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40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

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医宗⾦鉴》改动)

⾦·成⽆⼰《注解伤寒论》

此太阳病下之后,邪⽓传变。其脉促者,为阳盛,下后脉促,为阳胜阴也,故不作结胸,为欲解;下后脉浮,为上焦阳邪结,⽽为结胸也,经⽈∶结胸者,⼨脉浮,关脉沉。下后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阴,经⽈∶脉紧者属少阴。《内经》⽈∶邪客于少阴之络,令⼈咽痛,不可内⾷,所以脉紧者,必咽痛。脉弦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阳,经⽈∶尺⼨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所以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下后邪⽓传⾥,则头痛未⽌,脉细数为邪未传⾥⽽伤⽓也,细为⽓少,数为在表,故头痛未⽌。脉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阳明,为⾥实也,沉为在⾥,紧为⾥实,阳明⾥实,故必欲呕。脉滑则太阳之邪传于肠胃,以滑为阴⽓有余,知邪⽓⼊⾥,⼲于下焦也,沉为⾎胜⽓虚,是为协热利、浮为⽓胜⾎虚,是知必下⾎。经⽈∶不宜下⽽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鉴》

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之脉。细玩诸篇⾃知。

病在太阳,误下,为变不同者,皆因⼈之藏⽓不⼀,各从所⼊⽽化,故不同也。误下邪陷,当作结胸,反不结胸,其脉浮,此⾥和⽽不受邪,邪仍在表为欲解也。若脉促者,为阳结实邪之脉,故必结胸也。脉细数,少阴邪热之脉,咽痛,少阴邪热之证;误下邪陷少阴,法当从少阴治也。脉弦少阳之脉,两拘急,少阳之证;误下邪陷少阳,法当从少阳治也。脉紧太阳脉,头痛太阳证;误下邪仍在表,法当从太阳治也。

脉沉紧,寒邪⼊⾥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有表误下,邪陷在胃,法当从阳明治也。脉沉滑,宿⾷脉,有表误下,协热⼊⾥下利,法当从协热下利治也。脉数滑,积热脉,有表误下邪陷⼊阴,伤荣下⾎,法当从下脓⾎治也。

脉促固阳脉也,若促⽽有⼒为实,则为结胸实邪之证;若促⽽⽆⼒为虚,则为胸满虚邪之证。故论中有脉促结胸,头汗⼩潮热者,⽤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肿痛者为热,不⼲不肿⽽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桔汤、通脉四逆汤⼆治法也。

⽅有执⽈: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证杂出,⽽不可以⼀途拘之。

程知⽈:不宜下⽽下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今咽痛急欲呕,是寒邪⼊⾥之变。头痛热利下⾎,是风邪⼊⾥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沉弦紧细为阴也。

