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条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成⽆⼰《注解伤寒论》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与宿积相助,使脏之真⽓,结⽽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阴筋⽽死。 清·吴谦《医宗⾦鉴》 病藏结之⼈,若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阴筋者,其邪⼜进厥阴,乃属藏结之死证也。 【集注】 程知⽈: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不解,痞连脐旁,脾藏结也;痛引少腹,肾藏结也。⾃⼊阴筋,肝藏结也;三阴之藏俱结矣,故主死。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藏结有如结胸者,亦有如痞状者。素有痞⽽在胁下,与下后⽽⼼下痞不同矣。脐为⽴命之原。脐旁者,天枢之位,⽓交之际,阳明脉之所合,少阳脉之所出,肝脾肾三藏之阴凝结于此,所以痛引⼩腹⼊阴筋也。此阴常在,绝不见阳。阳⽓先绝,阴⽓继绝,故死。少腹者,厥阴之部,两阴交尽之处。阴筋者,宗筋也。今⼈多有阴筋上冲⼩腹⽽痛死者,名⽈疝⽓,即是此类。然痛⽌便苏者,《⾦匮》所云“⼊藏则死,⼊府则愈”也。治之以茴⾹、吴萸等味⽽痊者,亦可明藏结之治法矣。卢⽒将种种异症,尽归藏结,亦好奇之过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肝脉⾏于两胁,素有痞者,肝⽓之郁结也。脐当脾胃之交,中⽓所在,胁下之痞。连在脐旁,⼟败⽊郁,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少腹⽽结阴器,前阴者,宗筋之聚,肝⽓郁结,则痛引少腹,⽽⼊阴筋。⼟⽊郁迫,痞塞不开,此名脏结。久⽽⽊贼⼟崩,必主死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痞由腰下斜⼊少腹,粗细类⽵竿,约长数⼨,⾊青⽽坚,痛不可忍,病者⼤⼩便不通,予向者亲见之) 此节仲师发明太阳腑⽓阴寒凝沍之死证,惟黄坤载谓:「藏结之证,阴盛则寒,阳复则热,阴为死机,阳则⽣兆。」尚为近是,余说俱不可通。张隐庵注此条,牵涉三阴,纠缠不清,值盲⼈评⿊⽩⽿。惟解「素」字为「现在」,如《中庸》素富贵之素,则确不可易,谓骤起之急证 也。胁下为少阴肾脏,肾与太阳膀胱为表⾥。所谓藏结者,寒结少阴之藏,与肝脾固⽆关也。脐之两旁为输尿管,由肾下达膀胱之道路,《内经》谓之下焦(《灵枢》云:「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太阳寒⽔下输之路,由胁下穿肾关,从脐之两旁直⾛少腹,下出阴筋,是为溺。太阳之⽓,由膀胱⽽上出脐旁输尿管,穿肾藏⾄胁下,抵中焦,出⽪⽑,是为汗。寒凝肾藏,则⼩便不通。寒结膀胱,则表汗不彻。今以肾藏暴感阴寒⽽痞在胁下,使膀胱阳⽓犹存,蒸⽓渐渍肾藏,表汗时出,⼩便时通,则脐旁之输尿管,尚不⾄痛引少腹⽽⼊阴筋。惟其少阴之藏,阴寒凝固,于是由脐旁输尿管⾛窜太阳之府,⽽痛⼊阴筋,此为太阳阳⽓下绝,⽽寒⽔之府与寒⽔之藏,直如冬令之⽔泽,腹坚绝⽆⼀线⽣机。仲师盖深明内藏关系,故特于太阳篇发明此条。窃意此证重⽤附、桂⾄⼀⼆⽄,或当于⼗百中挽救⼀⼆。仲师可作,或不以予⾔为罪谪也。(俗⼯泥于《内经》肝⼩则藏安,⽆胁下之病,遂误认胁下之病为肝病,⽽不知肝胆主疏泄⽽性条达,三焦受⽓于胆⽽⾏⽔道,有所拂郁则失其疏泄之能⽽⽔道为之不通。可见胁下之病,为肾与三焦膀胱之病,⽽⾮肝之本病矣)。 