真创作的创造性异化。以电影演员为例,其形象更多由摄影机以上的电影制作机制决定,人被作为道具使用。演员们通过摄影机与大众进行打破原真性的关联,而电影资本与大众力量的角力也决定了展示与膜拜天平的倾斜,这给法西斯艺术以可乘之机。

面向大众的展示:影音复制时代的民主政治也像艺术一样,其天平的砝码向展示移动,却也像电影艺术一样产生复杂的后果。

拍成电影的要求:复制媒介的普及为大众带来了被展示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创作者的激增。这种创作不依赖于个体的绝对专业,而是业余者与公共艺术财富平台间的相互扶持。资本的介入表面上壮大了公共艺术的产业体系,却致力于消除艺术创作的阶级性。新技术、内部创新、社会文化背景是艺术形式发展定型的线索。

传统艺术如何自处(内部创新)

画家与摄影师:同样是对某种现实的复制,画家与摄影师的区别是有距离的完整形象展示与零距离片段形象的拼接。

对绘画的接受:绘画作品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它即使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加持下也无法成为一种共时性的群体接受对象。

米老鼠:电影通过摄影机的运用超越了对现实世界的复制,展现突破感官的神秘知觉,并为观众所感知,创造出一种集体的荒诞梦幻。

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者试图用传统艺术形式创造类似电影的令人惊颤的触觉特质,这属于艺术形式发展中的内部创新,也反过来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触觉接受与视觉接受:大众与艺术爱好者对艺术品的态度分别是沉浸于自我的消遣与针对作品的凝神专注。建筑艺术针对前者的需求,历经最长时间的发展,被以触觉和视觉双重的方式接受。而新兴的电影艺术与它极为相似。

战争美学:帝国主义的战争美学与资本把控下的电影艺术几乎如出一辙,都在试图用扩大的技术使用与对民众的裹挟掩盖生产关系发展的欠缺。它再次放大了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以“展现民众”的方式,是反人类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前言: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是当下具有辩证性质和预言性的主题,将一些概念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去,使它们能够纯洁地表达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免于落入法西斯主义意识中。

概念(社会文化背景)

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载体、体裁和内容。

原真性:原真性由作品的即时即地性构成,对原真作品的技术复制削减了其权威性,又赋予其在多重现实下的活力,电影的宣泄力和破坏力便是最好的例子。

光韵的消失:传统作品的独有韵味在于绝对距离与心理感知的矛盾,而大众运动背景下的机械复制打消了这一点。

礼仪与政治:机械复制对艺术品原真性的破坏首次将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政治领域。新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从分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为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用,也不失国际化。

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艺术史可被描述为在价值天平上由膜拜向展示的移动。社会文化背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进步共同推进了这种发展。而机械复制运动创造的“第二自然”逐渐强大,不再受人控制。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发展)

摄影:人像有跨越载体的光韵,而它在照相摄影中的消失意味着展示价值首次压过了膜拜价值。摄影所展示内容也愈发精密和强制。

永恒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展示艺术丧失了膜拜艺术重视的永恒性,却也因此获得了可修正性。

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代表,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于使用复制的现实表达神秘的梦幻。

电影与检测效应:电影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由复制现实过程中的检测者决定,而其标准是可展示性。

电影演员:机械复制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机器媒介对原真创作的创造性异化。以电影演员为例,其形象更多由摄影机以上的电影制作机制决定,人被作为道具使用。演员们通过摄影机与大众进行打破原真性的关联,而电影资本与大众力量的角力也决定了展示与膜拜天平的倾斜,这给法西斯艺术以可乘之机。

面向大众的展示:影音复制时代的民主政治也像艺术一样,其天平的砝码向展示移动,却也像电影艺术一样产生复杂的后果。

拍成电影的要求:复制媒介的普及为大众带来了被展示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创作者的激增。这种创作不依赖于个体的绝对专业,而是业余者与公共艺术财富平台间的相互扶持。资本的介入表面上壮大了公共艺术的产业体系,却致力于消除艺术创作的阶级性。新技术、内部创新、社会文化背景是艺术形式发展定型的线索。

传统艺术如何自处(内部创新)

画家与摄影师:同样是对某种现实的复制,画家与摄影师的区别是有距离的完整形象展示与零距离片段形象的拼接。

对绘画的接受:绘画作品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它即使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加持下也无法成为一种共时性的群体接受对象。

米老鼠:电影通过摄影机的运用超越了对现实世界的复制,展现突破感官的神秘知觉,并为观众所感知,创造出一种集体的荒诞梦幻。

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者试图用传统艺术形式创造类似电影的令人惊颤的触觉特质,这属于艺术形式发展中的内部创新,也反过来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触觉接受与视觉接受:大众与艺术爱好者对艺术品的态度分别是沉浸于自我的消遣与针对作品的凝神专注。建筑艺术针对前者的需求,历经最长时间的发展,被以触觉和视觉双重的方式接受。而新兴的电影艺术与它极为相似。

战争美学:帝国主义的战争美学与资本把控下的电影艺术几乎如出一辙,都在试图用扩大的技术使用与对民众的裹挟掩盖生产关系发展的欠缺。它再次放大了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以“展现民众”的方式,是反人类的。

本雅明的文章极富预见性,放在今天看依旧不过时。我们的当代生活依旧被机械复制艺术所填充,业余人士获得了更强的创作平台,资本与民众的角力也从未停止,为艺术而艺术的危险倾向(特质大众艺术)依然存在。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谓的大众艺术能创造的共时性的群体接受也表现出了局限性。生产关系、文化背景在全球分布的时空间差距导致当下的机械复制艺术像旧时代的画作一样,走向分众传播的道路,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的优化也使这种道路更加具有可行性。文章对建筑艺术着墨不多。但在本雅明看来,建筑似乎有一种超出技术与社会背景发展的,奇迹般地始终迎合着大众对艺术消遣式的体验需求。而在今天,建筑艺术开始更多地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机械复制艺术的客体。而对剖面图的阅读也是建筑从业者乃至大众理解建筑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使得建筑逐渐走上了大众艺术的舞台,这必然产生了新的需求。而本雅明对艺术形式发展线索的总结也能给我们启示,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艺术除了适应其本身的技术进步,与形式的内部创新,是否能对机械复制的媒介采取拥抱的态度,达成一种创新的自我异化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