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这几座会馆,藏着明清的百年繁华苏州是一座占尽了天时地利的城市。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大动脉,而地处大运河要冲的苏州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雄踞全国商贸城市前列,如同今天的北上广深一般,俨然是“超一线”的大都市。 ▲苏州阊门 于是全国各地的货物、商贩纷至沓来,三教九流、熙熙攘攘,随着水的流动见证了姑苏的百年繁华。 会馆,便由此诞生。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多为同乡在客居地建立,既有老乡会的作用,也承担着商业行会的功能,可以为南来北往的商人提供住宿、存放货物,以及沟通信息、联络情感。 ▲《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 会馆最早诞生于明代的北京,在清代康乾时期的苏州达到鼎盛。晋商、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商帮云集苏州,也建立了许多以地名命名的会馆。 得益于《红楼梦》开篇的描写,阊门的繁华为世人所熟知。 ▲七里山塘,摄影@摄影师叶梓 明清时期阊门被称为天下大码头,“五方商贾,辐辏云集”,自然而然,阊门外虎丘山塘一带的会馆也最为密集。 在今天的山塘街上,就有一处苏州会馆中的元老——岭南会馆。最早由广东商人在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清代重建头门三间。
据记载,岭南会馆内原本悬挂一口铸铁大钟。每当举办祭祀、庆典等主要活动,都会响起悠扬洪亮的钟声。 那时候几步之外便是山塘河边的码头,货船往来不绝,常常有往来的粤商下船后来会馆借宿,那或许是他们头一回在江南靠岸,第一次徜徉在姑苏的巷弄之间。 ▲今天的岭南会馆 苏州人有句老话,叫“金阊门银胥门”,形容的就是从前苏州城最繁华的两个地方。而就在与阊门齐名的胥门外,有条枣市街也曾繁华一时。
与寻常的枕河人家不同,枣市街得天独厚地拥吻着一条胥江。 当年伍子胥主持开挖了人工运河胥溪,将太湖水引到了姑苏城,创造了水城的灵魂,也留下了这样一条苏州的母亲河。 ▲胥江、枣市街、枣市桥 沿着江水,明清时期的市井繁华徐徐展开。 随着整条街越来越热闹,聚集的商人也就越来越多。清代嘉庆年间,有这样一群来自广东嘉应(今梅州)的商人就在这里低调奢华地盖起了一座嘉应会馆。 ▲嘉应会馆老照片 ![]() ▲嘉应古戏台 据说会馆里的戏台声音效果极佳,来自广东的商人们就常常在这里聚会,摆酒席、看演出,在吴侬软语的土地上多了这么一小方回荡着客家话的天地。 嘉应会馆的戏台虽好,但在全晋会馆戏台面前,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全晋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由赫赫有名的晋商集资兴建,原来也在阊门外,可惜后来毁于战乱。 直到光绪年间,在苏州做生意的山西商人来到了平江路,看上了中张家巷的一处宝地,再次集资共建,花了整整30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属于晋商的高端企业家俱乐部。 如今全晋会馆早已演变成了昆曲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苏州现存会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俯视全晋会馆 其中古戏台更是整个古建筑群的精粹,圆形藻井造型华美,大红底色,镶黑泳金,在这围合的庭院内造就了完美的“天然音响”,“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大师都视为奇迹”。 古戏台上下的过往早已影影绰绰,唯有昆曲的水磨腔流淌至今,吟咏着苏式柔情。 ▲全晋会馆古戏台 最热闹的时候,苏州共有六十多家会馆,分布在了大运河以及它衍生出的水网之中,无论是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徐杨的《盛世滋生图》,都能看见沿岸“帆樯如云、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 那是来自天时的江南美景,是得于地利的姑苏繁华,也是占尽人和的苏州风雅。 来源:《姑苏好时光》微信公众号 2022-0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