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求淦|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作者:王求淦   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乡 土 文 化 的 守 望 者

王 求 淦

时光荏苒,抹不掉,那些消逝的过去。开蒙礼既是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礼仪文化,又是对孩子一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开篇之笔。启蒙教育是人生第一步,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开蒙礼。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老人,还有那回荡在心里深处激越而悠扬的读书声,是他教我人生第一次读书,开始发蒙。

开蒙的老人是我外公,乡亲们都尊称他“锺先生”。其实外公不姓锺,他姓陈,名锺秀。为什么大家不叫他陈先生,而叫他锺先生,儿时的我一直不解其理,后来慢慢才清楚。

记得那年那月那天,天刚蒙蒙亮,大公鸡还在埘里引吭高歌,父亲就匆匆催我起床。只见外公今天穿戴一新,长袍上还套了一件黑缎马褂,胡子剃得精光,一贯严肃的脸上挂着喜色。我迷糊着不知道今天为什么起这么早,父亲给我也换了一件新长褂子,袜子鞋子也是新的。到厨房又给我用香皂洗手洗脸后,把我带到厅堂里。

厅堂里收拾得特别干净,大门关着,厅堂内灯烛辉煌,条桌上摆着茶,水果等敬品。檀香炉里青烟袅袅,满屋生香。神台上方宝壁上的福寿星图换成了外公带来的孔夫子画像,宝壁上贴着一张红纸条,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

父亲叫我向外公行礼,双膝跪下。外公把我扶起,叫我站在蒲团前对我说,今天是黄道吉日,你拜孔夫子发蒙读书。他还说,上面的是孔夫子先师,圣人,不是菩萨,只下跪磕头,不要作揖。在外公的指点下,我行过三跪九叩首大礼,父亲则在外面放起了长鞭炮。在鞭炮声中,我跟着外公读发蒙“母本”:“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二,皆好人,且知礼,尔小生,勿自己”。

这“母本”是外公用朱红笔书写的,后面还有落款:某某年,仲春月,公元某年某月某日,甲子开日,某某某发蒙大吉“。从这天开始,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了一个小小的书童,整天跟着外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勤读圣贤书”了。不过头二天并不读书,只是反复背诵“母本”,外公则是背着手,来回踱着小步,听我慢慢背诵,外公十分严厉,背错了他会纠正,吐字不清,叫我一字一句重来,声音小了也不行,要求声音宏亮,累了也会让我玩一会,甚至给我一点好吃的,甜甜我的嘴。他却到门外拿出屁股上挂的短枪(铜烟锅)抽起生烟,生烟很呛人,他怕呛到我。他烟抽完了,又开始上课了。

第三天外公叫我端坐在方桌边,摆好纸,握着我小手教我怎么拿毛笔,怎么发笔,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撇后捺,先内后外,用薄纸描写“母本”。一笔一画耐心的样子,至今还历历在目。横、竖、弯钩之于我,太单调太枯燥,写着写着,就如鬼画桃符。这时,外公就会手持竹尺,轻轻敲打我的掌心。我就故意哭的很伤心,眼泪鼻涕一大把,外公则会给我擦去眼泪鼻涕,慢慢地引导我,鼓励我。他慢慢地摸我的小手,一会又摸我的头,至今我还感觉他的大手摩挲我头顶的时候,会感觉那温度像庄稼的汁液和泥土的温度,传到了我的血液,流进了我的灵魂。外公不苟言笑,师道在他身上体现着十分地尊严。但他的尊严绝不冷峻,他把师道的尊严,化作一种温暖,缓缓地输向我的心田,这让我既感到师道的不可动摇的尊严,又感到那尊严中无比深厚的暖意。