程应旄⽈:据脉见证,各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病,下之,⾥邪既去,经热不得内传,⽽表邪未解,经热不能外达,表⾥迫束,故脉见促象。⽽不结胸者,则表阳未陷,经⽓郁勃,必当外发为汗,此为欲解也。若⼨脉浮者,阴邪逆冲,膈热郁迫,必作结胸,脉紧者,表热被束,邪⽕上燔,必苦咽痛。肝胆之经,傍循胁肋,其脉象为弦,脉弦者,⽊⽓不舒,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阳虚不能下秘,为浊阴冲逼,升浮⽆根,头痛发作,必当未⽌。脉沉紧者,胃⽓郁迫,容纳失职,必作呕吐。脉沉滑者,脾阳郁陷,肝⽊疏泄,必协热下利。脉浮滑者,⼄⽊升发,⽽⽣⽓不畅,郁⽽⽣风,疏泄失藏,必病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则太阳表⽓不因误下⽽陷,⽽反欲上冲。⽓上冲者,虽不结胸,其胸必满,⽆他,为其营⽓欲出,卫不与之和也,故其证当从汗解,上节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者,即系此证。若喘⽽汗出,则⼜为葛根芩连证。揆之本条欲解之义,未能强合。结胸之脉,⼨⼝必浮,若关上见沉紧,即为⼤结胸证,设但见浮脉,标热在上,将成⼩结胸证。脉紧固伤寒之本脉,下后脉紧咽痛者,表⽓因下骤虚,外寒闭其⽪⽑,阻遏阳⽓,因病咽痛,按此为⿇杏⽯⽢汤证。盖咽为胃之门户,寒遏于肺,⿇、杏以散之,热郁于胃,⽯、⽢以清之,⽽⾮少阴咽痛⽤半夏散之证也。「脉弦,必两胁拘急」云者,盖弦为阴寒之脉⽽主痛,《⾦匮.腹满疝宿⾷篇》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脉弦者,即胁下拘急⽽痛,其⼈啬啬恶寒。」盖两胁居两肾之上,为三焦⽔道之冲,太阳寒⽔从三焦下⾏,由肾出膀胱者,《内经》认之下焦(即输尿管)。太阳寒⽔,不能化汗⽽出⽪⽑,则寒湿阻于两胁,故其证恶寒。恶寒者,表寒未解⽽⽔⽓内积。今⼈⼀见弦脉,便⾔肝胆为病,曾亦知为⼿少阳三焦之病乎?所以谓「脉细数头痛未⽌」者,头痛为太阳本病,云未⽌者,表未解也。细数虽⾮太阳本脉,然标热上郁,终异阳明实热,故脉来细数。前⽂云「脉浮数者,可发汗」,亦表未解也。本太阳病不解⽽转⼊少阳者,必⼲呕⽽脉沉紧。沉则寒⽔着于⾥,紧则标热拒于表,少阳篇主以⼩柴胡汤,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热,使内陷之邪,仍从太阳外解⽽为汗,则沉紧和⽽呕亦⽌矣。脉沉滑所以成协热利者,沉则在⾥,滑则停瘀,此即上「四⽇复下」之之证也。脉浮滑必下⾎者,太阳标热,系于表则浮,⼊于府则滑。太阳之府,与胞中⾎海相附丽,故必伤及⾎分。苟其蓄⽽不下,则为抵当汤证。若⾎既⾃下,其势⽆可再攻,求之《⾦匮》,惟⾚⼩⾖当归散最为允当,此⽆他。以胞中之⾎,部位甚下,直可决其为近⾎故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论述太阳病误下后,以脉测证之法。以脉测证在《伤寒论》⾥常有这种情况,但是以脉测证和以脉定证是不⼀样的。什么叫以脉定证?就是说这个⼈出了⼀些病,到底是什么病?最后⼀切脉,脉浮者,病在表也,就是不论是什么,脉浮者,病在表也,当先发汗,与桂枝汤,就得先发汗了,这个叫以脉定证,带有纲领性的问题。这样的脉就起主要作⽤,在辨证⾥叫舍证从脉,以脉为主。今天这些条所说的以脉测证,去推理,和那个纲领性的以脉定证就不同了。为什么?它的话说的什么必结胸、必两胁拘急、必欲呕,要是看得太死了,有的时候反倒不符合实际的意义了。这⼀条解释的⽅法很多,按照原条⽂来解释虽然也能解释通,但是有些牵强、不⾃然;《医宗⾦鉴》把它改了⼏个字,提出了⼀些看法,这⼀条再讲、再读、再学就⽐较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些。因此今天咱们讲这⼀条,就以《医宗⾦鉴》的观点为主。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促’改'浮’字),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浮’改'促’,两个颠倒过来),必结胸也;脉紧者('紧’改'细数’),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细

数’改'紧’字),头痛未⽌;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浮滑’改为'滑数’),必下⾎。根据《医宗⾦鉴》稍微动⼀动,⽐较好理解。太阳病误下之后,有很多变化,带来很多后果,下边就是以脉测证。太阳病,下之后,其脉浮,浮者就是说是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是邪热未往⾥陷⼊,所以它就不结胸,不结胸者。可见表邪的势⼒也不太重,未欲解也,脉浮还在表,这个病就有欲解的希望。未欲解,也不是就好了,表邪很轻,太阳之邪还能向上向外,所以这个病不是太厉害。若脉促者,误下之后,脉促⽽有⼒,和咱们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那个促⽽⽆⼒是不同的,这脉促,跳得还有劲,这是阳热太盛,邪⽓就要⼊⾥,说必结胸也,从这个发展来看,恐怕是要发⽣结胸,热与⽔结。要是脉见细数,就是伤