四明门⼈张永年向不知医,以为此证即近世所谓夹阴伤寒,病出于房后冒寒饮冷,颇为真切,因附存之,以备参考(昔在甲⾠年六⽉,予弟振甫曾患此,宿于娼家房后饮冷所致。予⽤时俗验⽅⽩术三两,⾁桂三铢,吴萸、公丁⾹各三铢,⼀服⽽⼤⼩便俱通。惟通后不曾以温药调理,下利⼆⼗余⽇⽅愈。按此证可⽤⼤剂四逆汤)。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讲三阴脏结的死证。 胸和胁,胸中痞和胁下痞是互相联系的。胁下痞不是新病,是⼀个⽼病,因此加上素有痞,素就是平素,就是未病以前就有这样的病。什么病?是胁下觉得痞闷,痞塞不利。它的范围多⼤?下连脐傍,从胁下连接到肚脐⼀旁。这个描述是既往史。痛引少腹,⼊阴筋者,现在发作了,因为感寒⽽发,所以他就,胁下、脐旁疼痛。引是掣引、牵引,疼痛掣引到⼩腹,疼得很重。到什么程度?⼊阴筋者。就男性⽽论,把外⽣殖器都抽进去了,⼊者进也。 这是个什么病,为什么疼得如此严重?怎么还往⾥抽?为脏结,张仲景就告诉了这个病的名字叫做脏结证。这个脏结与前边同结胸对⽐的那个脏结就不同了,这个叫三阴脏结。胁下素有痞,是⾜厥阴肝经就有寒。连带脐傍,脐腹属于太阴,肝之寒邪⽽乘于太阴之脾,这个肝的寒邪、脾的寒邪影响到少阴的肾,⼩肚⼦和肾有关系。阴筋既关系厥阴,也关系少阴,所以寒主收引,寒邪的收引,它的势⼒强⼤,把外⽣殖器都抽进去了。显⽽易见,阴寒独⾏其事,脾、肝、肾三脏⽆阳以化,⽆阳以温,不温不化,没有阳和之⽓了,所以这个病是⼀个死证。这种脏结不是⼀脏的问题,⽽是肝脾肾三脏的问题。这个脏结的寒邪的势⼒已经到了阳⽓竭绝,阳⽓不能够温,阳⽓不能够化,不温不化就是⼀派阴寒⽤事,所以寒邪收引才达到如此之甚,达到了⼊阴筋的这样的⼀个程度。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咱们开始这个太阳下篇的时候,就讲的结胸和脏结,结胸讲的很多了,从结胸讲到⼼下痞,对于脏结他没有交待,这⾥他⼜特别提出来,痞胁下素有痞,这个痞就是痞块,这个不是⼼下痞那个痞,所以在前⾯,你们看⼀看哪,开始病发于阳⽽反下之,热⼊因作结胸,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也,那个时候讲的痞,就是指的这个痞块,就指的脏结。 它这⼀开始的4条(128.129.130.131条)啊,全是以结胸和脏结⽴论的,它这个痞不是指的⼼下痞这个痞,我们讲到太阴病,它有“太阴病,不可下,下之胁下结硬”,胁下结硬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痞块,所以注家把这个痞,也就是弄成后头我们讲的⼤黄黄连泻⼼汤这个痞了,不对的,你看那个都是太阳篇、太阳病,下之为⼼下痞,不是阴证,病发于阴,下之,不是那个痞,那么这⼀段呢,就是照顾头前,所以胁下素有痞,胁下它在两侧,两侧现在咱们很明⽩,两侧它是肝脾的部位,那么胰腺也在左边,也是胁下,可见这个病它是不能治的,这个我们看得象它指的肝癌,或者是胰腺癌这类东西,你们看⼀看,那么它不是马上得的,不是由于吃泻药马上就得的,素有痞,痞块连在脐旁,往下与脐旁这个部位相连,痛得厉害,痛引少腹,甚⾄于下⼊阴筋,筋经就是指的前阴了。 此名脏结,死。所以脏结是则死。在古⼈呢,也看出这么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个颇像肝癌,肝癌要是厉害了,硬的像鞋底似的,它是连在脐旁,那么可见古⼈是对这个痞也是没办法的,所以这个结胸就讲治疗,这个脏结⼀回也没说,它就说脏结⽆阳证,⾆苔黄不好治。 在这呢,它⼜说脏结死,有这种情形准死,也有不死的,那么那就不⼀定就是癌了,那是古⼈对这个证的⼀种看法,所以你们看这个注家说的这个痞啊,全指的⼼下痞就不对了,这个你怎 么交待呀,这个就是与前边那个痞,就是那个脏结相呼应的有这么⼀段。 王付【释疑解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