在启蒙期间,外公除了教我学文言,看图识字,读诗词,更多的是教我学礼仪,懂礼貌,学孝道,修品行。现在回想起来,感知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从小认识孔子,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好书,这是德志教育的重要一课。外公的一言一行,爱的真情始终在我血脉中流淌,对我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冬雪白了乡村,屋檐上挂起了长长的冰凌,父亲便在小房间里生起了木炭火,摆上两把椅子,我和外公一老一少,你一句我一句,开始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三字经的诵读。当时孩童的我,口里诵着三字经,心里却想着屋檐下一根根的冰凌,等读了几段后,一下就冲出门去,用小竹槁打那冰凌,不一会,两只小手冻得红肿,外公心疼极了,赶紧用他那双大手温暖我的小手。等我慢慢恢复平静后,外公又疏导我,小孩不要过分贪玩,要把心放在学习上。幼小的心灵时刻受到外公的熏陶和关爱,雨露的滋润,我学习有了长进,外公从他布袋里拿出一个把子糖赏给我,我把把子糖放在嘴里,用舌头慢慢地舔着,香甜的滋味,让我觉得读书多美好。外公则坐在门槛上看着我,严峻的脸堂露出笑意,铜烟锅的火星一闪一闪,悠悠吐一口烟,白白的烟雾就一圈圈漫过外公头顶,飘向远方。

小时候的我,没有爷爷奶奶,父亲做裁缝经常早出晚归,母亲无法顾及我,外公家就成了我童年的乐园。外公又特别喜欢我,一有空,他就叫我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并教我背诵唐宋古诗,书写短文,我身上的那点文学底子,就是那样积攒下来的。

(图 来源网络)

外公的相貌很慈祥,国字脸,皮肤黑里透红,脸总是红扑扑的,像苹果一样。两道如远山一样的秀眉嵌在黑又亮的一对大眼之上。尤其是那笔直而高隆的鼻子和那厚厚的红润觜唇,显出一股聪惠的敦厚之气。外公是个古旧的人,喜欢穿黑色的开襟衣衫,衣衫扣子都是布绞的襻子,一个个蜻蜓头,显得清爽,干练。在我小小的心里,穿上这衣服,威风凛凛,确有绅士风范。平时下地干活都是穿外婆织的家布衣服,还舍不得穿这身洋服。一生十分节俭,喜欢赤脚走路,脚底磨起厚厚的老茧。

外公有两根“枪”,一根长枪(长烟筒),晚上烤火,可把长烟筒伸进灶堂里用火星点火抽烟,可节约火柴,那时买火柴还要凭票供应。另一根是短枪(短铜烟筒),随身带,平时出门挂在屁股后靣。在家抽烟,烟锅常常在门槛上敲打,锅口都变得坑坑洼洼了。外公把生烟丝装进烟锅里,用手按得严实,点燃一根火柴,猛吸几口,烟锅里的火星就一闪一闪亮,呛人的生烟味就在整屋子散开。接着,外婆的咳嗽就一声紧似一声。有趣的是每年春节,十几个外甥都来给外公拜年,中午,外公躺在床上休息抽烟,外甥们都争着给外公点烟,调皮的小外甥用点燃的火柴去烧外公的脚底,幸亏脚底老茧厚,老人家却全然不知。

外公喜爱喝点小酒,他喝酒不讲究什么菜。那时生活苦,炒几粒豆子,来点霉豆腐,一样喝得痛痛快快。每逢佳节亲朋上门,也会热热闹闹招待,划拳猜子,“五子三猜”、“添减正”,闹春闹喜,让客人喝得高兴。外公喝酒从不贪杯,不失面子,不失态。一直保持绅士风度。

外公终生力行“耕读传家”古老遗训。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个种田好手,犁田耙田,把地平整的像一面镜子,插的秧苗,像一行行工整的楷书,又像一排排严谨的诗词。与其说外公在种田,不如说是在用粗糙的大手在农田书写一个个苍劲有力的楷体大字,描绘心中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而劳动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就荡漾在他深深的皱纹里。他有魏晋期人的风度,宽阔的胸襟和大义,有时倒不像个农民,如果生在魏晋,能和王羲之成为朋友。他是村中少有几个能打算盘,能提毛笔的文化人。偶尔闲暇,他会坐在屋后樟树下看书,直到老年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过年或村上人家“喜事”,“白事”,会在院子里铺开纸张笔墨为村人写春联,喜联或挽联之类。特别是写挽联着实要下一番功夫,他往往能赢得村里识字人的赞赏,遇到有人说逝者能得到这副对联的彰显,死了也能合上眼了,他的感觉就像为人做了一件好事那样舒坦。

