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无理”中“有理”,这些诗词做到了

 宝妞 2022-07-26 发布于河南

《红楼梦》第48回中写香菱苦吟诗,给黛玉谈自己的学诗心得,说道:“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看似无理,想去有理,香菱因为善思找到了读诗的好路子。这恰恰是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讲到的“无理而妙”的问题。在他看来,有些作品与事物的常理相悖,可经过细思细品,会发现其“无理而妙”,与合乎事物常理的写法相比,更能叩响心弦。
这启发我们,对于看似“无理”的诗语,经细思细品发现其有理之处,是读懂诗语、感悟其艺术手法的好方法。如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中香菱读了王维的这句诗,论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无理就是不合常理,常理中,烟哪里有直的,然而细想之后就发现,大漠塞外,辽远苍凉,这烟自然不是袅袅之炊烟,只能是烽火狼烟,浓烟聚拢,直冲天际,微风吹而不弯,一个“直”字将异域的辽阔壮丽直观地呈现了出来。香菱感慨:“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一个对诗语“无理”之处细思细品,发现诗歌妙处的经典例子。

妙在用字
“无理”处常常是诗人着力炼字处,香菱所谓的“直”字正是如此。诸多为人称赞的炼字,都有着“看似无理”的特点。比如,王建的《江陵即事》
寺多红药烧人眼,
地足青苔染马蹄。
“红药”(芍药花)非火,怎能“烧人眼”呢?这就是不合常理处,但细思细品之后会发现,“红药烧人眼”要比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在内容上含蓄了几分,在带给我们的感受上却强烈了几分。“红胜火”里既含有花的红,又伴有日出之时强光的照射;而“红药烧人眼”里只含着“红药如火”的比喻,有的只是“红药”的灼灼之光,耀眼刺目,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我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燃烧的景象,是跳动的,是动态的,这些“红药”该是何其“红”,何其“多”。
其他还有王维《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字,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中的“割”字,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软”字和“涌”字,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载”字等。从事物的常理上讲,日怎么会“冷”?云怎么能“割”?光哪里有软硬?山更不能涌动,愁也无法舟载马驮。这些“无理”之处,都体现了作者用字之妙。
图片

巧在修辞
诗歌中的“无理”处,也时常是诗人使用修辞手法的地方。
比如杜甫的《古柏行》中写孔明庙前的古柏:“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及此:“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沈括认为“四十围”“二千尺”的树不合事理,故而是“文章之病”。殊不知,此处的“无理”正是使用了夸张手法,“四十围”言其粗,“二千尺”言其高。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前面出现“霜雪”似乎不合事理,事实上,“霜雪”是浪花的喻体。
杨万里《野菊》中写道: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一枝黄”是什么?原来,此处是采用了借代手法,以“黄”代“菊”。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也是“无理”的。花怎么瘦?叶子怎么肥?红更不能说是瘦的,绿也不能说是肥的。这里既有借代,又有拟人。
图片

意在传情
“无理”处有时是诗人设置好的传情达意的机关。当你“想去有理”时,你就弄懂了作者要传的情。比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两句写的是闺中女子思念远人。这个女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却不合情理。黄莺不叫,就可以梦往辽西吗?然而,恰恰在这“无理”、反常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思念征夫的女子,她思情浓烈,“无理”只因“有情”。
又如,杜甫的《月夜》中写道: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人在长安,哪里知道鄜州是否有月,哪里知道妻子在闺中的所作所为,这只是诗人一厢情愿罢了。正如蒲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诗人明明是要写自己思乡思亲之情。
图片
清代李渔说过:“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人。”如果这“理之服人”,是读懂“无理”之后产生的,这句子定能更加“惊人”。这些“无理”处,正是诗人创作、构思的高妙处。
(改编自2020年9月16日《
(改编自2020年9月1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无理而妙 含蓄隽永——以古典诗词为例》;作者: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第一中学教师/卢大年 、郭炫民;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