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启观察 79 || 核心素养十年路:持续引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新用户37829311 2022-07-25 发布于陕西

导读

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突出表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以过去十年为基础,我们相信,未来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图片

全文共3813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质量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群众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基础教育已经走向以提升质量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突出表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

核心素养是应对21世纪挑战的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的框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这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体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3年发布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欧盟2006年通过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2010年发布研究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新西兰2005年、法国2006年、美国2007年、新加坡2010年、日本2013年分别提出了本国核心素养的框架。

我国积极应对21世纪挑战和国际教育竞争,从2013年起全面开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制定等工作,这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主动作为。2013年1月,我国第一篇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术论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发表,9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研究”立项。从那时起,我国掀起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要求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门学科中,提炼出每一门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可以把2013年视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元年”。从2013年至今,已近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在对核心素养进行理论研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官方政策文件。文件的主题就是在中小学和高校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文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并要求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这个文件没有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但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基础教育。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学生核心素养划分为6个方面、18个要点,并把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界定因袭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的表述。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不是教育部颁布的正式文件,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但是该框架发布时有教育部官员在场,的确代表了官方尤其是教育部的意志,可以将其视为“准官方文件”。正因如此,该框架颁布后对基础教育影响很大。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该文件把基础素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做了区分,其对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表述,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述更为聚焦,尤其突出了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两大“超级素养”,是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中对核心素养的最简明扼要、最切中要害的表述。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要强化学生认知、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培养,这种要求是对《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的落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文件出台后,由于文件中的用词是“关键能力”而不是“核心素养”,有人认为官方不提核心素养了,所以核心素养过时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核心素养是舶来品,核心素养的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或Key Competences,可以译为“核心素养”,也可以译为“关键能力”,二者是完全一样的。

2018年1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此次修订工作于2013年启动,历时四年完成。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要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每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各自学科的核心素养。此次修订对随后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产生了直接影响,为后者提供了知识准备、人力储备以及经验借鉴。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要求“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强调要“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这个最高层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其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而且此文件尤为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用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等四种表述。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年2020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用好评价指挥棒,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为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同时落实这两个文件,21年20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调“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三者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内在统一,构成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前两个中央文件都没有提到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但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是专为落实这两个中央文件而制定的,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等,最后都落实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亦即把学生基础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21年20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学生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坚持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该文件在全国掀起了“双减”风暴,但“双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双升”,即该文件所提出的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最后要落实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

2022年4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此次修订工作历时三年完成。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要求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导向”非常鲜明,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三是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对考试评价改革提出了相应要求。笔者全程参与了修订工作,专家们讨论最多、修订工作耗时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感觉三年的修订工作都是紧紧围绕落实核心素养展开的。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可以说,刚发布不久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吸收了近十年来上述所有教育政策文件的精神与精华,以及学术界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把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深化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试评价方式中去,是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最佳工具和最好抓手。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把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可见,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立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体系与标准体系,这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与支持;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2014年、2018年以及2022年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就是这些实践探索的集中体现;科研院所的教育研究人员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过去十年,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成果丰硕,是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实际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协同攻坚的结果。以过去十年为基础,我们相信,未来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