阴,细是阴伤,数是有热,这个⼈嗓⼦要疼,伤了阴了,少阴之津伤了,少阴的经脉⾛于咽,所以嗓⼦要疼,有虚热了。脉弦者,出现了少阳之脉了,所以必两胁拘急,少阳之脉不和了,胸胁必拘急。若脉紧者,脉还是见紧的,紧主寒,太阳的表寒还没有去,原来的头痛还未⽌,就是表寒还有。如果脉沉紧,寒邪就⼊⾥了,⾥有寒了,胃⾥有寒,胃⽓上逆作呕就要欲呕。若脉见沉滑,滑是主热,表邪误下⽽见沉滑,是必要协热利,要协热下利。要是脉见滑数,那就⾥有热,热伤阴络,⼤便就要下⾎。所以这⼀条就是以脉测证之法,也不失好理解,⼤致的精神掌握就可以了,就按照《医宗⾦鉴》的意见,把个别字调整调整,就⽐较容易理解⼀些。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下边这个要不得,此为欲解也,就完了,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个是不可靠的,如下者脉浮,就结胸没那事,头前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桂枝汤,怎以叫必结胸?所以底下可能王叔和加的,脉浮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脉浮关脉沉,头前有,脉紧也不⼀定咽痛,当然是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定必咽痛,所以以脉定证靠不住,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此⼨浮关沉⼀样的。有此脉⽽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还是表不解。前⾯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要结胸,促脉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已,病没因泻下⽽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下⾯的是以脉定证了,下后的各种变证可以为结胸为咽痛,为两胁拘急,就是少阳病了,也可是表不解,头还痛,也可以激动⾥⽔⽽呕吐也可为协热利,必下⾎是伤阴了,如邪热内陷,⼈以前就有瘀⾎的情形,是可以下⾎的,这个都可能,但不⼀定限于此脉浮必结胸等等,这靠不住的,中医的脉不是哪个脉就是哪个证,⼀个脉主多⽅⾯的证。所以在临床上,脉证必互参,才能明。例如:⼥⼈有孕,2~3⽉脉要滑,阴搏阳别,滑脉主有孕,男⼈脉滑难道有孕?要结合实际,⼥⼈断经⼆三个⽉脉浮必有孕,不然的话也不⼀定有孕,故脉不能为哪⼀证,如脉浮就主表,但也主热,有表证脉浮就是有热,所以此书有病发热⼗余⽇,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此脉浮数不是表证了,是⾥热。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太阳病,下之”?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病,下之”而强调病是表里兼证,辨治表里兼证应当权衡病变证机主次。㈡张仲景论“太阳病”而强调用“下之”,重点突出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㈢张仲景论“太阳病”而不言病变证型而突出辨证的特点是从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而切中病变证机。㈣张仲景论“下之”而不言具体方药的核心是突出用下法不能局限于攻下燥屎,下法包括下水气、下瘀血、下痰饮等。

②怎样理解“不结胸,此为欲解也”?

答:㈠辨识“不结胸”,即可下证有类似结胸,临证应与结胸证相鉴别。㈡张仲景论“此为欲解也”的目的是突出夙体没有痰饮内结,用下法攻可下证,药到而病解。

③怎样理解“脉浮者,必结胸”?

答:㈠张仲景论“脉浮者”而强调“必结胸”,重点突出结胸证多以脉浮为主。㈡辨结胸证之脉浮,必须辨脉浮有力与无力,以此则能辨清病变证机之虚实。㈢理解“脉浮者”的又一辨证精神是太阳病与结胸证相兼,辨相兼病证必须辨清病变证机主次。

④怎样理解“脉紧者,必咽痛”?

答:㈠辨识“咽痛”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脏腑病理变化反应于咽的一种症状表现;二是咽本身病理变化于临床中的反应。㈡辨识“咽痛”寒证,以脉紧为主,而辨咽喉热证,也可能是脉紧与其他脉相兼。

⑤怎样理解“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答:㈠张仲景论“两胁拘急”的辨证精神或在右胁,或在左胁,或是两胁拘急。㈡辨识“两胁拘急”的病变部位多与肝胆有关,肝胆脉以弦为主。

⑥怎样理解“脉细数者,头痛未止”?

答:㈠辨识“头痛”的致病原因有二,一是内伤头痛;二是外感头痛。㈡张仲景论“头痛未止”的目的是突出辨内伤头痛,久而不愈。㈢张仲景辨“头痛”而强调“脉细数”,重点突出病变证机是以阴虚为主。

⑦怎样理解“脉沉紧者,必欲呕”?

答:㈠辨识“欲呕”的致病原因有二,一是内伤呕吐;二是外感呕吐。㈡张仲景论“脉沉紧”的目的是突出病变证机在里。㈢辨识“脉沉紧”的病变证机或是热扰胃气上逆,或是寒虐胃气上逆,强调辨证应当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⑧怎样理解“脉沉滑者,协热利”?

答:㈠张仲景论“协热利”而强调“脉沉滑”,重点突出病变部位在里。㈡辨识“协热利”的病变证机是湿热下注。㈢理解“协热利”的又一辨证精神是湿热下利证与表证相兼,以“脉沉滑”而突出病以里证为主。

⑨怎样理解“脉浮滑者,必下血”?

答:㈠辨识“下血”的病变部位,或是大便下血,或是小便下血,或是妇科下血。㈡根据“脉浮滑”而判断“下血”的病变证机是湿热灼伤脉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