外公仅读过几年的私塾,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习教育。他的传统文化根基来源于有限的家学渊源,还有坚持刻苦自学,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传统文化厚重的南乡农村,“盘箕晒谷,教崽读书”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家穷不能没有文化。南乡农村儒家文化的民间形态不仅完善而且牢固,这些对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年过去,我无从知晓当年外公的初衷,一个农村有文化的人,参与过很多社会文化活动,如何放弃自己的梦想,在艰苦的农村,立志要为农村传承文化,拼尽全力,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回首曾经的过往,拙如我,一直不曾读懂外公的内心。

每天清晨,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他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农忙时,一把铁锹,一把犁,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边走边晨诵,连田间蛙鸣鸟叫也充耳不闻,直到自己耕种的水田时,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

晚上,月上树梢时,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铺纸研墨,抄写《论语》、《唐宋诗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家里供应的煤油不到半月全部点完,外婆时常为此操心而叨念外公,好在外公早先启蒙的学生在供销社上班弄点煤油接济,要不下半个月就要摸黑了。

    外公的毛笔字非常漂亮,尤其楷书,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苍劲有力,字里有春风,无论中锋、侧锋都婉约亮丽,,撇捺优雅,瘦硬得体,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显得温雅大方,又生出几分妩媚、艳润,丰艳地勾引人,就像饮一壶陈年老酒不动声色地醉倒你的三魂七魄。他的笔法精妙间,有前人给他的元气在身。庄重端雅之处,彰显他的精气神所在。我对外公的字帖,书法情有独钟,仿佛看见了日常的真情和家长短,也确切感受到那动人的慈爱。他一生书写的唐、宋诗词,各种书贴及经书,有好几麻袋,并且保存完好,小心地挂在房檐上,这是外公用一生的精力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产和精神财富。就在外公逝世不久,梁上君子乘家中无人,全部窃走。痛失字书,舅舅泪如雨下,无以言说,几天茶饭不进,时常发呆,我们都感到伤心极了。

外公是远近闻名的启蒙先生,为人忠厚,实在,乐于助人。附近乡亲谁家小孩要开蒙,来找他,他都会去。家境好一点的只收一点误工费用,困难的不收分文,有时自己还要付笔墨纸张费。长年累月下来,不但没有任何收入,还要付出很多费用。有时还误了家中的农事,外婆也满腹牢骚,外公只好一声不吭,他就这么深爱。

中华文明经历过五千年的打磨锤炼,守护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发生,发展和繁盛,沉郁而独特。做一个中国普通的农民,一生为农村传承文化,意味着继承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的德行,笃行中华文明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他用一生精力把中国乡村人的德行彰显到了极致。爱乡村、爱乡民、爱文化,推已及人,以文化育人,传承文化散发着爱意,温暖世人,心地如水银泻地,明亮乡村世界。

外公常年来回奔波在乡村小道,来往乡土人家,给乡民小孩启蒙学文化。在“扫盲”运动中,他始终倡导在农村要学会三项基础本领,能写(写字,写文章,写毛笔字),会说(文化理论),会算(会算数,会打算盘),给困难家庭的小孩启蒙后,无钱上学的,保持联系,教他识字,写字,教他们背乘法口诀,斤求俩等(那时十六两称,买卖结账必须用上斤求俩),他为人厚道,不为名利,教学严谨认真,爱心育人,经他启蒙培养的有考入名牌大学,也有从政经商,行医执教,书法艺术,更多的是在本地当上了生产队长,小会计、小保管、记分员。在解放初期,这些小干部可是中国农村了不起的骨干脊梁。

如今,新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好,有文化阅览室,有图书室、有幼儿园、学校。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农村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也越来越多。真可告慰前辈的努力,他们的文化情怀得到了实现和发展。抚今追昔,我经常想起我的外公。我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翻开残存的发蒙“母本”:“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二,皆好人,且知礼,尔小生,勿自己”。以此感应外公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守望乡土文化活动的轨迹和文化情怀----

外公。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似乎在字里行间听见回声。然而岁月无声,逝者长已矣,这个如土地一样质厚重的老人,终于归于泥土。我是永远失去外公了。我再也触摸不到外公这双温暖的手了。倘若天地人生真有轮回,我愿再次做您的外孙,做您的启蒙生。

外公,您答应吗?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推送与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