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69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4 发布于浙江

第169条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所以属太阳也。

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人参止渴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明,大清其热,加人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辨证最细。脉必滑而带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但背间微觉恶寒,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则热深津竭,无济于事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为阳去入阴。此虽不躁而口渴心烦,阳邪入里明矣。无大热,指表言,见微热犹在;背微恶寒,见恶寒将罢。此虽有表里证,而表邪已轻,里热已甚,急与白虎加人参汤,里和而表自解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表解,故无大热。背微恶寒,即前章表有寒也。阳乘阴位,而生里热,则阴乘阳位,而生表寒。远则客于肢节,近则浮于脊背,脊背肢节,皆阳位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无大热,胃家未实,潮热不甚可知。口燥渴心烦,则阳明里热而兼液亏之证。背微恶寒,则太阳未罢之兼证也。惟其里热甚而表寒微,故清里即所以透表,更无需解肌之桂枝。此与上一条略相似而微有不同,盖津液有因吐下而虚者,有不待吐下而津液本虚者,治法固然不同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意思和前条是接连的,再论阳明热盛,气阴两伤的证治。口燥渴、心烦这都是说阳明有热了,阳明气分之热而伤了津液。背微恶寒者,这不是周身的时时恶风,时时恶风和背部微恶寒从病机上来讲是一致的,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背为阳之腑,是阳气出入的一个部位。背部恶寒比较严重,不烦不渴,身无大热,而口中和的,口中和就不是口中干燥,往往反映少阴的阳气虚衰。

白虎汤证背部恶寒的特点是微恶寒者,微微的有一点儿恶寒,同时有口燥渴、心烦、舌上干燥。这个证它也有汗出,汗出就是肌腠疏泄,由于热邪伤气,卫气不能固密,这样反映在阳的部位、背的部位有点儿微微的、轻微的怕冷。这也是一个气阴两伤、热邪伤气的反映,和少阴阳虚背恶寒是不同的。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补气以生液,固密体表,所以就解决了背部微恶寒的问题。一个是恶风,一个是恶寒,这是互文见义,恶寒的时候也有点儿恶风,恶风的时候意在言外也包括恶寒。所以白虎汤证辨别不是困难的,难在阳邪见背恶寒,有的时候混淆诊断。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伤寒没有汗,同时外边也无大热,但里头有热,口燥渴,口舌干燥而且渴,一渴它就加人参,心烦得厉害。

背微恶寒,它胃要有热啊,当胃的这个部位,它也微恶寒,所以后背当胃的部位它恶寒,这是一个辨证常有的情况,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呢,外边特别热,它也感觉外边风来袭,它外边也恶寒,一有热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和,所以我们后头要讲的,有寒的这种恶寒,口中不干不燥,口中和。所以这个也好辨,但这个地方(即背部恶寒)就要注意,这个当然也用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它渴嘛。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答:㈠张仲景论“伤寒”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外邪侵袭而演变为太阳伤寒证;二是太阳病邪因阳明夙有失调而传入,并加重阳明病证;三是风寒侵袭随体质而化为阳明热证。㈡辨识“无大热”的病变证机是里热被遏,不能透达于外,病证以自觉内热而肌表“无大热”。㈢辨识“口燥渴”的病变证机是热盛而伤津。㈣辨识“心烦”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热扰于心,心神不得守藏。㈤辨识“背微恶寒”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伤气,气伤不能固护于外。辨“背微恶寒”应与太阳病恶风寒相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