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为镜 本章开头,老子就为我们描绘了两副画面:“企者不立”和“跨者不行”——这是老子想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企”是垫着脚尖;“跨”是三步并做两步,这都是典型的“欲速”。但这个“欲”字往往代表着试图以自己的想法超越自然规律,这个结果显而易见:失道肯定是走反的。所以,老话才告诫我们:欲速则不达。 我们学《道德经》首先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的震动虽然无形,但却可以决定生命的走向。因为,不同个体频率的振动将创造出不同的生命现象。其实,人类与宇宙的联结方式就是“思维”,不同的思维联接着不同世界的能量——有的联接到了生长的能量,有的却联接到了萎缩的能量。而所有伟大的心灵都注重调试自身的思维力量!思维,能让个体与天地大道、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领域联系起来。实际上,我们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行为来获取力量、预定未来。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四自人”——他们是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希望别人的目光、赞誉都聚集到自己身上,但这正是所有人都讨厌的状态。老子形容说,这“四自”就好像是吃得过饱、撑得难受一样,有道者可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摆明了是自讨苦吃! 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坚守着谦卑、敬畏、感恩、利他的信念和行动力。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因为,有道者明白:有时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只有忘记自己利害,忘记自己面子,忘记自己身段,心有慈爱,才会得到上天的帮助。 而那些骄傲的人、埋怨的人,则会在骄傲与埋怨中毁灭自己。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自己业力允许我们看到的。所以,只有业障深重的人才会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那么他污染的和耽误的永远是自己。 规律之说 第二十四章《道者不处》中有三条规律: 规律一:如果违反规律,越想要到达反而越会欲速则不达。 规律二:圣凡有如硬币的两个面,中间只隔着一个“自我”而已。 规律三:解决不道行为的三步曲是:看见——接受——觉知。 问道心得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 和谐企业,我的责任 和谐社会,我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