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和股疝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下)

 pjz图书馆001 2022-07-25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朱止平 窦文广 岳军艳 王娟 吴清武 陈杰 梁长华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11)

【接上文】

二、结果

2.1 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

106例患者中斜疝66例,直疝22例,股疝18例。CT检查诊断斜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96.3%、98.5%及89.7%;诊断直疝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6.3%、95.7%、89.7%及98.5%;诊断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腹股沟疝(斜疝、直疝和股疝)的诊断符合率为95.9%,正确指数为0.920。见表1。

2.2 多排螺旋CT检查示腹股沟区解剖情况

106例患者的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腹直肌、股静脉等解剖结构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均能辨认,6例患者腹股沟管内环观察不清;对于腹股沟管内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以冠状位显示最佳,横断位次之,矢状位不易观察;对于腹股沟韧带与疝囊的关系以矢状位显示最佳,冠状位连续层面观察亦能明确显示,横断位显示较差;直疝三角及腹股沟管内环在斜冠状位显示最佳;股三角在冠状位显示最佳;侧新月征、"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需要在横断位观察。见图1。

2.3 多排螺旋CT检查示疝囊与周围结构关系

66例斜疝患者,共70个疝囊,4个疝囊体积较大、位置较低,与腹壁下动脉关系观察不清,腹股沟内环观察不清;66个疝囊颈均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均自腹股沟管内环进入腹股沟管,同时伴有腹股沟管内环及腹股沟管的扩大(图2A~2C);70个疝囊均从腹股沟韧带上方走行于腹股沟韧带前方;17个疝囊位于精索或圆韧带前侧,33个疝囊位于前内侧,9个疝囊位于外侧,4个疝囊位于后外侧,7个疝囊包绕精索;37个疝囊进入阴囊,33个疝囊未进入阴囊或大阴唇。

22例直疝患者,共27个疝囊,1个疝囊体积较大、疝囊颈位置较低,与腹壁下动脉关系观察不清,腹股沟内环是否扩大观察不清;26个疝囊起自腹壁下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上方的直疝三角向前下方突出,不进入腹股沟管(图3A~3C);9个疝囊位于精索或圆韧带前内侧,18个疝囊位于内侧;1个疝囊进入大阴唇,26例未进入阴囊或大阴唇;25个可以清楚显示侧新月征(图3D),2例侧新月征显示不清。

18例股疝患者,共20个疝囊,疝囊均起自腹壁下动脉内后下方,自腹股沟韧带下方及股静脉内侧的"影像学股三角"向前下方突出(图4A~4D)。见表2。

2.4 疝内容物、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中所在象限及并发症

最常见的疝内容物为小肠,部分患者疝内容物由多种成份组成;斜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肠系膜、积液、腹腔内脂肪、结肠、卵巢;直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腹腔内脂肪、积液、肠系膜、结肠、膀胱;股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腹腔内脂肪、积液、肠系膜。斜疝、直疝及股疝的疝容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89,P<0.05);见表3。

斜疝70个疝囊主体均位于前外象限,其中17个疝囊仅位于前外象限,35个疝囊跨越垂直线进入前内象限,13个疝囊跨越水平线进入后外象限,5个疝囊同时跨越水平线及垂直线进入后外及前内象限。直疝27个疝囊主体均位于前外象限,其中11个疝囊仅位于前外象限,13个疝囊跨越垂直线进入前内象限,3个疝囊同时跨越水平线及垂直线进入后外及前内象限。股疝15个疝囊跨越水平线位于前外及后外象限,5个疝囊仅位于后外象限。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04,P<0.05)。见表3。

8例直疝引起肠梗阻;14例斜疝引起肠梗阻;12例股疝引起肠梗阻;斜疝、直疝和股疝发生肠梗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4,P<0.05)。

三、讨论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对腹股沟疝进行了定义,将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一并归入腹股沟疝范畴。腹股沟疝以斜疝最为常见,直疝次之,股疝较少见。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腹股沟疝患病率更高,年龄为腹股沟疝患病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斜疝、直疝和股疝患者患病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7、68、76岁,与文献报道一致。直疝和斜疝多见于男性,与文献报道一致,而股疝以女性占绝大多数。斜疝、直疝和股疝发生肠梗阻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直疝和股疝较斜疝更易引起肠梗阻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疝内容物为小肠,腹腔内脂肪、积液、肠系膜亦为常见疝内容物,疝容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腹股沟疝,临床上常通过体格检查及经验鉴别,当体征不典型时,通常鉴别较困难,易漏诊及误诊,对病情误判,造成不良后果。

随着多排螺旋CT检查的发展,通过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准确显示腹股沟区和股三角区的解剖关系,更能显示相关并发症,可以使消化外科医师在术前对疝内容物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有直观的认识,并能较准确的鉴别斜疝、直疝及股疝,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为术前评估风险、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并可以减少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对临床可疑嵌顿疝的患者,应及早进行CT检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1 腹股沟区解剖显示

本组研究所有受检者腹股沟区主要解剖结构能显示,只是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的显示情况各有侧重,以冠状位显示最佳,与文献的研究相符;横断位是临床最常用、也是以往研究最多的体位,侧新月征的显示、"十"字交叉法等需要医师在横断位观察,矢状位可以直观显示疝囊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疝内容物与腹腔内结构的联系等。

3.2 腹股沟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研究通过多排螺旋CT检查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鉴别斜疝、直疝和股疝:

(1)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位于外侧,直疝位于内侧,股疝多位于后下方。

(2)腹股沟管内环有无扩大:斜疝会导致腹股沟管及内环不同程度扩大,而直疝及股疝正常。

(3)股三角有无填塞:股疝会出现股三角区填塞,股静脉可受压,而斜疝及直疝正常。

(4)疝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斜疝及直疝经过腹股沟韧带前上方疝出,股疝经过腹股沟韧带后下方疝入股三角区。

(5)其他影像学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侧新月征均见于直疝,对于直疝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有33.3%的直疝疝囊位于精索或圆韧带前内侧,有47.1%的斜疝疝囊同样位于精索或圆韧带前内侧,这提示疝囊与精索或圆韧带的位置关系对于鉴别斜疝与直疝的诊断价值有限,但是直疝疝囊与精索或圆韧带之间一般可以看到脂肪间隔,而斜疝疝囊与精索或圆韧带之间没有脂肪间隔,甚至斜疝疝囊内结构包绕精索或圆韧带,可以此作为斜疝与直疝的一个有意义的鉴别点。

(6)"十"字交叉法对股疝的鉴别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疝仅位于"十"字交叉线的垂直线的外侧象限,而未跨越垂直线进入内侧象限,可以此与直疝和斜疝进行鉴别;斜疝和直疝疝囊的主体均位于前外象限,因此对斜疝和直疝的鉴别价值有限,而以往参考文献均显示斜疝疝囊主体位于内上象限,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笔者考虑与病例数量以及疝囊的大小有一定关系;本组4例CT检查诊断与手术证实不符的患者,均为疝囊较大,疝囊颈位置较低,疝囊与腹壁下动脉及腹股沟管内环的关系模糊不清所致。

综上所述,随着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组技术的应用,结合临床上对解剖结构认识,可以直观地显示腹股沟的解剖结构,可以对疝的位置作出直观的判断;显著提高斜疝、直疝和股疝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对疝内容物的显示及并发症的诊断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